董征宇
[摘 要] 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应加强对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视,但有些教师对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还不是十分明了。文章通过案例法阐明了新课标下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主要策略——“把握必要,减少随意”“思维重构,读做合一”,明确了“以课内阅读引领课外阅读,读以致用,读用结合,实现高效阅读”这一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一、新课标的教学背景
聚焦新课标,赋能阅读课,为什么要提出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一是新课程定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下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就要有“大语文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本学科学习到跨学科学习,由书本到实践,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
二是新课标倡导。《标准》要求,要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选好书,好好读,课内指导,课外引导,兴趣、品位很重要。[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书本上看,衔接的似乎就是课内书与课外书,但从阅读心理层面看,教师更要关注兴趣与品位的衔接。
三是新课标引领。《标准》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扩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有效衔接培育阅读教学的新生态创造了许多机遇,寻找阅读教学与数字化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的最佳结合,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兼备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
二、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概念和现状
《标准》对课内外阅读每个学段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对课内外阅读衔接也有比较明确的教学建议。新课标允许课外读物由“语文教师和有关的学科教师商议推荐”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相互推荐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这里牵涉的维度比较多,如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概念和现状等。
(一)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概念解读
什么是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本文特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实现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时,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调出与《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前后相关的章节图片,让学生厘清文章的来龙去脉,教给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四大名著中学生感兴趣的情节与现实生活进行融会贯通,推导它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现状分析
2022年暑假,笔者对笔者所在学校附近的部分小学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设计、座谈访问、个案分析,从调研的情况看,课内阅读相对稳定,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外阅读更丰富,但随意性时有表现;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1.阅读形式的丰富性。从被调研的学校来看,阅读形式丰富多彩。看课外,参加市县“悦”读兴趣类的活动增多了,师生的电子阅读量日渐增多;看课内,数字化阅读比以前有大幅引进,纸质化阅读量得到加强;看课内外阅读衔接,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的;有家校联系的,也有同伴交流的。
2.阅读内容的随意性。从被调研的学校来看,部分学校课外阅读的内容有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的教师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推荐得太少甚至淡化了;二是对国外作品推荐得太多。这样的随意性不利于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要高度重视。
课内阅读有文本可以遵循,可以理解。课外阅读弹性较大,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习贯彻落实新课标和相关文件。《标准》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已经做了推荐,教师对课外阅读大的走向一定要学习、要理解、要实践。
3.内外结合的有效性。内外衔接的有效性,追求的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高效。《标准》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语文教师不仅要追求数量,还要追求高质量。当“数”与“质”发生冲突时,情愿少读、精读,也要求质。
三、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对策
(一)把握必要,减少随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于新课标要求,还是课本内容的安排上,对经典教育都要高度重视。教师要用好课本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读经典,读出文化自信,读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2]
梳理课内外结合的阅读方法,部编版小学《语文》有类似课内外结合的阅读方法,我们应理解和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文时,是这样完成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的:(1)找出处,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红楼春趣》的出处,激发学生读《红楼梦》的兴趣。(2)借平台,找到方法。借助课本“语文园地”之“交流平台”,梳理閱读方法。这个“交流平台”告诉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其相关事物就行。(3)看人物,分析性格。聚焦宝玉在和众多人物的交流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4)看原著,识知己。让学生在读中了解“宝玉和黛玉是知己”在《红楼梦》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5)说“红楼”,引入阅读。对于黛玉性情的理解,可以巧妙地进行版本置换,引入“脂本”《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扣住黛玉《桃花行》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再次引导学生去读《红楼梦》。(6)提疑问,说出想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原著,提出质疑,学生就会离中国的经典更近。
对小学生谈经典,把握必要,减少随意,首先要向学生推荐《论语》、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鲁迅等。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因此,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类似《红楼梦》的经典著作。
(二)思维重构,读做合一
学生应重构阅读思维,日有所诵,专心致志。无论诵读的材料是课内还是课外的,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和情绪密切相关。[3]笔者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读出画面感、读出情感。在课堂上更是如此。当课内与课外结合时,我们要回归生活立场,读做合一。
总之,新课标下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要从实际出发,夯实课内阅读,以课内阅读引领课外阅读,读以致用,读用结合,实现高效阅读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红云.融会贯通,事半功倍——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陶冶式”教学方法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1(11):24,29.
[2]范月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2(17):27-29.
[3]侯玥.新课标下中学教材鲁迅作品的选编与解读[J].语文教学之友,2008(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