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
[摘 要] “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改革进程加快,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历史教学中,教师围绕历史资料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证素养可拓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文章介绍了实证素养的内涵及意义,总结了当前历史资料实证素养培养环节遇到的阻力,同时重点探究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历史实证素养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 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初中教学;核心素养
歷史资料是客观记录的载体,也是历史态度及历史方法的具体表现。初中阶段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围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以此优化历史教学质量,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收集和解读,并学会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素养包含于历史核心素养,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可利用史料创设教学情境,有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让学生在史料信息中感受历史规律,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丰富历史学习体验。一般来说,教师以事件介绍为切入点,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接下来教师合理设置课堂问题,真正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或纪录片,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历史情境,切身感受历史元素,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1]。
(二)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
在新课改深入的同时,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也需动态创新。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初中生在课前收集史料,并激发他们理解式记忆教材内容及分析历史事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扎实记忆所学历史知识,为日后运用历史知识提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结合自身实践,主动学习、深入探究,成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主体,掌握史料分析及素养培养的方法,最终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锻炼历史资料分析及运用技能。
(三)拓展初中生历史思维
初中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后,能够运用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并在历史使命感的驱动下正确实践,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贡献力量。对初中生来说,要通过历史知识学习、历史事件分析等方式培养这一基本素养。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素养后,能够凭借科学的历史思维辨析历史结论,为生活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2]。基于此,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隐性史料实证素养,并充分发挥这一素养的实践价值和育人作用。在此期间,教师务必要保证所提供史料的可信度,这对正确引导学生历史观念、开阔历史视野有促进作用。
二、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通过分析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内涵和意义可知,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既要肩负起传授教材知识的职责,又要将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工作提上日程,这是顺应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意识薄弱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然而,当前部分历史教师的史料实证理念较淡薄,实际教学中主要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围绕教材机械化传授知识。实际上,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并且不利于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课堂教学质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从结果来看,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流于形式,这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各方面均衡发展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所引用史料可信度不高
时代在发展,社会复合型人才缺口也在逐渐扩大,再加上历史信息动态更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环节引用最新发现的资料,并且要保证史料的可靠性,否则,历史教学的意义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学科教学、人才培养效果。究其原因,教师在史料获取、史料选择等方面的能力偏低。殊不知,史料是历史知识传递、核心素养培养的依据,史料可信度不高会影响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社会行为,对历史教学产生消极作用。
(三)问题设计缺乏新意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强化离不开创新,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计水平不高,致使课堂问题缺乏层次性和创新性,长此以往,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减弱,并且会因课堂教学枯燥而分散注意力,导致历史教学质量降低[3]。实际上,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关键,即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及探究能力,这是实证活动参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基本要求。一旦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实证素养培养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并且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
(四)师生史料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多数历史教师为节省史料获取时间,经常直接参照教材史料、教参史料、教辅资料进行教学,抑或是上网复制、粘贴课件进行使用。殊不知,缺少史料解读环节的教学会失去原有的育人价值,导致教学服务质量下降,无法更好地满足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需求。如果教师的史料解读能力短期内停滞不前,那么学生的历史思维、价值观、历史素养会受到影响,进而对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例如,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教师会利用相关电影素材弥补史料空白,但电影不完全真实,并不适用于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实证素养培养的史料依据。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课程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初中历史学科,意味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刻不容缓,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分析学生学情,并紧密结合社会用人需求及新课程标准,制定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这既能解决素养培养阶段的问题,又能逐步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取得史料教学的良好效果。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以期推动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工作。
(一)强化史料实证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学行为是教学意识的实现。具体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史料实证意识对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基于此,历史教师应适时创新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史料实证,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4]。具体来说,教师要主动地提升自身史学素养,在科学素养引导下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确保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规范历史教学行为。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提升自学能力,实现专业知识巩固、强化史料实证素养,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自主自觉地配合历史教学活动。
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应从内心深处认可史料实证教育,探究历史教材与历史资料间的联系,通过课前准备、过程教学、课后反思,确保史料实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预期效果。例如,学习“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时,教师先奠定知识基调,再借助多媒体展示元谋人石器、牙齿化石等图片,让学生从真实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元谋人的生活方式、劳动模式、身体特征等,真正锻炼学生史料分析、史料运用等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引用可信史料
历史教师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后续史料分析工作就能够有意义地开展。即便教师不是历史研究者,但教师要力争成为合格的史料把关人,围绕历史事件,总结历史规律,通过历史反思现实生活,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降低试错成本[5]。史料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内容真实性、育人价值最大化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初中生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确保所选定的史料具备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价值。例如,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时,教师以纸本地图为主线,从出土地点、出土时间,以及地图图式信息等方面挖掘史料,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进行组间探究,得出史料类型,并从中提取史料价值信息,为考古意义分析进行论证。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史料收集、史料分析方法,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达到学科教学目的,进而促使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效果达到理想要求。这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习自信心提升有促进作用。常用史料获取法包括检索法、追溯法,两种方法的收集途径存在差异:检索法,是学生借助工具书收集史料,能够实现相关史料信息快速提取;追溯法,是学生根据参考文献提示收集史料,这种方法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具有资料广泛、搜索便捷等优点。史料信息获取后,要对史料的准确性进行重点分析,即在数量、质量两个方面保证精确度,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简洁性、兴趣化、精练化、辨析性等原则,使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期间,务必激发学生实证动力,对此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积极参与史料实证活动。例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中,教师先设置难度低的问题,如“秦统一各国的顺序是怎样的?”这时学生会积极地通过知识回顾、课本参考、资料查阅等方式给出答案。这既能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又能增强学生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实际上,历史课堂问题合理化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在此期间,有利于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不仅如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细致解读史料,并为双向教学模式实践创造条件,全方位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教师将问题难度适当提升,问题为:“最先灭亡和最后灭亡的国家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会结合地理知识,即韩国、齐国地形信息回答问题,此时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学生也会意识到史料的价值,使史料实证能力由弱变强。由此可见,借助史料运用问题情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证探究的热情,并全方面激发学生历史问题思辨潜能,取得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良好效果。随着历史教学中教材内容调整,以及教学要求的变化,历史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环节应渗透创新思想,从而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环节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实证素养培育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史料教学,在保证历史学科教学严谨性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史料实证意识、引用可信史料、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师生史料解读能力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当前,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逐步深入,这为史料教学提供良好机会,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在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环节充分准备,确保历史教学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参考文献
[1]韩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华夏教师,2019(9):36.
[2]林金木.例说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试题命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2):15-17.
[3]王國欣.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5):140-141.
[4]韩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家长,2020(33):114-115.
[5]张佳静.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盛唐气象为例[J].考试周刊,2021(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