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

2023-03-10 11:50刘晋文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刘晋文

摘  要:随着初高中部编版历史教材的使用,初高中历史衔接成为一线教师重点实践的内容。文章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落实史料实证素养,探究本课初中教学如何与高中内容衔接,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为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统编版中学历史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通用于全国各地中学的历史教材。目前初高中均使用部编版教材,初高中教学衔接也成为一线教师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初高中教学存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学情等众多方面的差异,探索适合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途径与方法,既是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背景

(一)教材与考查方式的变动

近年来,普通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进行了统一组织编写,并且初中和高中教材均进行修订,在各地陆续投入使用。加之新高考在各地陆续推进,中考考查方式也随之改变。以重庆为例,2018年重庆市实行新高考改革,2021年开始,中考历史考查形式每年都进行了调整,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高阶思维。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因初高中教学分属不同学段,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考查形式存在很多差异。一方面,初中阶段因历史所占中考分值不高,且大多为开卷形式考查,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知识基础薄弱,也未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历史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升入高中出现不适应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等现象;另一方面,初高中教学的独立性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了解,基本是各自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挑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不再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和高阶思维的养成。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初、高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要掌握基本史实,还要在了解基本史实的过程中获得学科核心素養。如何有效地实现初高中课堂核心素养落实的衔接,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是对初高中一线教师的巨大考验。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部编版初、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知识体系均按照通史体系编排,有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初、高中虽分属不同学习阶段,但历史教学却有很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历史学识,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在初高中教学衔接中,需要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比较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第五课。本课对应的高中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的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后期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唐王朝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变迁,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这也为下一课《北宋的政治》中宋太祖打击地方势力,强化集权做了铺垫。

从教材编排内容来看,初高中课本这一课均选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历史事件为主线。初中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唐朝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亦是以三个历史事件为主线叙述基本史实。

从课程标准来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五课要求“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危机社会危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六课要求“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没有明确的要求。从初高中课程标准来看,均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探究方法,当然在能力层次要求之上对初高中学习要求不同,初中多是了解、知道、认识等,而高中多是理解、运用、说明等。

(二)教法学法比较

初中历史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史料阅读法、图示法、讲授法。而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已具备较好的历史学习方法,且高中学段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要求更高一层级要求,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史料研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范示法等。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策略

在从教材、课程标准、教法学法等方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做了详细对比之后,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衔接。

(一)确定递进式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首先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在学情、教材基础及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下确定,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唯物史观:对唐朝由盛转衰基本史实的了解,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及评价功过。2. 时空观念:对五代十国历史的了解,了解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及时空分布。3. 史料实证:对史实的学习,分析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4. 历史解释:学习后能够清楚解释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5. 家国情怀:感受杜甫的诗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建立线索式教学环节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根据教材内容,以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为主线,建立线索式教学环节。

环节一:盛世背后的危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通过杜甫《忆昔》《长恨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诗作,设置问题:“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盛世之后,唐朝出现了哪些统治危机?”进而引入何为节度使,其职权有哪些。

环节二:危机之下的动乱——安史之乱爆发的过程及影响

学生通过《安史之乱形势地图》,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过程。(建议:可从时间、叛军将领、进攻路线、唐王朝的应对措施、结果等方面进行讲述。)引导学生分析由于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安史之乱;为了镇压叛乱,朝廷设置了更多的节度使,并将叛乱投降者任命为节度使,使得藩镇的数量愈来愈多,恶性循环,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进而引用《藩镇割据形势图》、杜甫诗作《石壕吏》《无家别》,分析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环节三:风雨过后的乱象——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创设历史情境: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兼并战争时常发生,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负担严重,连年灾荒,生活困苦……

情境一:如果你是节度使,看到隔壁节度使的所作所为,你会想……

情境二:如果你是当时唐朝的百姓,面对这样的困苦生活,你会想……

通过情境的创设,从节度使和普通民众两类人群,引入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正是由于唐后期国力衰亡,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越来越强,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以唐朝致命的打击。之后唐朝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通过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理解五代十国的性质及其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的功过。通过线索式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厘清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之间的关系,构建起唐朝前期的基本史实框架,为高中学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奠定基础。

(三)设置递进式问题教学

递进式问题链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还能够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导入时,通过视频《中国通史》之《安史之乱》所截取的片段: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天刚蒙蒙亮,安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设置问题一:“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逼迫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此问题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杜甫的诗作,设置问题二:“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之前所学知识,回忆归纳原因。进而追问,设置问题三:“盛世之后,唐朝出现了哪些统治危机?”让学生从政治、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回答,并与之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做对比,进而明白唐中期,统治出现问题,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引用《藩镇割据形势图》、杜甫诗作《石壕吏》《无家别》,设置问题四:“分析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后唐朝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通过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表格,设置问题五:“通过表格中五代十国政权建立的基本信息,分析五代十国的性质及其历史发展的趋势。”

(四)基于核心素养把控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在本课教学中,导入采用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安史之乱》的片段引入新课,既结合了史书记载,又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还原,为学生创设是什么事件导致唐玄宗的仓皇出逃的情境,并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同时也贯穿了时空观念,让学生知晓,这一出逃预示唐朝开始走向衰亡。通过创设情境将文字的史料化作教学情境,学生置身情境感悟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这一环节中,从农民和节度使两个层面设置情境,学生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置身其中考虑在唐朝衰亡的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会做何反应,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而引出黄巢起义及五代十国这两个知识点。

本课教学中呈现多样史料,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对于历史史料的选用,一是史料选取应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唐朝时期,是唐诗繁盛的时期,这些诗作除了表达诗人的情怀,更是融入了生活的情境,尤其是生活在中唐时期的诗人杜甫、白居易所写的诗作,大量描写了唐朝中后期由于统治腐朽,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且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故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中,选用了杜甫大量的诗句作为材料,并层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取、归纳历史信息,进而形成知识体系。此外,選用《安史之乱形势地图》《藩镇割据形势图》等地图资料,继而培养了学生提取、概括历史史料的能力,同时这些史料亦是高中历史教学资料,通过多样化史料的呈现与分析,为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初中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实现初高中核心素养的衔接;内容教学设计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了解唐末后期的基本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进而有助于学生更深一步地分析唐末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新课改的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衔接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考验之一。初高中教学衔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深入了解初、高中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真正做到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张佳静. 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盛唐气象为例[J]. 考试周刊,2021(03):153-154.

[4]周青.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情境创设: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4):61-63.

(责任编辑:郑  畅)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