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恽益
摘 要:文章阐述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心理规律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从强化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归因理论以及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几个方面,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并且合理安排课堂,高效教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随着如今中学学习竞争的逐渐增加,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心理规律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轻松,达到减压的目的,以此响应“双减”政策的实施。
一、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斯金纳
主张: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所以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作行为修正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而言,指的是对一种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人的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比如学生喜欢打篮球而不喜欢写数学题,那么可以要求学生写完规定的数学题以后再去打篮球。
这个理论还提出了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在什么时候或多频繁地受到强化。每一种不同的程式都产生相应的反应模式。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又称部分强化,它比连续程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其又分为比率强化和间时强化,间时强化分为定时距和变时距,比如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未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学生在考试之前紧急状态下复习的知识点,往往记得很清晰很深刻,这一现象就是扇贝效应的体现。
下面是一些强化程式原则:第一,教学新任务时,应实施即时强化,要避免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观点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认定为刺激,把随之而来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第二,在任务刚开始的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理想的反应优先强化,然后逐步地转化为间隔式强化。第三,强化要保证做到朝理想的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强化不良的行为。
此外,该理论认为动机的产生都需要伴随外在刺激的强化,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奖励和鼓励对学生造成外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回答正确或者做出进步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奖励和鼓励,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进行强化时,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不同,需要也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做到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切忌揠苗助长。
第二,对于人的激励,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将目的具体化、明确化,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来逐步完成,完成每个小目标时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地激励可以增强信心,还可以降低完成目标的难度和压力。相反,如果把目标一次性定得太高,会使学生感到完成的过程艰辛漫长,或者是感觉完成目标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消极效应。
第三,在进行强化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即通过某种形式和方法,及时将工作成果告诉行动者。如果想要取得最佳的强化效果,应该在所做行为发生以后,立刻采取恰当的强化方法。当一个人在实施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经注意到行为的发生”这样简单的反馈,也同样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如果领导者对这种行为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须利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第四,利用不固定时间的随机强化和频率间隔的强化效果更好。因为人们在强化到来之前的反应率会有所提高。在这样的强化影响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强化,时刻会期待着强化的出现。长此以往,自然而然会将这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也就是说,全部强化的,如果不继续强化,反应就会消失。反之,部分强化的,即使后来不强化时,反应仍不会减弱。换言之,不强化会起着警戒作用,即遇到没有强化的条件时,强化会使人学习到,一时没有结果的状况以后还是会有结果的。所以不强化同样可以收到效果。全部强化,没有失败的教训,遇到挫折便不会继续努力了,反而起到消极作用。
第五,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负强化以及惩罚可以引起一定副作用。斯金纳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做到奖惩结合。
二、需求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主张: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以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需求)。马斯洛一开始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1943年马斯洛指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
其中,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求,例如名誉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夸赞等。尊重需求不仅包括自己以及对自己的成就的满意,还包括了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当学生无法满足尊重需求时的一些特征:变得很爱面子,异常积极地渴望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当学生出现了这些特征时,教师应当注意辨别学生动机的好坏,比如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同而刻苦学习,这就是良好的动机,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如果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很强壮而故意欺负弱小的同学,这就是不良的动机,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并且给予改正,给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
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高级需求,主要是指實现自我目标,同时包括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缺乏自我实现需求时的一些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自己要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界上做的事,需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地体验到自己是存在这世界上的事物。也开始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情、尊重和社会的偏见。例如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科研,让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帮助的科学家;一位武术家、运动家把自己的体能练到极致,让自己成为世界一流或是单纯只为了超越自己。
也就是说学习动机是在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适当地给学生制订一些学习需要以及学习期望。其中尊重需要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创造力;自我实现需要能让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例如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把学习认为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并且与学生一起制订一些合适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实现需要。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学习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给予学生表彰,促进学生学习。
三、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维纳
主张: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在这六个因素中只有努力程度是学生可控的,其余是不可控的;同时也只有能力和任务难易是稳定的,其余是不稳定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不自信以及对学习的厌恶。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因为努力程度,以此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如果学生学习成果不理想,或者经历连续的失败,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即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增强学生的成功期望以及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坚持,从而避免学生对自己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与此同时,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给予低评价。
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代表人物:耶克斯、多德森
主张: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且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其中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换言之,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任务难度,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动机水平与任务难度相结合,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科目,也是很多学生害怕的科目。因此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日常教学环境中,可以通过这些学习动机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罗增让,李玲玉.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与数学素养的关系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22(27):36-39.
[2]邓宝珠. 大目标,小步走: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高效学习中的作用[J]. 大众心理学,2020(08):44-45.
[3]李朝军. 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与管理,2015(09):109-111.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