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惊悚片作为好莱坞影片的重要类型,在百年影史发展中经久不衰,一直具有广大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国产惊悚片发展呈蓬勃之势,了解惊悚片受众心理,对相关类型影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以欧美惊悚类型电影为文本,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浅析惊悚片之所以拥有广大受众的受众心理基础。
【关键词】惊悚片;受众心理;“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J9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93-01
惊悚片是类型电影的重要分类,是成熟的电影工业语境中衍生出的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折射人性、社会、心理等文化形式,是最具潜力和最具吸引力的电影类型之一。同时惊悚片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实践价值。
一、对社会焦虑——新科学、医学的担忧
人类对新事物的担忧从未停止,这可以溯源至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身物种繁衍和发展的焦虑、关心。现代,新型科技、医学的发展早已突破了普通个人的想象,与之相关的担忧、恐惧也相伴而生。这类担忧顺其自然地表现在惊悚电影中。这既是导演对人类自身发展的人文关怀,又是利用受众的类似担忧、焦虑的吸引元素。影片《惊变28天》中对医学持怀疑态度的表述,是对过于极端的人道主义的讽刺,也是对人类信仰的忧虑。看上去没有危害的动物保护主义和治病救人的新医学在另一种环境下,在创造力和破坏力并存的人类使用下,竟是一种杀伤力如此之大的破坏力。现实中面对如此的医学和从某种角度来讲从未被认识透彻的人类,人们忧心忡忡,但可能缺乏系统性使得思考的结果只是忧虑,而相关的影视作品经过思考,提出问题,以直观的声画效果呈现给大众,观影的过程既是思考也是释然的过程
这种恐惧到了工业革命之后,又带上了某种原罪色彩。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是世界上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科技对美国人的生活影响之深,也让他们对这个被科技改变的世界有着根深蒂固的原罪意识。科技越发达,人们的原罪感也越来越深。科幻惊悚片中的人与人造物关系通常都是悲剧性的,人不愿意承认人造物的身份,这就造成了人造物的自我认知危机,继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就像经典的科幻怪物“弗兰肯斯坦”那样。不同的是,在19世纪,当玛丽·雪莱创造出“弗兰肯斯坦”这个形象时,“基因”技术远不如今日发达,人类文明远未达到创造智能生命的水平。回望今日,新技术的发展将想象变成现实,“弗兰肯斯坦”在新科技发展语境下显得愈发真实可信,令人担忧。
二、“个人英雄主义”的实现
电影是似梦的展现,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想要拯救世界成为人类的英雄。纵观欧美惊悚片中,其中总有一个老派的反面角色,面对人类生存威胁,观众们通常会渴望“战胜邪恶”走出困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满足各个层次中的需要是人类得到快感的重要途径,这在电影中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存在。观影过程也是观众自我代入的过程,当惊悚片中人类遇到危险时,观影者自我代入更渴望扮演英雄拯救同伴。影片剧情发展满足观影者时,观影者便会获得心理的满足感。个人英雄主义是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美国精神的体现,是观影者“自我实现”需求寻求满足的途径,也是惊悚片中使人安定的元素。同时,无论最终被设定体现个人英雄主义人物结局如何,这种精神承载的存在是观影人在观影体现带来的恐惧中的希望、精神寄托,更使每一次的观影体验成为一次很好的民族力量的体验或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被认同。
三、压力的释放
心理压力是一种不快的感受,心理学认为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对于人们热衷于惊悚片的现象,近年有这样的解释:(一)解除压抑,舒缓压力。当人们在电影院体验到到不能自抑恐怖时,人们会惊叫、大喊,心跳和血液流动加速,如此反应,可从人体生理方面减轻压力,而诱发此反应的观影体验,便可以成为宣泄内心情绪的途径,从而惊悚片的观影经验便成为一种压力释放的途径。(二)借影片逃避现实,忘却烦恼。当人们被恐怖的电影情节所吸引,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自然被忘却脑后,整个人沉浸在导演创造的那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三)增加生活趣味。当感觉到生活比较无聊时,惊悚片骇人的情节、紧张的氛围可以带给人一种全新的刺激,调动人们的感官,从而获得美感。
惊悚片作为经久不衰的电影类型之一,具有强大的市场和商业价值,从最初的《卡里加利博士》到最近上映的詹姆斯·麦克提格导演的《乌鸦》惊悚片几乎贯穿了整个电影的发展史。对惊悚片的受众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他们许多相似的观影动因。因此,分析惊悚片受众心理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惊悚片长盛不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一川.灵活的中式类型片模式——2008年中国内地电影的类型互渗现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2).
[2]吴琼.电影类型:作为惯例和经验的系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6).
[3]鲍玉珩,彭沈莉.论好莱坞类型电影:恐怖片[J].电影评介,2011(18).
作者简介:
李梦雪(199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