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学科育心:融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2023-02-20 15:50薛义荣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

【项目简介】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构建”,是在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忽心”的“片面育人”倾向,为破解五育失衡、心育没有得到真正重视的困境,解决因“心育路径单调、心育工作边缘化、学生发展复杂性”导致心育效果不佳等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专家指导、团队实践、修改完善的推进过程中,江苏省扬州中学目前已构建了“1+5”心育课程群、“三全育人”心育资源和“全人发展”心育评价机制,项目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一定效果,在探索全员参与心育工作,努力提高心育实际效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要:五育之间并非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就是要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重要媒介,也是五育落地的重要载体,探索实施全学科育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种模式创新,也是融合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转变高中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

关键词:全学科育心;五育融合;融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4-0032-05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2023年4月27日,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等八项主要任务[1]。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探索积累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鉴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021年底江苏省扬州中学基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办学主张,开始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构建”,并于2022年6月批准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一、全学科育心: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学校办学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是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扬州中学提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办学主张,构建了统整课程体系,在发挥五育各自独特功能的同时,注重五育的相互关联、互动融通,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积极构建普通高中心育体系,实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解决当前心育存在问题的需要

当前,社会大众已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要求纠正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五育失衡,心育没有真正被重视”的“片面育人”倾向。高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关键期,面临着巨大的升學压力,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同伴交往、亲子关系等问题也愈发突出。因此,学校希望通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心理教育有效性,解决心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解决心育工作边缘化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介入,更多的是配合和辅助,忽视了心育工作的独特性。二是解决心育路径单一化问题。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等,活动地点主要局限在心理辅导室、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固定场所,教育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多维度、多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三是解决学生发展复杂性问题。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思维与情绪发展不同步,自我认知与社会化发展不匹配。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发展、情绪管理、升学压力等方面存在困扰,发展性问题相对复杂,个性化差异较大。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予每个学生独特的理解与关怀,帮助其克服发展中的问题。

(三)融合育人有利于提升心育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开发心理潜能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融合,必须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关系。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智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质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组成的内在系统的支持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双向建构,是铸造新时代大格局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2]。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还要有利于育心。“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不必撇开“学科”而“另起炉灶”,相反应以学科教学为融合育人的主阵地。实施全学科育心不仅是育心方式的创新,也是实现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的举措,有利于提高心育实效,更加强调“完整人”的培育。

二、全学科育心的实施:课程、资源、评价三位一体

当前,开发资源、建设课程是项目实施的首要工作。为了检验全学科育心的实际效果,研究团队构建了“全人发展”心育评价机制,形成了“课程、资源和评价”三位一体的项目实施路径(如图1)。

(一)开发并实施“1+5”模式心育课程

心理学研究分支涉及各个领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缺乏心育与五育的统整融合。构建“1+5”普通高中心育课程(“1”指心育,“5”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泛指五育各自育心、五育融合育心)(如图2),有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育心,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增强身心健康。

1.建立心育课程主题确定流程

心育课程主题的确定大致需要四个过程:教师研究自选课题,问卷调查修改调整,初步实施打磨凝练,再次实施最终确定。在实施组“种子教师”(项目组实施初期选聘的骨干教师,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都比较强,而且懂心理、善沟通、有爱心)的示范下,辐射到全学科教师,提高教师全员育心的意识,增强学生“参与、愉悦、放松、成功”等心理体验,继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发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题确定的过程,也是实施组“种子教师”理论提升、意识提高、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学科育人方式、心理教育形式悄悄发生变化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都适合育心,学科育心的主题需要选择,要找到它们的融合点。

2.探索五育融入育心的切入点

“以德育心”的融合切入点在于让德育活动像心育课程样态一样,更多地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而不是灌输、说教、固化。在参与中感受、在体验中对比、在感悟中升华,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根据新高考要求,高一学业结束后要选科分班,在高二开学初,“吴大观班(为纪念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校友,教育部2011年在扬州中学授牌成立吴大观班)”的学生都要到吴大观纪念馆开展“弘扬大观精神,强化使命担当”主题活动,半天现场教学、沉浸式学习、讨论交流,让学生传承爱国爱党、自强不息、克己奉献、攻坚克难的吴大观精神。

“以智慧心”的融合切入点在于教师通过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无声渗透积极心理,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例如,语文教师执教的《诗言志》一课,从“诗者,志之所之也”、“读诗,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用诗,辨别情绪,安抚情感”和“写诗,升华感情、提纯思想”四个层面分别阐述“情绪需要沉淀、情绪如何积淀、沉淀后的诗句最抚凡人心、用写诗来沉淀自我表达自我”。在诗歌鉴赏与写作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

“以体强心”的融合切入点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增强耐挫力、培养竞争与规则意识作用。例如,在“速度与激情——接力跑”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接力跑的学、练、赛,以各种接力跑的形式提高跑的速度,提高学生的灵敏性,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美润心”的融合切入点是发挥美育的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结合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心理疗愈功能。音乐课能感受到身体律动带来的放松,美术课运用线条与色彩让学生体验了无声的情绪表达。例如,在音乐鉴赏课“我和你”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鉴赏方法,还陶冶学生情操。教师让学生尝试了解彼此,互相倾听对方,用爱包容配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与‘你在此相遇,是‘我的缘分,好的同伴,会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幸福。”教师适时提出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善待彼此、相互理解与尊重,让世界在“你”“我”手中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以劳健心”的融合切入点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习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还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体验劳动光荣、自豪愉悦等正向心理体验。例如,在通用技术课“‘简述身边故事”中,教師以记录文字的载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书写的工具,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观察,了解竹简的制作流程,思考竹简可以保存千年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者的敬佩之情;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光荣、坚毅、敬佩、快乐”等正向心理体验;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分享,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赞美、激励、包容他人,看到劳动中的协作美。

3. 构建与实施“1+5”模式心育课程

学校构建了普通高中“1+5”模式心育课程(如图3),并利用培训时间向全校教师进行介绍、推广。心理课程和团辅活动以心理老师为主,社会实践由心理老师和学科教师合作完成,学科教师主要开发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和“学科育心课程”两大类。

主题班会课程不同于常规的德育主题班会,而是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在班会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例如:“和垃圾快乐说再见”“真诚:同学交往”“夸夸我夸夸你”“学做聚光灯”“编织习惯的巨缆”“春风化雨聊‘安慰”“理解情绪、控制情绪”“考后‘我思、考时‘我在”“情绪调节站:保持快乐的秘诀”等十多个主题。配有班会活动设计文稿和配套PPt,供老师们选择使用,实现“以德育心”的功效。无论哪一个主题,都突出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引导,以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深思,学会调节、学会控制,健康成长。

学科育心课程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该类课程既不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而是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产生积极育心功能。例如:“诗言志——情绪的表达与沉淀”(语文),“Better English, Better you and me”(英语),“光的折射”(物理),“舌尖上的化学——酯化反应”(化学),“建构模型,在做中学”(生物学),“‘简述身边故事”(通用技术),“居大不易:白居易视角下的唐代风貌变迁”(历史),“中国合伙人——企业经营”(政治),“捺山下研学”(地理),“曼陀罗画疗术——面对难以‘言说的情绪”(美术),“我和你”(音乐),“速度与激情——接力跑”(体育)和“烘焙课——蛋挞、脆饼”(劳动)等。这些课程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参与、感悟、领略,感受到轻松、愉悦、和谐、团结等正向体验。

心育课程利用班会课时间在高一年级具体实施。学校编制专用课表,落实时间、地点、内容和授课教师。每开设一节课,学生都要记录下简短的学习感受,教师通过阅读分析、总结反馈来不断优化内容。

(二)优化丰富“三全育人”心育协同资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凭专业心理教师是不够的,只有教职员工都参与进来、所有学科都重视起来,校内外活动都指向育心,“三全育人”局面才能真正实现。

在师资资源方面,我们选择校内“种子教师”,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乐于参加心育的教师团队,并将此作为选聘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因素,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专业的心育队伍。聘任一些校外具有一定心理健康专业基础,乐意参与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团队,逐渐形成“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资源方面,学校不仅构建了“1+5”高中心育课程,还着力构建心育课程资源库,融通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内容不局限于心理教育,还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理科专业探索、艺术赏析、哲学思辨、文学故事等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加学生对自我、他人、世界的认知。在环境资源方面,我们将心育场景从室内(心理教室、心理中心)延伸至户外(校园各场所),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开展校园心育文化建设,营造沉浸式校园心育空间,启迪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心灵。在社会资源方面,我们将心育场景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融合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开展家长学校、社区课堂、志愿服务、校外实践等家校社一体化活动。

(三)构建“全人发展”心育评价机制

学校通过心理测评系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危机筛查。“全人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了整体的发展。构建“全人发展”心育评价机制,要结合五育,从趋同化转变为多样化,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培养心理健康的完整的人,首先考虑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健全的人格,然后才是从心理学角度去评价知情意行等心理健康标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动态发展状态,我们建立了主观评价(自我感受、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和客观评价(借助心理学测量工具)相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校本化评价和全员导师制下导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心育评价机制,既关注整体又照顾个体,既要求全面又突出个性,努力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0)[2023-11-0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2]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1):136-145.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简介:薛义荣,江苏省扬州中学校長,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教学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的困境约束与改革遵循
从松散联结到制度耦合:“五育”融合理念落实的困境与突破
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回到教育原点:小学在线教学的成效、问题与未来走向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文化自新:“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