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第三学段写景类文章时,应根据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阅读情境,调动审美需要,丰富审美经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关键词】写景文章 文学阅读 创意表达 审美创造
一、利用好篇章页,激发阅读兴趣
篇章页由“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插图”三部分组成,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三部分,找到撬动学生阅读兴趣的着力点。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插图是分别位于亚、欧、非、大洋洲的四个景点。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充分运用插图,撬动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1)本单元的导读页有四幅图,大家知道分别是哪里吗?(2)你知道从北京出发抵达悉尼有多远吗?(12000千米)再从悉尼抵达坦桑尼亚有多远吗?(17000千米)由坦桑尼亚飞到荷兰有多远吗?(10000千米)从荷兰飞回北京需要9000千米。这样绕一圈的话,需要48000千米,坐飞机大概需要100个小时。空间距离非常遥远,但是借助文字的力量,我们就可以在时空之间穿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把这些距离数据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寰宇就在脚下”,借助文字的力量可以在时空之间穿梭;激发学生积极去探索语言文字之美,调动学生审美创造的内驱力。插图是一项重要的助读内容,但又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在单元导读的教学中,特别是写景类学习任务群,要重视充分利用插图这个“无声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对本单元文学阅读的兴趣,唤醒学生创意表达的内在需求。
二、重视课前准备,衔接课堂教学
第三学段写景类文章预习内容很丰富,包括自主识字、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搜集资料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写景类文章的预学中,资料的搜集尤为重要。在设计《威尼斯的小艇》的预习单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内容:(1)走近作者;(2)我了解到的威尼斯;(3)推荐阅读《威尼斯》(朱自清)、《梦幻威尼斯》(段岳衡)。在设计《金字塔》的预习单时,也有这样的环节:(1)我了解到的金字塔;(2)推荐阅读《埃及考古学家》(亚瑟·菲利普)。学生通过资料,可以了解与导学文章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体会文本的语言美和蕴含的情感;还可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为创意表达做好知识储备,进一步为审美创造夯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文本,促进创意表达
在第三学段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中,整体感知文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从课题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课题上做文章,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以实现整体感知。教学《月迹》时,笔者先提出问题:月迹是指什么?快速默读课文,把月亮足迹出现的地点圈出来。再顺势而导,让学生按地点的转换,将文章分为三部分:中堂赏月、院中寻月、河边寻月,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从画面标题入手。在教学《牧场之国》时,笔者这样设计:先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描写了荷兰牧场的哪些画面。再根据画面的引导,谈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接着说一说在牧场中,目之所及,看到的是什么。这样,通过对课文画面的梳理,学生发现了作者笔下的荷兰是由大片的碧绿草原和成群的牛羊组成的自然王国,体现出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
3.从中心句入手。在教学《四季之美》时,笔者这样设计:课文每一段的首句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朗读后发现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时间分别是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引导学生比较黎明与早晨、夜晚与黄昏等词语,从时间的细微差别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四、依托课后习题,实现学法迁移
教学中,应以语文要素为主导,以课后习题或课前阅读提示为支架,构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桥梁。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合理设计学习活动。
在教学《牧场之国》“白天的牧场”这一环节时,可以这样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自由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牛的语句,做批注。(1)你找出了哪些语句?(2)你圈画了哪些关键词?端庄的仪态、无比威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老师找到了两张图片(课件出示图片:仪态端庄的蒙娜丽莎、无比威严的国王),大家起立模仿一下这两个人的神态和动作。(3)交流一下,你读这三句话分别有什么感受?(4)请把这三句话放回文中朗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牛的幸福安详。
学习活动二:自学课文第3~4自然段,要求:(1)读一读,找出描写牧场牲畜“别有一番情趣”的句子。(2)圈画关键词语。(3)想象画面,在旁边写上批注。(4)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完成表格(见下表)。(5)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引导:骏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一下,猪会对什么表示赞许?)(6)作者通过对牧场草原环境的描写和对动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牧场的宁静舒适。请你试着运用这样的写法写一写“放学后的校园”。
[牛犊 端庄的仪态 老牛 家长,无比威严 骏马 绵羊 猪群 小鸡、长毛山羊 ]
五、融通作者情感,促进审美成长
在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融入相关背景资料,构建一个超越文本的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以此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牧场之国》“感悟真正的荷兰”这个环节时,笔者这样设计:(1)作者眼中的荷兰是什么样的?(2)请你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还有什么是“真正的荷兰”。(3)介绍写作背景。这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写下的文章……(4)进一步解说因为荷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所以这是荷兰和平安宁的原貌、幸福的原貌,“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作者对和平的呼唤。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从而引导学生在创意表达时,不要忽视人文情怀,使其审美创造有质的飞跃。
六、多媒介创情境,拓展审美空间
在教学中,要整合多媒介的学习内容,要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交流的机会。
《月迹》的课后作业,笔者是这样设计的。(1)必做题: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段。(2)选做題(二选一):①阅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文章。②用童真童趣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月亮。《牧场之国》第一课时的课后作业,笔者是这样设计的。(1)必做:摘抄描写牧场中牛马羊“别有一番情趣”的句子,并试着作批注。(2)选做(二选一):①给“白天的牧场”的三个画面配画。②以“美篇”的形式给“白天的牧场”配画、配乐。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同样设计摘抄积累作业,以上两课因为单元语文要素的递进,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螺旋上升的。这样的拓学环节不仅为创意表达做好了语言的储备,还利用多媒介为创意表达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审美创造有展示的舞台,为审美创造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参考文献
[1]赵昭.变“抽象”为“形象” 补“断层”促“抵达”——以《牧场之国》(五下)教学设计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2(13):52-53.
[2]叶黎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关系、向度及创新路径[J].语文建设,2023(03):11-15.
[3]王爱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意义与实施建议[J].语文建设,2022(24):18-22.
[4]王崧舟,彭才华.立象以尽意 情动而辞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2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