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还原诗歌本真

2023-02-19 15:19:19
新教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渔舟诗眼首诗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古诗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古诗教学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诗歌的文字凝练,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解读其中蕴含的意蕴情感。而优质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载体,因此,优质的问题在诗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干国祥老师在执教《山居秋暝》时,进行了优质提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巧释动静,品味“诗中有画”

【教学片段1】

师:王维的诗被苏东坡誉为“诗中有画”,分析一下诗句,这首诗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哪些是动态的,哪些是静态的?

生:景物有明月、松、石、竹、浣女、莲、渔舟。

师:我们在这个同学回答的基础上继续往前,到底哪些景物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

生:竹是静的。

师:在你的心中,竹子长在山间,不会动,所以是静的。你的意思是说,静态就是指这个东西是静的。那这个不叫静态描写,叫——

生:静物。

师:那动的东西就叫——

生:动物。(学生笑)

师:对静物的描写是静态描写,对动物的描写是动态描写,对不对呢?

生(齐答):不对!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把我们的思考又往前推了一步。

生:我认为“竹”是动的,因为我发现后面有一个“喧”字。“竹喧”说的是竹林发出的声音,“莲动”是因为渔舟开过,撞到了莲,所以莲是动的。

师:我觉得他的回答解释了为什么“莲”是动的。竹林喧哗的时候,诗人抓住了这一刻,这是什么描写?

生:动态描写。

师:“清泉石上流”,你感觉这是静的还是动的?如果一条小溪在流动,远远看过去,你感觉是动的还是静的?

生:静的。

师:远远看过去,瀑布的形态是固定的,接近它,会有喧哗的声音,但是换一个角度,它是安静的,所以,动静取决于什么?

生:观察者的角度。

【赏析】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生对“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两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对静物的描写是静态描写,对动物的描写是动态描写”这样的片面认识。干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的这一困惑,于是将发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明白動静描写的真正含义上。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什么是动静描写又是一大难点,干老师巧妙地提出“如果一条小溪在流动,远远看过去,你感觉是动的还是静的”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使得学生顿悟,原来动静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干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诠释了动静描写的真正内涵,引导学生向深层思维探寻,把诗歌读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在诗句动静结合的描写中也品味“诗中有画”的意境。

二、巧探诗眼,品读“空灵之妙”

【教学片段2】

师:这首诗中哪个字或词可以概括全诗?它是这首诗的诗眼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晚”,因为诗中描写的是傍晚的景物。

师:那诗中也有写到“秋”,也是秋天的景物……这个就是诗眼吗?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诗眼就是作者想表达的那个东西,那作者想表达什么?……诗人想表达的是“空”。为什么是“空”呢?

生:从诗中可以知道,这座山很安静,没有喧哗。

师:可是我们知道,这画中充满了景物,甚至是人的活动,包括女孩的笑声,怎么会叫“空山”呢?

生:我认为这里的“空”是空灵的意思,有一种幽静的感觉,而不是说他们的活动。

师:你的感觉很对。为什么作者写幽静,却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呢?

生: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动的东西衬托空山的安静。

师:也就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生:可能是诗人想衬托自己的心很空。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什么是“空”,我们来看齐白石画的《虾》,这里有空的地方吗?

生:有。

……

师:也就是说“空”是这幅画很重要的东西。诗歌表面说山空,其实是说诗人心境空灵。

【赏析】克罗齐认为,情感是不可感的,只有渗透在客观细节中,成为意象,才有生动的感染力。从诗眼“空”来看,诗歌表达的意蕴多重,诗人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一系列具体可感的景物,组成一幅空幽的画面,借以表达诗人的哲学追求。

《山居秋暝》作为古诗中的经典,是禅宗思想的诗歌代表,凝练的情感和意脉聚焦在诗眼,干老师带领学生探究诗眼的过程,有两大妙处。其一,带领学生探寻诗眼的过程,为学生学习诗歌打开了一扇方法之窗,读懂一首诗,应该要抓住诗眼,唯有抓住诗眼,方能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脉。其二,通过挖掘诗眼,带领学生领略“空”的内涵以及“空”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古诗教学除了品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之奥妙,还应该适当浸润古诗的意蕴之美、意象之美、哲思之美。当然,诗眼“空”折射出诗人什么样的内心情感,才是最值得探寻之处。干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品味“空”,抛出疑问“什么是‘空”,进而补充齐白石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空”这一抽象的意象有了直观具体的感知。

三、巧析主题,品悟“无我之境”

【教学片段3】

师:根据尾联最后两句,说说诗人认为春景好还是秋景好,留在此处好还是归去好。作者写出了秋天的风景特别美,可是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生:诗人贬低了春天的风景。

师:说明什么?说明他的心空不空?

生:不空。

师:为什么不空?

生:因为他只看到秋景的美丽,也就是看不到另外一个季节的美丽,心里有了偏执。

师:那留在这里好还是归去好?

生:都好。

师:当心空的时候,春花好秋华也好。“自可留”的意思是?

生:可以留也可以不留。

师:当心空、眼空、耳空、情空时,就是“无我之境”。

【赏析】“无我之境”一词抽象,不好理解。“诗人认为春景好还是秋景好”“留在此处好还是归去好”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辨,课堂上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将主题又回扣到诗眼“空”上面去,直指诗人的内心情感,学生对诗歌的内涵有了新的感悟。当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因为“心空”,所以“可以留也可以不留”。当“心空、眼空、耳空、情空”时,就到达了“无我之境”。两个问题,层层推进,从诗人的所思所感升华到诗人的哲学追求,进而领略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不可谓不妙。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渔舟诗眼首诗
《上课没人抢》
渔舟晚霞
江西电力(2021年8期)2021-08-05 10:34:38
我想写首诗给你
黄河之声(2021年24期)2021-04-15 09:39:24
诗眼
诗眼
渔舟绕落花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绿柳系渔舟
成才(2018年4期)2018-05-09 08:36:52
萧萧芦风吹渔舟
成才(2018年4期)2018-05-09 08:36:52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