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实现数学真理解

2023-02-19 11:36马玲玲
求知导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创新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而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数学教育更需要积极跟进。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逻辑性强,在学习时容易遇到困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内容与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使数学课堂“可视化”,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可视,数学教学,真理解

作者简介:马玲玲(1979—),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运作,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想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教师需要设法将这些抽象内容形象化、可视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的能力。本文就如何达成“思维可视,实现数学真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展开探讨。

一、读出来,建立思维可视化意识

文字是一种可视、可感的信息符号。虽然数学学科知识以符号、公式、图形等内容为主,但在对其进行传递时,也需要通过文字进行说明。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通过感受数学文化,将数学思维可视化,建立数学思维意识,为后续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借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明确数学概念,深入探究其内涵,明白数学习题的意图,从而理清学习或解题思路,渐生数学思维。基于此,教师应予以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大胆“读出来”,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帮助学生感知空间,建立空间感,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仅了解一些简单的方位知识,一时间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对此,教师应将空间思维可视化,通过阅读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建立对方位的直观感知。比如,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嫦娥五号探月之旅”的视频,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探讨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这一现代版“嫦娥奔月”的原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并根据问题“卫星为何能成功发射?”提炼关键要素。学生很快找到关键句“到达准确位置”,教师便借机引入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阅读实现思维可视化意识的初步建立。接下来,教师结合课本例题展开相关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和捕捉信息,使其快速理解“位置”在数学中的含义,建立数学思维。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锻炼数学空间思维,以有效发挥数学阅读的价值。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数学阅读,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思维可视化,形成相关意识,更好地实现数学思维发展。

二、画出来,凸显思维可视化形式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因而在学习中习惯运用直观思维进行问题思考。教师应当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尽量弥补学生这种单一思考方式的不足,确保其数学思维的发展不受阻碍。为了迎合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抽象数学知识时,需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图示技术,如思维导图、流程图、试题模型图,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每一步思考都有迹可循[1]。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世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能够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一单元为例,在学习这一单元前,学生已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了解周长的意义以及具有相关计算基础。为了实现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知识构建能力,促进其数学思维循序渐进地发展,教师可開展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方式,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周长、概括周长,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组织学生以铁丝画的形式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与同学交流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思考“这是什么图形?它的周长如何表示?”等问题。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相互评价,使学生能多角度认识周长。同时,教师还可予以学生一定的鼓励,使其能够主动总结所学知识,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实现思维可视化,让学生明白数学并非完全抽象的,数学学习也可以很有趣。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实现具象认知周长概念的目标。

三、问出来,推进思维可视化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加工教学问题,确保问题既包含数学知识,又具有生活化、生动化、可视化的特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展开深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能够勾勒出思维的可视路径,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和思考,主动投入学习中,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复习有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时,考虑到这些知识常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借助实际问题展示数学思维,令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产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形成数学思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问题感受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美化设计花卉基地,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更高效地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实现复习的价值。比如,教师可营造情境:“我市某公园准备扩建郁金香花园,花园呈矩形,目前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花园每条边都延长10米;方案二,把其中的一条边延长20米。请同学们算一算,想让花园占地面积更大该采用哪种扩建方案?想让花园周长更长呢?”面对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会产生好奇心,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通过画图、思考、讨论,理解边长的变化如何影响周长和面积,使自身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情境问题“问”出学生的思维,勾勒出思维可视化路径,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培养了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做出来,锻炼思维可视化能力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数学学习虽然无需学生进行大量记忆,但“熟能生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准则。“做出来”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将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这是思维表达的一种方式,能使思维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做”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技能和数学思维。“做”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时,学生对于“圆”这一概念的认知通常源于生活和阅读经验,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在上述认知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并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真实地感知、了解和近距离观察圆。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整合零碎知识,使其数学思维随着知识的“集合”和“印证”愈发完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首先,展现生活中美丽而生动的圆,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喜欢的圆。接着,用剪刀将画好的圆剪下来,并进行对折操作,多次折叠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圆,鼓励他们分享发现。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教师在这时可以告诉他们这一点即为圆心。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个特征,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步步展现出来,使学生掌握思维可视化的技巧。让学生在“做”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3]。

五、想出来,引领思维可视化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如果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被动地等待知识传授,就难以有效吸收和理解知识。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在基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为了提升思维可视化的效果,教师还应主动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锻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想”,促使他们形成可视化思维[4]。

例如,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时,学生需要经历计算、观察、比较、分析和理解等一系列探究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变化规律并有效将其运用于计算活动。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基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达到学习目标。首先,教师展示一组相关算式,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改变,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较、探讨和交流。学生通过认真计算和热烈的讨论,很快认识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以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以几”的规律。随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发现—猜想—验证”推理过程,引导学生在猜想中实现思维可视化,同时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围绕规律进行死板的讲解,而是拓展教学,通过“想”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多个维度上进行思索,循序渐进地实现思维发展[5]。

结语

综上诉述,思维可视化是当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策略,能够推进核心素养培养落地,有效优化学生的认知方法,帮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好学、乐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思维可视化的优势,将其打造成助力学生学习的强大工具,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李伟娟.微课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2):121.

闫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天津教育,2019:127,129.

胡爱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天津教育,2019(36):38-39.

邱惠芳.“同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建构: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活动建构的实践研究[J].新校园,2022(11):39-40.

谢海霞.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22(29):113-116.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
计算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
践行生活化原则,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解析
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