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慧玉
摘 要: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不仅是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课程与教学工作的支持者,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校长的德育理念、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等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聚焦校长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这一内容展开论述,以更好地落实学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高中校长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2.060
高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重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中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领导作用。校长的决策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成长,能够塑造学校的道德氛围。
一、高中校长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校长的全局领导作用
如果想要有效地履行学校的道德教育职责,校长需要从宏观的视野出发,准确地定义校园的文化氛围,并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一起执行相关的政策。校长需要基于对国家政策的深入理解,整合学校的各项事务,进一步明确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
2.校长的管理作用
校长负责全校的管理,并为德育活动的进行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架构和保障措施。教务主任需要对管理结构进行调整与创新,确保道德教育得以遵循严格的法律法规,真心实意地关注道德教学,并把它转化为每天的行动准则,以此来引领教职员工的日常行动。
3.校长的师资建设作用
为了有效地履行学校的道德教育职责,校长需要积极推进学校教职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一线工作者,承担了很多的德育工作。教职员工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被培养者的道德水准。因此,如果校长希望能够有效地完成道德培养的工作,那么校长在教职员工的培养上就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4.校长的人格示范作用
如果想要成功地完成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校长不仅需要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策洞察力,自己的榜样效应也是必须被重视的。由于校长代表着学校的,对全体教职员工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高中校长的德育教学方法
1.树立教师榜样
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校长可以通过重视教职员工的道德修养来强化他们的示范效应。校长重视教职员工的伦理修养,塑造教师的行为模范,使教师能够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校长发现一些教师并未承担起示范的作用,这使得教师很难为学生做出示范。为提升教职员工的专业能力,学校领导在指导教职员工的过程中,安排了一场关于道德的微型课程,以此作为基础,进行了针对教职员工的教学活动。在道德教学的微课程中,教师理解到,他们的职责并非只是授课,更包括培养下一代。教师需要增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他们能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追随教师的步伐。为了鼓励教师注重道德修养,学校领导也把教师的道德修养纳入评估标准,以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在教授道德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以往在与学生交流时忽视的问题进行了深思熟虑,形成了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能够形成不迟到、不早退、爱护校园环境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使得学生和教师一起进步。
2.做好学法指导
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其知识领域更加广泛,知识量也急剧增加。因此,从初中升入高中需要跨越一些难关,而非直接攀登一座山峰。在初中,我们强调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教育,并且不断地进行阐述。高中教育更加强调分析、研究、创新和自主思维。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建立了记忆应用的学习方法,所以进入高中后,往往只是在课堂上能够学习一些知识,而在课后却几乎无所适从,这导致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对学习的反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对于那些适应能力较弱、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谈心,以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初升高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由于成绩差距较大,学生的心态更易受到影响,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初高中学习的不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明白高中学习的特性,及时调整心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教师保持频繁的沟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课堂上提问,让自主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融入高中学习的过程中。
3.发掘个性潜能
在高中教育中,德育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承担起重要的管理职责,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能力的成长,进行有效的德育。在真实的教育环境里,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持续优化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模式,从而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4.联合家长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全方位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根据他们的独特性进行个性化的教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父母的教育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方位发展的重大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充分利用父母的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有能力举办一场由班級领导负责的家庭教育主题研讨,并借助举办的家长对话、家长全面培训等活动,引导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教师也要留意高中生的精神健康。在家庭对话环节,我们不仅能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和优秀的父母来分享他们的教育经历和感悟,还能通过分享成功的案例,使父母们认识到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挑战。另外,学校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社交媒体和家长进行互动。利用微信、QQ和电子邮件等信息平台,我们可以定时就学生的日常表现和道德观念与父母进行互动和交谈。在此过程中,教师会获得大量的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以便在未来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制订出符合需求的方案。此外,父母还可以实时掌握道德教育增强儿童全面素质的程度。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5.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也应该成为校长的职务内容之一,但是学校德育绝不是仅仅靠学校校长和其他领导者就能实现的。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的任务,不同主体之间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德育工作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培育。因此,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就应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校长应该牵头建立起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德育工作小组,专门设立学校德育处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落实和管理,但是校长应该是全校德育工作的统领者。除了设立专门的德育处,学校还应该将德育工作细化到每个班级,即应该明确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这样自上而下就建立起由校长领导,全校教师参与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这为整合家长和社会力量提供了机会。
6.精心设计校园文化
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校长应该重视并精心设计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在我看来,文化既包括硬文化,即建筑文化等;又包括软文化,如精神、理念。校长应该重视学校校训的设计,它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是它还表达着对学生的美好期盼,因此校长或学校应该精心设计校训,并让学生明白校训的具体含义,这其实就是一种软文化。
另外,每周的升旗仪式应该给予重视,国旗和国歌是神圣的、庄严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渗透相关教育,学生才可能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才可能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同,而唱好国歌、敬畏国旗是最基本的内容。依托于升旗仪式所进行的国旗下讲话则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人格品质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以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以及意义。此外,学校的建筑或植物以及教室外面的走廊,都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文化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和渗透,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持久和有效的。
7.在课程与教学中落实德育工作
校长不仅需要具有管理能力,还需要具有课程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德育工作不是要求学校单独开设一门德育课程,而是要将德育渗透于课程与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德育。
首先,校长应该通过教师全体大会或各教研组会议,让教师学习相关知识,树立起课堂教学是开展德育的主渠道这一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教师树立了观念,才可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落实相关教学理念。其次,明确不同学科所侧重的育人功能,比如语文学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明礼仪的培养;科学学科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心理健康课程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让教师明确自己所执教的学科到底应该融入哪些德育思想,这对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德育工作也有重要帮助。最后,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些学校有专门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例如传承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有些学校开设了以民族剪纸文化、皮影制作为内容的课程,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能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校长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日常课程与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同时依托学校特色课程进行德育。
8.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长或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主题仪式教育。通过庄严肃穆的仪式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学会敬畏,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和发展。学校的重视程度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活动取得的成效。校长应该重视学校社团或兴趣班等课外资源。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而学校社团或兴趣班则是最好的平台。学校可以设立与不同学科相关的学生社团,作为课上教学的延伸或拓展,而其中具体内容的选择则需要基于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在社团或兴趣班运作的过程中,校长应该为其提供时间、经费、场地和师资保障,积极利用校外资源,比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资源。学校资源毕竟有限,而立足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这些社会组织或机构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前沿的信息,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学生能够不断体会与思考。因此,校长首先应该重视丰富的校外资源;其次,校长应该主动寻求与这些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校内外合作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此外,校长应该为学生的外出参观学习提供机会、时间和安全保障。
9.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现状,发现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最终目标是对工作进行改进,以取得更大的成效。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校长应该予以重视。那么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哪些人呢?首先是校长和领导小组以及德育处,从宏观层面评价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需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以帮助学校改进;此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评价,德育工作取得的效果不是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而是学生在参与这些德育活动中发生的变化,收获以及成长,才是评价的核心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也要对自己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成长的喜悦。由于家长每天都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因此家长也应该参与评价。学生在家会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爱护小动物和植物,尊老爱幼,这些行为都是学生成长的体现。因此,校长应该重视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价,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
10.制定道德挑战
制定道德挑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道德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并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这种方法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如辩论、论坛、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例如,某城市政府计划在一个美丽的自然保护区附近建设一个大型工厂,以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当地经济。然而,这个计划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学生被要求讨论这一伦理挑战,提出他们的观点,以及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不仅学到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还能锻炼分析、辩论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会听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此外,学生还会考虑到现实中伦理决策的复杂性,了解到伦理问题通常没有绝对的答案,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觀。
通过这些道德挑战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道德决策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并为将来的生活中面临的伦理挑战做好准备。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成为更有道德感和负责任的公民,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伦理意识和价值观。
总之,校长应该重视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以学校活动、课程以及校外资源为载体落实德育工作,同时建立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以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魏志春《专业标准框架下的校长德育工作探究》,《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7期。
[2] 程鹏宇《浅谈德育工作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教师》2017年第32期。
[3] 曲保华《基于校长视角下的小学德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外交流》2018年第6期。
[4] 马贺《对高中德育校长管理新模式的思考》,《祖国》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