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庆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需要设计一种更具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问题链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体现。问题链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连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并最终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种模式将教育过程视为知识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本文列举了构建问题链教学模式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2.046
一、问题链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链教学模式是一种逐步引领、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新兴教学策略。它始于一个核心问题,而后衍生出更多相关的、具有探究性的子问题,形成一条链式的思考路径。这种方法重视思维的连续性,鼓励学生在问题与问题之间构建知识的桥梁。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常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问题链教学模式则颠覆了这一传统,它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深入理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链
在问题链教学模式中,问题的选择和设置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充分挖掘这种教学模式的潜能,提出那些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逻辑推理和主观判断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链,可以引领学生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价值观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的真实意义与应用。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思考时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法律和道德相关的复杂议题。此外,为了确保问题链的有效性和连贯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每个问题都为下一个问题提供某种程度的答案或思考方向。这样,学生可以逐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以《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以“钟南山院士承担责任,却不计回报”为起点的问题链。起初,教师提出:何为真正的责任心,而钟南山院士又是如何展现其对社会的责任的?这一初始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对“责任”的基本认识,并为其提供一个实际的参考模型。当学生开始理解责任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以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例如:“在钟南山院士的事迹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应对社会负有怎样的责任?”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反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责任的普遍意义。教师可以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是你认为无法逃避的责任?”此时,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并挖掘个人所承担的责任,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义。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的设计和应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责任”的内涵,还能结合实际情境,明确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二)设置基于学情现状的问题链
学情现状是指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状态以及对某一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问题链教学模式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简单走向复杂。基于学情现状的问题链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使他们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该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而非单向灌输,使学生在思考中深化理解,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以《公民基本义务》这一课程为背景,教师构建了一个生动的情境:身为退伍军人的你,退役后创建了一家旅行社。在国庆期间,公司决定组织员工前往长城团建。在此过程中,你意外地碰到了一个即将在长城砖上涂鸦的小男孩,你劝阻了他,而他决定用摄影的方式记录这段历程。此情境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场景中的你,所表现出的行为体现了哪些公民义务?”学生需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读和回答这些问题。此后,情境教学可以进一步展开:分享这段经历时,一位同事建议应通过视频的形式公开小男孩的行为,而此时问题转为:“在此上述建议中,所涉及的是哪些公民权利?”透过这一系列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不但巩固了对公民基本义务的认知,还得以探索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得以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体验权利与义务的真实意义。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并根据其知识背景进行微调。有效的问题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既要涵盖教材的核心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其在答题过程中形成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三)设置包含重难点知识的问题链
在现代教育模式中,问题链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其核心思想在于设计系列的相关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思考。当涉及课程的重难点知识时,问题链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连续的、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知识的本质,使其不受困于表层信息,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知识点,进而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结构。此模式尤为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度理解和挖掘的重难点知识。
在探讨道德规范时,一个出色的教学案例出现在《开学第一课》中,节目主持人董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始终保持与许老平视,甚至有时是仰视的姿态,这一细节反映出主持人对他人的深度尊重。针对这一教材重难点,教师可以展开问题链设计。首先,教师可以提问:“董卿为什么选择与许渊冲老先生平视或仰视交谈?”教师进一步可以设计问题:“这种交谈姿态背后所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再进一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尊重?”至此,问题链已经从视频中的具体情境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尊重的深层含义,还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此外,这种探索还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
(四)设置带有启发性的问题链
在深化教育的实践中,启发式教学长期以来都是被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适当地引导、启示,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此背景下,问题链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性设计尤为重要。启发性问题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并进一步思考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此模式激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单音与和声》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纳入教学内容中,旨在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此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还需要让他们明白: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可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增进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程的结尾部分设置了以下两个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反思你们小组在本次学习中的合作经历,有何收获和遗憾?
2.基于你们的经验和小组的具体状况,如何制定出一个高效的合作学习规范?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但回顾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制定合适的学习规则,如何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合作,以及如何在保证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为集体利益做出贡献。此案例所展现的,正是启发性问题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它不是单纯地追求答案,而是追求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理解。
(五)设置带有反馈功能的问题链
问题链教学模式中的反馈功能作为其中一个核心元素,其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同。它旨在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使其能够根据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反馈不仅来源于教师,更来源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和互评。一个带有反馈功能的问题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并提高相关能力,进而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沟通和深入讨论。
探讨职业的多样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部分。在“多彩的职业”这一主题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开放的讨论。起始问题是:“你梦想的未来职业是什么,背后的原因又是如何?”学生们热烈参与讨论,分享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涉及医生、记者、厨师等。当有学生表示希望成为厨师,并赋予此职业“为他人带来幸福”的意义时,课堂上出现了微小的波动。一些学生开始私下议论,对厨师这一职业存在误解或偏见。此时,教师抓住了这一教学机会,及时给予反馈。首先,教师肯定了选择厨师职业的学生的观点,强调每一个职业都有其价值。随后,教师进一步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对职业平等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职业?每一种职业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技能和付出?”这一问题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每一职业的价值,而且鼓励他们反思自身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最终,通过这一系列带有反馈功能的问题链,学生不仅对各种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尊重的重要性,并真正体验到每一种职业所带来的影响和贡献。
三、改进建议
(一)平衡统一性与创新性
在现代教育環境下,问题链教学模式因其系统性、逻辑性而受到赞誉。然而,在将此模式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统一性与创新性便成为一大挑战。统一性要求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而创新性则要求教学方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1.统一性的重要性
统一性在于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和连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系统性地构建知识框架。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尤为关键,因为它涉及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塑造。统一性意味着学生能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获得连贯、有深度的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创新性的挑战与价值
然而,单纯强调统一性容易使教学模式陷入刻板与固化,失去活力。时代在进步,学生的需求也随之改变,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性并非单纯地追求新奇,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新意味着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有实际意义。
3.平衡之道
教师要实现统一性与创新性的平衡,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教育者应持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此外,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
(二)突出问题性与导向性
在探索问题链教学模式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我们要认识到此处的问题性指的是在教学中对问题的深度挖掘,而导向性则涉及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1.问题性的深化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鼓励学生思考、引发探索欲望的关键。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问题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触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促使其主动思考、对比和分析。例如,面对一则有关权益的新闻案例时,教师不应直接提问“你怎么看?”而是要深入挖掘,如“这一事件中的法律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2.导向性的明确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育尤其如此。因此,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与课程的核心价值和目标紧密结合。导向性意味着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其深远的视角和长远的思维方式。例如,面对公平与正义的议题,我们应指导学生从个体、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
为实现更强的问题性与导向性,笔者建议采纳以下策略:
(1)多角度提问:不局限于单一的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问题进行拆解,促使学生全面思考。
(2)情景模拟: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案例,引导学生置身事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体验法律和道德的实际作用。
(3)导向性目标:在教学设计初期,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和期望达成的效果,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与这些目标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已成为每位教育者亟须面对的挑战。问题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引导学生递进式思考的教学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答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它不仅赋予学生探索道德伦理和法律原则的机会,更培育了他们独立判断与分析的能力。未来的社会需要具备敏锐判断力和高度道德责任感的公民,而教育的初衷便是为此目标而努力。借助问题链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能够培养出知识丰富的学生,更可以培养出思维敏捷、富有判断力的公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学习伙伴。
参考文献:
[1] 陈陆《大概念视域下问题链教学法的三重意蕴——初中道德与法治“文化专题”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年第14期。
[2] 黄晓祥《巧妙融入时事热点,“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苑教育》2021年第11期。
[3] 茅海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好日子》202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