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交传中译语非流利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3-01-08 12:40徐晓燕王晓晶
智库时代 2022年31期
关键词:译员流利口译

徐晓燕 王晓晶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英汉交替传译是重要的口译形式,因适用于多种场合,所以在国际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口译是沟通的桥梁,为双方顺畅的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译者无法做到翻译的行云流水、精准完整,比如口译中常见的产出非流利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语言解码中频繁出现非流利现象,则极易造成听众的理解障碍,使得口译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如何解决该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译语非流利现象定义与分类

(一)非流利现象定义

在日常交际中,依据对话双方语言交流的顺畅程度分为流利与非流利。语言流利输出包括四种能力:第一,能够进行顺畅表达的能力;第二,能够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第三,能够在不同场景恰当、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第四,能够有创造性地、优美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当然与之相对的则是非流利现象,即有别于流利的非目的性、无正常信息量、或由停顿词表达、有后续语言或发音修正、拖延时间的语言产出。

(二)非流利现象的分类

1. 停顿

停顿是非流利现象中最常见也是最有研究意义的一个现象。停顿可分为无声停顿和有声停顿。无声停顿,顾名思义,即在口译过程中由于犹豫或表达等问题所导致的语音暂停现象。而有声停顿则在汉英口译过程中插入了像hum,um,well等这些没有实际含义的词汇。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停顿都是译者所犯的错误,有时发言人会利用停顿的方式,来吸引听众的注意,或起到某种强调作用,所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也试图将这种停顿复原,从而达到同样的强调作用。我们把这一类停顿称之为积极停顿。而把确实由译者错误或犹豫导致的停顿称之为消极停顿。Peter Mead认为,口译中的停顿现象可分为:与逻辑相关(如概念不清,混淆,缺失等)的停顿,与笔记相关(如笔记识别困难,笔记缺失,笔记错误等)的停顿,与表达相关的停顿(修改表达,组织句子导致的犹豫等)。

2. 重复

重复现象不仅仅在口译中出现,在演讲中也经常出现。与停顿现象的分类相似,重复现象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重复,即发言者有意识的,为了起到强调的目的而做出的词汇、短语或句子的重复。在口译过程中,优秀的译员也会把发言人通过重复手段强调的内容同样以重复的方式翻译出来。这种口译中的重复现象也就是口译中的积极重复。另一类消极重复则是演讲者的过失造成的,即刚刚产出的译文中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原封不动的再次陈述,不修改其中的任何单词,短语或句子,包括其顺序。口译中出现消极重复现象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是译者在翻译某个句子的过程中,尚未完全构思好整个句子的用词和表达,但由于时间的压力,同时也为了确保口译的流畅性,译者会选择通过重复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时间。在发生重复现象的同时,有声停顿也常常会伴随着发生。其次,重复的另外一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译者无意识的对某些单词的重复。

3. 自我修正

在翻译过程中,自我修正指的是演讲者改述演讲内容,包括词语,短语,句子,我们发现发言人有时也会进行刻意的自我修正来起到强调或幽默的作用。故而可以将自我修正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主性自我修正与自动性自我修正。前者指译者为了和发言人保持一致,出于某种目的,或幽默或强调,而在口译时对译文的改述;而口译中的自动性自我修正则指由于译者错误或口误,导致的自动的,机械的,即时的对译文的改述。按照修正方式来分类,自我修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译者改变翻译方法,采用全新的译文来替代原有译文。第二,译者改变原译文中的部分内容,使之与译文其他部分衔接更为融洽,或更加适合译文的行文。第三,译者更改了原译文中的口误或发音错误。

二、非流利现象产生的原因

上文已经明确了非流利现象,以及其三个子概念——停顿,重复和自我修正的含义,更具体的说,则是消极停顿,消极重复,自动性自我修正的含义。毋庸置疑,以上非流利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译译文的质量及用户体验。所以,为了规避上述种种非流利现象,我们必须要对其成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从根源上避免非流利现象的发生,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将交替传译的各个阶段分开来研究,这样才能准确的定位并分析每个阶段导致非流利现象的因素。

根据吉尔的交替传译精力分配模型,交替传译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解阶段,包括听力和笔记;第二阶段为产出阶段,也被称为重组阶段。具体来说,笔者将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总结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阶段:理解阶段

交替传译=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

第二阶段:译文产出阶段

交替传译=记忆+解读笔记+产出+协调

听力和分析阶段仅仅涉及到作者的脑力活动,而且听力和分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译者的基本功,可见听力和理解对口译质量的重要影响。在笔记阶段,译者会选择哪些内容在笔记中记录下来,选择何种符号,什么信息需要记录,什么信息可以省略不记。笔记作为交替传译中对译者的重要提示,对口译的流利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旦对笔记不清或无法识别,或漏记错记就会导致译者的犹豫甚至错译,这显然会影响到译文的流利性。所以,笔记将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个过程是短期记忆阶段,这一阶段指的是从译者听到原文到落笔把信息记录在笔记中,这一时间段内译者会将原文的信息先暂时储存在自己的短期记忆里,随后记录在笔记上,或进一步转化为长期记忆。所以短期记忆能力不足则会导致笔记缺失,或未能将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导致笔记缺失,都会造成译文的漏译,甚至错译。而精力协调是融汇在上述各个阶段中的一种活动,并单独作为一个阶段而存在。比如口译初学者往往会因为紧张,而想把原文中的每一个词都听懂,并且都记录在笔记上,而在阅读笔记时又往往会将大部分的精力用来解读笔记符号,而忽略了语言产出,导致译文不流利,甚至不正确。

译文产出阶段包括记忆,解读笔记,产出和协调。此处的记忆,与听力与理解阶段的记忆不同,指的是试图从长期记忆中回忆起原文信息的脑力活动。这一部分信息由于没有记录在笔记中,而是被从短期记忆转换成了长期记忆,所以对译员的脑记有很高的要求,而每一个译者都无法保证自己记忆力的绝对准确性。而这种不准确性可能就会造成译者的犹豫,继而导致译文的失利。在解读笔记方面,如果译者接受过笔记方面的专业训练,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的,熟练的笔记符号,那么在解读笔记方面则不会存在太大问题。反之,如果译者的笔记系统低效,那么则会导致在解读笔记方面占用了过多的精力,进而导致在语言组织方面精力不足。最后,产出阶段最考验译员语言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译者会利用自己已经储备的语言技能和应变能力来进行译文产出。此过程中对译者的词汇量、固定表达,对英汉句式的转换掌握及口译技巧的应用要求极高。

三、非流利现象探析

(一)笔记低效导致的非流利现象

【例1】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在小学六年级以前的班长多半是女生,口齿伶俐、做事可靠。

【译文】So we can see before sixth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most of the monitors are female who….uh…because girls are...better at languages and are responsible.

此句中,出现了两处距离很近的非流利现象。两处非流利现象都是由一个原因导致,即译者对自己笔记符号的识别困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来看,译者的笔记一直到“女”字都很清晰,也很容易翻译。但在下面的笔记中出现了问题,首先在原文中,“口齿伶俐、做事可靠”是对“女生”的修饰成分。但在笔记中译者并未标出代表修饰成分的括号加以标识,因此导致了第一处非流利现象,作者对下面的句子到底译成定语从句还是原因状语从句产生了犹豫,最终选择了状语从句的译法。第二处非流利现象,则是由译者对笔记符号的识别困难造成的。原文中“口齿伶俐、做事可靠”两个四字短语是并列成分,所以译者也用表示并列的括号将其标出,但是“口齿伶俐”却只标了一个“口”。而这个“口”却和长方形很相似,在译者的笔记符号中长方形是代表组织、机构、体系、体制等概念的,所以译者在解读符号时产生了困惑,导致了非流利现象的产生。

通过上述例子,译者认识到笔记作为交替传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得到译者的重视,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必须固定自己的笔记符号,并反复地应用至烂熟于心,对于无法固定用某一符号来表达的词语,译者应该具有临场创造符号的能力,这些都只能从平时大量的练习来达成。

(二)目的语能力问题导致的非流利现象

【例2】我们果然看到情绪在右边、语言在左边。

【译文】We also know that emotions are controlled by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misphere and (3s) language the left. So we can see women are, wo…women tend to have better ability to express emotions by language.

原文的“情绪在右边、语言在左边”其实是汉语表达中的一种省略,将其语义补充完整,应该是:情绪受大脑右边控制,语言受大脑左边控制。显而易见,补充之后的这句话的两个部分句型结构包括谓语动词都是一致的。所以译者为了在口译过程中追求译文的简洁和美感,也想达到与源语相近的效果,故而在译文中也选择了省略的结构,即“……emotions are controlled by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misphere and (3s)language the left.”然而由于译者对这种省略结构的掌握并未达到熟练的程度,所以在译文产出的过程中产生了犹豫,故而产生了3秒钟的犹豫。对于这个问题,译者只能不断地巩固自己的语言积累,对英语中的省略、倒装、强调等结构熟练掌握才能在口译现场产出高质量译文。

四、英汉交传中非流利现象的应对策略

口译译文的流利性作为评价译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每个口译译员都要格外重视的一个方面和努力提高的方向。与英汉交替传译不同,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译员来说,在汉英交替传译的过程中,源语的听解环节并不会对译文的流利性造成太大影响。但译员在流利性方面却面临着笔记和目的语的很大挑战,主要体现在笔记低效,目的语基本功不扎实,译员心理素质不过硬。在此笔者提出几点避免汉英交替传译中非流利现象的策略,希望能为语言翻译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一)提高笔记质量

笔记作为交替传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起到了记录源语主要信息和提示译员的作用,对口译译文的流利性起到了主要作用。尤其对于经验不丰富、脑记能力不强的译员来说,笔记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了口译译文的流利性,所以提高笔记质量是译员提高流利性必须完成的任务。口译笔记是一种具有很高个人差异性的笔记系统,译者应该在平时积累总结符合自己习惯的笔记符号,并不停地在口译实践中去运用,才能在完成翻译任务时记得快速、准确、清晰。

(二)扎实英语基本功

在笔记环节结束后,就到了用目的语去表达源语内容的过程。其实,优秀的译员甚至在记笔记的同时,就开始了在脑中构思目的语的相应表达,目的语掌握程度对口译译文的流利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发现很多非流利现象都是由其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词汇,表达不熟练而导致的。而提高英语基本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口译工作者平时应该注重对国外本土文章和演讲中词汇及表达的积累,并不断地在口译实践中锻炼自己,久而久之才能让自己的口译译文达到地道并流利的水平。

(三)充分的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是口译工作者在到达口译现场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因为这个任务直接决定了译员对翻译任务内容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充分的译前准备可以大大减少口译过程中的非流利现象。译前除需准备演讲者的背景介绍,演讲特点,口译大致内容,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拿到演讲者的幻灯片,这样才能使译者把其中涉及到的自己原来并不熟悉的内容熟练地掌握,最终达到口译现场以高流利度产出译文。

(四)稳定的心理素质

由于口译工作的即时性,译者在进行口译的过程中面临着对双语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如果译者心理压力过大,超出了译者的承受能力,或者由于译者对翻译任务的难度的低估导致译者在翻译现场过度紧张,都会大大影响翻译任务的完成质量。因此,为切实提高口译流利性,消除紧张感,口译员应该抓住一切口译机会来锻炼自己在面对很多听众时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紧张中不断地调整自己,让自己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也能产出流利的译文。

五、结语

语言的流利性是衡量口译质量的试金石,也是听众判断翻译员综合语言掌控能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口译过程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非流利现象在实际口译操作中并非罕见,译者应尽量减少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切实提高语言产出的流畅。

猜你喜欢
译员流利口译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流利口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