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翻译官》重新点燃了大众对于口译的关注,翻译群体也随之走到了聚光灯下,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译员角色的思考。现实工作中译员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译员的角色又与何种因素有关?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同样道理,译员在交际中也需要扮演多重角色。
动态的口译交际场合以及口译交际各方不同的期待决定了译员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不仅肩负翻译语言的任务,还应斡旋于各交际方之间,发挥语言及文化的居间作用,满足不同交际主体对交际的要求。例如发言人有时会要求译员积极参与,提供翻译服务的同时也能够给出一些跨文化交际的建议甚至商业建议。
有时在会谈前,外方发言人会主动询问译员一些可能涉及文化禁忌的事项,了解一些所谈事项是否符合中国交际习惯等。这时的译员就扮演文化协调者(cultural mediator)的角色。再如,一位参加过湄公河中国船员被害案件多語审讯的译员曾应警方要求与警方一道重新观看庭审录像,帮助警方从嫌犯陈述的字里行间和语言表达中找到可能的线索。过程中警方就其陈述的真实性询问译员意见,问译员是否认为嫌犯有说谎的可能。译员扮演了顾问(advisor)的角色,成为警方的助手。交际方有时会要求译员协助完成翻译以外的工作,例如医疗口译中译员带领病人挂号或者协助完成某些检查,课堂口译过程中帮助讲话人书写板书等。
在某些场合的口译活动中,译员的主动参与有利于让交际更加顺畅。就译员的角色和作用而言,一方面,口译员被比做“传声筒”、“电话机”,要求译员翻译时保持中立,尽量做到“隐身”;另一方面,口译员又被赋予“助手”、“协调员”、“中间人”、“调解人”等角色,要求译员发挥“交际专家”的特长,积极参与双语对话,促成有效沟通。译员不仅无法做到中立,有时其决策甚至会影响整个对话的结果。不同的口译场合对译员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要求,因此职业译员应该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隐身”与“现身”之间的“统一连续体”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当然,角色的恰当与否不是译员自己随意决定,而是要综合多种社会因素而定,包括翻译规范、翻译伦理、客户要求及译员自身对口译角色的认知等。
作者介绍
●王炎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教师、翻译学博士、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访问学者、资深会议口译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