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2-03-31 12:54马玉梅
关键词:第二语言流利口译

刘 真,马玉梅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能够流利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是众多二语学习者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有效交际的关键因素[1]。流利度作为韵律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第二语言流利度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相比重音、节奏、声调、语调等其他韵律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晚。流利度的概念、测量、发展、影响因素等一直是流利度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内关于流利度的研究相对滞后,有学者指出,从我国在外语类的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中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1996年以前没有研究言语流利性的相关论文[3]。国内流利度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对其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和梳理,将会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和推动作用。目前,学界已有学者对国内外流利度研究进行过评述[2,4-6],但大多年代较早,无法展示当前的研究现状,且尚无学者采用计量可视化方式对源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本文从计量可视化角度,分析了20多年来国内流利度研究的历史脉络、研究热点、趋势走向等,更加客观、显性地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动态。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首先,本文结合前期研究经验,对国内流利度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筛选出主要检索词,如:语音、口语、口译、流利度、流利性、流畅性、话语流利度等。其次,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系统中,根据检索结果的学科、作者、关键词等分布情况,多次随机抽样查看检索结果,最终确定以下优选检索词,即 “语音”并含“流利度”、或“语音”并含“流利性”、或“口语”并含“流利度”、或 “口语”并含“流利性”、或“口译”并含“流利度”、或“口译”并含“流利性”。其中,在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选项中,将上述检索词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在以上所有检索中,语言均设置为中文,并且都不设年限。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8月30日,来源共分为全部期刊(共172篇,其中核心期刊41篇)、博硕士论文(共95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93篇)。进行检索后得到267条结果,手动删除1篇内容不相关的研究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文献266条。以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 Ⅲ 和莱顿大学开发的VOSviewer 1.6.14为分析工具,通过可视化手段探寻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进展,呈现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动态分析

2.1.1 文献发文数量及年度分布

1999—2021年国内期刊及博硕士论文中关于流利度研究发文的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从发文总量来看,国内关于流利度的研究规模不算庞大。其中,期刊共计发文172篇,博硕士论文94篇,年均值分别约为7.5篇和4.1篇。整体来看,1999—2001年为国内流利度研究的兴起时期,以张文忠、吴旭东等学者为主要代表。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测量方法、理论模型探究及对国外流利度研究成果的评述。随后,国内流利度研究先后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期,分别为2003—2008年、2010—2013年,期刊发文量与博硕士论文大致呈同步增长态势。其中,2003—2008年可认为是国内流利度研究的快速发展期,研究范围和规模不断拓展,例如对流利度研究工具的介绍[7]、教学模式的探讨[5]和流利度发展研究[8]等。在2010—2013年这一快速增长期,国内研究者除了深化先前的研究方向,还拓展了一些新领域,如基于语料库的方法[9]、机辅角度的引入[10]、作为超音段特征的研究[11]等。这一时期也为接下来的大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奠定了基础。自2017年开始,期刊发文量出现回落并趋于稳定,但博硕士论文在2017—2019年间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除上述研究议题,博硕士论文中关于口译流利度的研究也在不断增长。从2019年起,无论是博硕士论文还是期刊发文量都呈下滑趋势,这一点值得被关注。

图1 1999—2021年国内流利度研究发文趋势

2.1.2 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是快速发现某一研究领域核心文献的重要指标,对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关注点、研究层次等问题[12]。表1列举了国内流利度研究中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从表1可见,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流利度研究奠基之作、流利度发展和汉语流利度研究等方面。10篇文献中前4篇均来自张文忠且发表时间较为集中,涵盖了当时国外流利度研究成果的综述,为国内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这4篇文献相互映衬,全面立体地覆盖了流利度研究中诸如研究方法、操作定义、测量方法、理论模型等核心问题,在国内流利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排名第5、6、7、9和第10的文献,都是关于流利度发展的研究,体现了国内流利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反映了国内二语教学亟须更多理论与方法来提升流利度水平。具体来说,10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第5、第7和第10篇)是关于词块与语块方面的研究,与第9篇类似,都是从认知心理语言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以跨学科视角、从更深层次探讨了流利度的相关问题;排名第6的文献发表年代较早,为后续研究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排名第8的文献是10篇高被引文献中唯一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这说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研究方法和热度并不落后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为国内该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体现出近几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的态势。

表1 1999—2021年国内流利度研究前10位高被引文献

2.1.3 发文期刊分析

国内流利度研究相关文献共分布于40余种期刊,图2展示了发文量前10的期刊。由图2可知,发文期刊多集中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等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期刊上,其中包含了英语、外语、汉语和语言教学等学科领域,说明国内流利度研究领域整体较为集中。另外,《海外英语》《科技信息》发文量较大,或反映出当前该领域研究相对薄弱的特点,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流利度研究的跨学科属性和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口译领域也有流利度研究,但相关期刊发文量并不多,口译领域或可成为未来流利度研究的潜在方向。从图1和图2数据来看,国内流利度研究存在研究体量不足、期刊来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说明国内流利度研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有待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并进行深度挖掘。

图2 国内流利度文献期刊分布

2.1.4 核心作者和发文机构网络知识图谱分析

图3呈现了国内从事流利度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与学者。图3中,字体及圆圈大小代表了发文量的多少,节点连接线条数量代表合作网络的多寡。由图3可知,国内流利度研究规模比较大的机构主要为北京语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

图3 国内流利度研究机构与学者分布

首先,以北京语言大学陈默为代表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流利度研究团队,是国内流利度研究的重要力量。该研究团队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流利度问题为内容,从2012年对美国留学生的流利度产出分析[13]到2015年采用CAF理论(复杂理论)研究流利度相关性[14],再到2020年从认同这一认知心理学角度再次对CAF理论进行相关性探究[15],其研究规模、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都在不断拓展、深化,为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提供了借鉴经验。

其次,江苏师范大学的杨萌是国内流利度研究的高产作者。杨萌的研究领域为英语作为外语的流利度,其主要从语音学角度探究语块、停顿与流利度的关联性[16],为国内语音流利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最后,整个网络之间的交叉线条都较稀疏,表明国内流利度研究不论是作者间还是机构间,合作关系均较为松散,尚未达成稳固的合作网络。

2.2 国内流利度研究热点剖析

2.2.1 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是快速获取相关研究热点的重要线索,通过关键词聚类能够直观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2]。图4是国内流利度研究关键词聚类分布图,根据VOSviewer显示方式,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由图4可知,国内流利度研究聚类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聚类,说明国内流利度研究尚不成熟。关键词按照热度排序依次为:口语流利性、准确性、相关性、语块、英语口语、流利性指标、词块、第二语言等。以下将结合关键词和相关文献,对国内流利度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剖析。

图4 国内流利度文献关键词聚类分布

第一,口语流利性。在国内流利度研究领域,“流利度”与“流利性”在术语使用上一般没有区别意义,下文将使用“流利度”来代替“流利性”。国内流利度研究除了大量关注口语,还有一部分研究关注口译和语音学方向。由图4可知:口译流利度研究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尤其是高水平成果相对较少;在关键词聚类分布图中未发现“语音流利度”或“语音流利性”等相关关键词,说明国内针对语音流利度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国内口语流利度研究同国外口语流利度研究一致,均呈现出从语言学内部的宏观研究逐步过渡到与其他学科交叉且愈加细化的一个发展过程。当前,国内研究的范围已经拓展到了认知流利度、流利度发展、流利度与课堂教学、语料库与流利度、流利度相关性研究、口译流利度、汉语流利度等众多细分方向。

第二,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流利度研究中对复杂性、准确性、流利性等多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这类研究的不断扩大,体现了国内流利度研究逐渐走向纵深,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其中,流利度相关性研究多基于CAF理论,即从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准确性、流利性等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较早的研究有周爱洁所做的4/3/2教学活动中流利性与准确性发展关系研究[17];原萍、郭粉绒对12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证研究,结合了复杂性和流利性等指标,探讨了语块与流利度的相关性[18]。近几年,流利度相关性研究成果较多,且多与其他研究方法或要素相结合,如李茶、隋铭才采用长短期数据结合分析的方法对复杂性、准确性、流利性等发展状况进行相关研究[19],并从任务角度对上述3个维度进行纵向研究[20]。由上可知,流利度相关性研究在方法和角度上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未来会结合更多要素为流利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等特征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流利度指标。流利度指标一般是指流利度的测量指标,因研究视角、场景等的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国内最早对流利度指标进行系统阐释的是张文忠。他结合国外30多年实证研究成果提出四大测量指标:时间性指标、内容性指标、语言指标和表达指标[21],为国内流利度测量指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除了内容性指标,其他指标多被国内学者作为测量标准使用或修订使用,如原萍、戚焱等[18,22]。此外,国内学者也多借鉴和采用国外流利度研究的测量指标:如Kormos提出的速度流利度、停顿流利度和修正流利度等[23],被汉语流利度研究学者刘瑜、吴辛夷[24]采用;也有融合多种方法并改进的做法,如尹楠等[10]。除了上述宏观测量维度,停顿也是流利度指标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停顿位置、分布和时长等展开研究。国外学者对停顿的讨论较多,但未达成共识标准。反观国内,一方面针对停顿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对停顿的测量多直接借鉴国外学者的标准,对停顿操作定义的探究较少。例如,在停顿时长界定方面,张文忠等采用Raupach[25]的操作定义,即将停顿界定为发生于句内或句间的0.3秒及以上的间歇[21]。国内学者需要对诸如停顿等测量指标的操作定义进行界定。尤其是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的增长,也需要验证现有测量体系的适用性,或寻求适合该语种流利度测量的新指标,这也是国内学者流利度研究本土化的突破口。

第四,词块与语块。根据上文分析的高被引文献来看,流利度研究中关于词块与语块的研究文献有两篇,占到了20%,这说明国内该方向的流利度研究热度很高。词块、语块研究大多涉及心理认知过程或流利度发展模式。国内流利度研究中的词块、语块研究主要集中于后者,多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原萍、郭粉绒是国内较早对语块与流利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的学者,选取的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18]。随后,章刚、卢慧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采用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混合的模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认知心理学分析[26]。而戚焱、徐翠芹则通过15周的词块教学法来探究词块对流利度的影响[22]。值得关注的是,杨萌开创性地通过心理学、语音学和音乐学等多个学科对语块进行研究,对停顿特征和语块内部韵律特征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27]。国内流利度研究中对词块与语块的相关研究,多是通过实证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数据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而对心理认知过程或流利度发展成因等理论模式探究较少。纵观20多年来的国内流利度研究,除了张文忠,极少有学者深度展开对流利度定义与发展模式等的理论探究。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及观点包括:韦朝晖提出流利度的定义应从言语的根本目的和语言的根本特点出发,其对流利度的发展模式也有自己的主张[3];陈默提出,流利度作为一种语言技能,主要依赖于自动化,体现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控制能力[13];胡伟杰在Kormos[23]言语产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增加工作记忆模块对流利语言的内在加工过程进行了剖析[28],这一研究视角和理论建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对流利度理论模式的探索。未来,国内仍需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展开对流利度概念、发展模式等的深层理论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发展模式。流利度发展模式指的是如何提高流利度水平,也是流利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探索科学高效的发展模式是提高流利度水平的必由之路。国内该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由来已久,如周爱洁所做的教学模式探究被学者广泛借鉴[17]。国内流利度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词块和语块分析、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句子构造框架等。同词块和语块研究一样,国内流利度发展模式研究也存在深层理论模式探讨不足的问题,研究多集中于流利度的外部表现特征,对深层的大脑机制和诸多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偏少,这或许是制约该方向研究的一大阻力。

2.2.2 阶段性及新兴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激增率可以从历时角度对国内流利度研究热点进行分析,进而剖析不同年份国内流利度研究热点。由图5可见,1999年到 2002 年正值国内流利度研究的兴起之年,学者们开始尝试以英语课堂为依托,借助“4/3/2活动”来研究流利度,但这一热点持续时间较短,研究较为宏观。对比来看,结合了心理语言学等学科并对流利度发展进行深度探究的“词块”与“语块”研究突显时间最长,自2007年到2014年长达8年之久,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对前一阶段流利度研究的深化发展,为后续相关研究夯实了基础。从近几年的突显词来看,“口译流利度”表明了流利度研究内容的拓展;“非英语专业”表明了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大;而以汉语为代表的“二语口语”关键词的激增,表明国内流利度研究的一个转向。本文对这3个彰显未来研究趋势的关键词分别进行详细探讨。

图5 1999—2021年国内流利度研究关键词激增图谱

第一,口译流利度。流利度研究不只局限在口语交际、语言教学等领域,也有学者对翻译活动中的流利度现象进行过研究。本文所检索到的文献中仅有一篇核心期刊文献是关于口译流利度研究的。该文通过口译过程中的语言使用、交际过程和相关理论等方面对语用流利度进行了思辨研究,从跨学科视角为口译活动提供了新的提升思路[29]。在本文检索到的94篇博硕士论文中,关于“口译流利性”或“口译流利度”的论文有20篇,占比达21.2%,主要研究内容有交替传译中的口译流利度[30]、同声传译中如何实现译语流畅性[31]等。国内该领域研究总体数量比较可观,口译领域是国内流利度研究不可忽视的阵地;另外,口语流利度研究在高水平期刊中的发文量较少。因此,需要结合口译流利度特点采用更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一步探究。

第二,非英语专业。被试对象也是国内流利度研究关注的重点。在流利度研究中,被试对象一般包括五大类: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华留学生、高职学生和中学生。第一、二类被试对象占比比较庞大,难分伯仲。这与上文提到的国内早期流利度研究的主要语言是英语有直接关联。后三类被试对象均相对较少,其中,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为被试对象的研究,近年来在数量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专门针对某一特定汉语级别的留学生展开流利度研究,如曹贤文和王文雅[32]。高职院校学生因其整体外语基础较弱且语言能力分布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加分散等特点,有部分学者对其口语流利度现状进行了专门研究,如李文雅[33]。相较前面几类,以中学生作为被试对象的流利度研究呈现出总体数量占比小,但有上升趋势的特点。在期刊发文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黄瑞贤,其对高中生英语教学中流利度与准确度如何融合的教学法进行了思辨研究[34]。而在博硕士论文中,有8篇是以中学生为被试对象的研究,且多是实证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流利度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缺。本文认为,未来可以再适度扩大对该群体研究的占比,在国内形成全方位的研究矩阵,以更全面的研究成果深度探索流利度的复杂性,并检验当前研究理论及方法的适用性。

第三,二语口语。国内流利度研究多集中于二语口语方面,前期主要集中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早期较为宏观并且被试对象数量较少,近些年的研究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和相关性。如,曹贤文、王文雅均从任务角度对流利度发展进行了相关性研究[32];陈默在2012年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等多维研究方式,并增加了15个母语者作为被试对象,使研究数据更具参考性[14];刘瑜、吴辛夷通过60名汉语母语听话人对6名中高级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和3名汉语母语者的语音样本进行感知判断和时间性指标测评,探讨了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感知流利度和话语流利度[24]。在博硕士论文中,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流利度研究的论文达到24篇(共94篇),占比超过25.5%,是仅次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的第二大研究方向,其中,2016年至今共有16篇,占比将近66.7%。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也随之增多,体现出了文化自信带来的积极影响。除了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国内博硕士论文中有3篇是关于日语和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流利度研究。国外学者已开始关注非通用语流利度研究,以期洞察当前流利度研究模型的完善性和适用性。目前,国内该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国外学者在跨语言方面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我国境内民族语言资源丰富的特点,拓展和加快国内多语种的流利度研究或将取得更多成果。

2.3 研究前沿与趋势分析

通过对上述研究动态及热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国内流利度研究在过去的20多年间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流利度定义、发展等本体探究方面还存在关注度不高和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整体来看,国内流利度研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鉴于此,本文对国内流利度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一,深化对流利度定义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与讨论。关于流利度的定义学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但国外学者重视在不同视角下进行讨论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反观国内,我们很少深入讨论这一核心问题,多是一笔带过或直接引用其他学者的定义,对流利度理论的探索大部分仍停留在张文忠20年前所提出的理论模式。同时,国内近几年流利度研究发文量放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理论模式等深层问题未能取得突破或许是原因之一。因此,未来国内流利度研究可重点关注流利度定义、发展模式、言语产出模型、影响因素等。

第二,测试维度和数据采集模式的多元化。国外流利度研究越来越走向跨学科性,尤其是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展开合作。在当前定量研究主导的大背景下,Tavakoli提出,要从交际视角下看待流利度,应将流利度视为语言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不应只考虑其时间维度,定性研究是良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1]。因此,未来流利度研究必须从更全面的视角来展开探索,即非时间性指标。另外,国内流利度实证研究逐渐走向复杂化和多元化,但数据采集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多是采用看图说话和个人陈述等方式。国外流利度实证研究已展开多人会话和人机会话等模式,但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必然会为流利度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多元化的测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模式,也必然会成为未来流利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与语料库的结合研究。国外流利度研究中已经出现了较多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但国内流利度研究中,这类研究极少,仅有2篇核心期刊的文献采用了与语料库深度结合的研究方法。刘楚群检索了16.5万字的老年人口语语料,通过所得到的400多个相关例子对老年人非流利度词内重复进行了研究[35]。潘琪基于 SECOPETS 语料库(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口试录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进行了准确性和流利度相关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8]。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为流利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四,二语流利度与母语流利度之间关系的探究。二语流利度与母语流利度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如何关联,也是流利度研究的未来研究趋势[2]。国内该主题的研究成果非常少,目前仅有一篇硕士论文对该问题进行过探讨[36]。这反映了国内流利度研究在深度和本体研究等方面的匮乏。因此,深入探究母语流利度和二语流利度间的关系将会是推动流利度研究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五,学者间的交流合作亟待加强。当前,流利度研究从国际到国内都呈现出了研究人员间合作较少的现状。已有学者指出,该领域需要通过加强合作来推动研究间的互补,以便在研究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1]。当前,国内的研究也明显呈现出研究机构分散、学者间合作网络稀疏、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偏少等问题。因此,加强国内乃至国际间的合作将会积极促进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产出。

3 结语

本文借助 CiteSpace 和VOSviewer对1999年至2021年发表的266篇流利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挖掘,从发文量、高被引文献、期刊来源、作者与机构、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对该领域现状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国内研究虽然起步晚于国外,但近20余年,从研究规模到研究领域都发展较为迅速,基本能跟上国际研究的步伐,但也存在对流利度定义、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深层次理论探索匮乏的问题。流利度研究未来将结合更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将成为流利度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国内流利度研究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本文也存在不足,首先,尽管检索词经过反复尝试,但也难免漏掉一些相关文献,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差。其次,数据来源仅限于中国知网,研究范围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分析国外相关文献,以期对我国的流利度研究提供更多借鉴和启示。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流利口译
反思口译教学:历史、学理与现实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
流利美语脱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