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2021-01-28 16:28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300
大众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专业术语译员口译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300)

一、释意理论和“认知负荷模型”假说

最具影响的西方口译三大理论中,原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校长Seleskovitch创立了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交际活动,一个以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为核心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释意学派认为:意义的理解和产生不是由语言词汇和句子结构单独决定的,而是口译员在其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各种非语言知识对源语讲话的语意进行认知补充的结果。

口译研究学者Gile认为口译过程是一个精力消耗的过程,而译员的脑力是有限的。口译过程几乎能消耗掉译员所有的精力,有时甚至超出了译员的精力总量,达到饱和状态,这时译员的口译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如果遇到专有名词、密集信息等困难,“错译”“漏译”将会不可避免。针对这些现象,Gile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假说(The Effort Models)。该理论根据口译工作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同传口译模型”“交传口译模型”“口译理解模型”。

二、中医口译的难点

中医很多的症状描述、药方名等资料是文言文,译员首先需要理解这些文言文的内容。例如对可能引起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的理解。译员要理解中医专业术语的内容是中医口译的一大难点。

另一难点是译员在信息记录和输出时的准确性。举个例子,在中医领域,同样称为感冒,引发感冒的原因不同,症状可能会不同的;而引发感冒原因的不相同,需要开的药也会不一样。中医在询问病患身体情况时,译员不可将患者反馈的信息错译或者漏译,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和病人的健康。

将一些中医专业术语翻译成英文也是一大难点,这些专业术语并没有统一,非常考验译员的词汇积累量和对输出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同的译员会给出不同的译文。中医专业术语等名词的英文比较难记,比如穴位名称的英文。

三、通过实例提出并分析处理策略

1.以下语料为在中医院工作的亲友提供。交际对象包括医生、患者、译员。

医生:哪里不舒服?

译员:Please tell your symptoms.

患者:I’m afraid I’ve got a temperature and a running nose,and my nose is stuffed up.Well,sometimes I also have a headache,and I cough a lot.

译员:有发热、流鼻涕、头疼、咳嗽等症状。

医生:鼻涕是怎么样的?清水鼻涕吗?

译员:How was your nose mucus,is it like water?

患者:Yes.

译员:是清水鼻涕。

医生:有痰吗?颜色怎么样?

译员:Did you have any sputum? Was it yellow or white?

患者:Yes,white.

译员:有白痰。

以上片段中,遵循概述归纳原则,译员并没有完全按照医生和患者的原话进行翻译,表达方式非常简练,但是意思分毫不差。这里基本采用直译的方式。

医生:手伸出来。

译员:Reach out your hand,please,so that doctor can take your pulse.

患者:What for?

译员:To make a preliminary diagnosis.

患者:Oh,I see.

医生:舌头伸出来让我看一下。

译员:Stretch out your tongue,please.

在这部分片段中,依照解释原则,译员为患者补充解释了伸手是为了号脉,不过患者进一步提出了疑问,询问号脉的目的是什么,译员继续解释道是为了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由于文化差异,译员经常需要进行补充解释,有些问题也可以直接回答患者。

医生:大小便怎么样?

译员:How was the excrement?

患者:Nothing special.

译员:还好,没什么不一样。

医生:胃口怎么样啊?

译员:How was your appetite?

患者(摇头):Sometimes I didn’t have appetite.

译员:胃口变差了。

医生:风寒外感,给你开两贴麻黄汤吧。每贴煎两次,一天一贴。

译员:You caught a cold,and you can drink Mahuang decoction.The doctor will give you the prescription;you should decoct one bag of herbal medicine twice a day,and drink the decoction.

患者:What is it made from?

译员:It’s made from ephedra,almond,cassia twig and licorice.

以上片段中,“风寒外感”是中医用语,如果译员直译成“the wind and the cold feel outside”,那么外国患者肯定一头雾水,其实理解了意思就很好表达,此处其实就是该患者受风着凉,感冒了。而“麻黄汤”译员没有译成“ephedra decoction”,此处的药方名音译也无妨。

2.分析处理策略

对于中医用语的理解,需要口译员进行事先的知识储备。倒不是需要译员也成为一个中医,但是需要译员事先了解一些基础的病症,如上文中的“风寒外感”。

上文中,患者在描述自己的症状的时候,译员可以用中文记笔记,着重记录症状即可。医生单独提出了“鼻涕”“痰”的相关问题,如果没有,译员在翻译时也可进行补充询问。

人体总共有720个穴位,医用穴位402个,单是作为中文要记全就需要极大的精力,而穴位的英文翻译还未统一,有些是意译,有些是音译,甚至有些是直译,译员在翻译穴位的时候,可以附加该穴位对人起到何种作用等信息。例如一名患者胃痛,被告知可以按内关穴缓解,译员可以说“you can press Neiguan point,pressing this acupoint can relief the pain”,告知患者“这个穴位称为内关穴,按压可以缓解疼痛”,即音译穴位名称,并进行补充解释。

四、结语

应对中医口译的难点,本文提出以下处理策略:1.译员需要事先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理解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了解相关的英文翻译;2.根据“认知负荷模型”假说,在“交传口译模型”的基础上,译员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和个人情况分配口译工作任务以及任务中所需的精力,提高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准确性;3.对于翻译中医专有名词等的难点,目前还没有全面并统一的翻译译文,译员可以利用口译的灵活性,脱离源语言的外壳解释意义;某些中医药或穴位的名称也可以直译或音译,附加补充解释。

中医的理念其实非常非常复杂,医学生尚且无法完全掌握,更不要说其他非专业的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去完全理解这一领域了。中医在某些方面属于经验医学,但它们真实存在并且切实有效。让外国患者理解中医的理念是十分不容易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解释。在人类健康这条道路上,中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以往口译员只是“传话筒”的角色,被要求透明、中立,但中医口译者担任的角色不止于此,他们是文化差异之间过渡的桥梁,协调着医生与患者,促进和辅助两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中医口译若能在将来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将会大大加速,使中医能更广泛地为人类服务。

猜你喜欢
专业术语译员口译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趣谈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美国航空中英文官网隐私政策翻译对比分析
丢弃“正确的废话”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