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1990年至2016年以来中国翻译这一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对口译进行研究的论文为依据,对这二十多年里口译研究的成果、方向和不足之处一一做出了综述。
据统计,1990年到1999年一共发表了17篇关于口译的文章;2000年到2009年共发表了72篇;2010年到2016年共发表83篇。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口译在我国发展呈上升趋势。尤其是MTI这一学科设立之后,这一学科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根据发表文章的数量和MTI学科的建立时间,我将这27年分为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
1 三个口译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0年至1999年,在这一阶段研究口译的人非常少,研究范围窄且不深入,成果很少。总之通过收集发表在中国翻译这一期刊的论文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口译的研究处于入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只有四篇占24%,口译应用研究共十四篇占76%。
(一)口译理论研究
第一类口译本体研究有一篇,张世广和李建(1990)瑂通过工业口译这一方面介绍了思维意向一致性的重要性。第二类译员的认知、记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只有一篇。第三类口译理论方面。可以看出口译理论方面的研究面儿非常窄,研究层次很浅。
(二)口译应用研究
第一类口译教学方面八篇,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了口译在我国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借鉴外国的口译教学经验,这是我国口译教育探索的过程。第二类口译技巧和经验方面有六篇,其中有一篇是丛文(1992)介绍探讨了一些日语口译的技巧。这说明了我国口译理论太不成熟。
第二阶段为2000年到2009年,在此期间共发表了72篇口译论文,较第一阶段口译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本阶段,理论方面已经从三类增长到了四类,由之前的四篇增长到了二十三篇,数量不仅有了多倍的增长,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问题更加深刻。口译应用方面的研究,本阶段已经增长到了三类,数量上由十四篇增长到了四十九篇。其中口译理论方面的研究占百分之三十三,口译应用研究占百分之六十七。尽管口译应用研究仍然占大多数,但是与去年相比研究口译理论的数量已所增加。
(一)口译理论研究
第一类口译本體研究有十一篇。上一阶段我国在口译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所以在2000年之后一些专家学者对国内为的口译研究进行了详尽的概述。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从研究西方的口译发展史和西方的口译理论方面来发展中国的口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口译方面的研究。第二类口译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六篇,几乎每年都有一篇,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只有一篇研究和介绍口译理论。第三类对译员的认知、记忆、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两篇,然而在上一个阶段这一期刊中只有一篇。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人”的研究了,开始关注口译员的心理、行为、认知、角色等。第四类口译质量评估研究和口译职业的研究四篇。
(二)口译应用研究
第一类口译教学一共34篇,占了很大的比例。2003年共有8篇,其中包含了翻译考试、口译特点和教学、课程设置、口译实践和教学、口已测试、教学经验等方面,在这一年内已经出现了在口译教学中百家争鸣的现象。第二类口译经验和技巧13篇,然而上一阶段只有六篇。这一阶段中包含了口译技巧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口译中古诗文英译经验、图表解读、做好口译工作的经验等。第三类专门口译的研究,虽然只有两篇但是也说明我国口译的研究对口译的分类更加细化比如说电话口译、社区口译、法庭口译等。
第三阶段为2010年到2016年,在这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已经发表了83篇口译论文,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上一阶段,研究范围比之前广泛深刻,口译理论的研究已经占了45%,口译应用研究占55%。这个数据表明我国在口译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加平衡,更加全面。
(一)口译理论研究
口译理论研究方面共有五类,比上个阶段增加了书评这一类。
第一类口译的本体研究17篇,包括对同声传译的发展趋势、口译现状、中国口译史、跨学科口译研究等等。第二类口译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五篇,包括有元认知理论、图式理论等。第三类对译员的研究六篇,研究类型包括认知、记忆、心理和行为等。本阶段对口译员的研究更为细致,出现了不同场合的口译员的角色、翻译策略运用等的研究。第四类口译质量评估研究和口译职业的研究。第五类为口译著作评介。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不少对其他人的口译著作的评介。
(二)口译应用研究
口译应用研究方面有49篇,占55%。
第一类口译教学研究占了口译应用研究的一大部分,有29篇,在这个期间内,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国内对口译的需求我国开设了翻译硕士这一课程,所以对教学方面的研究更为广泛,研究方式更为多样化。第二类专门口译研究四篇,和去年差不多,包括跨学科的口译研究、法庭口译、电视同传、电话口译等。第三类口译经验和技巧远少于上一阶段,说明现在研究方面已经慢慢由口译应用转移到了口译理论方面。第四类为其他方面的研究。
2 我国口译研究的特点
1. 从三个阶段的成果综述来看,尽管我国口译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在口译研究的方面仍然处于弱势,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我国口译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研究层次更加深刻。
2. 口译研究的层次更加细化,比如说口译教学的研究,涉及到了口译考试、口译教学模式、口译教材等方面。
3.口译研究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对口译研究不再停留在研究口译著作方面,而是有了大量的实验、调查等对口译进行了有根有据的研究。
3 我国口译理论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口译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研究范围仍然不够广泛,比如说对于口译员的感情移入研究的不够深入。所以我们应该拓展新的口译研究方向,让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态势。
研究问题仍要深入。比如说在研究口译技巧时很少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国对于口译理论的研究很少。和西方对于口译理论的研究相比,我国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曹建新.口译的心理差异与生理影响[J].中国翻译,1997(1).
[2]丛文.日语口译技巧摭议[J].中国翻译,1992(01).
[3]高彬,柴明颎.中国同声传译研究引证分析[J].中国翻译,2010(04).
[4]李越然.论口译的社会功能——口译理论基础初探[J].中国翻译,1999(3).
[5]李光泽.《口译认知研究》述评——兼谈博士论文的研究与写作[J].中国翻译,2012(03).
[6]刘和平,许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2(05).
[7]王丽,李桃.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会议模糊限制语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5(05).
[8]王建华.元认知理论与交传口译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15(04).
作者简介
杨晨霞(1992-),女,山西省晋城市高平,陕西师范大学,学历(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