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甲龙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城镇、信息、市场化加快了社会变革的步伐,经济、社会、新旧动能转换,致使目前社会治理存在很多问题。在社会结构方面,存在城乡社会结构分离、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农村人口流失、公共事务缺乏主体等问题。在思想意识方面,拜金主义、社会腐败、唯权论、唯财论和诚信危机严重挑战着主流价值观。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基层村干部认知水平不到位、治理能力差等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治理局面,急需社会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来,因为志愿服务本身具有的公益性、无偿性、自愿性等特征和功能高度契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可否认,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升社会治理绩效离不开社会网络及互惠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等,这是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观点。作为凝聚群众行为的主要载体,志愿服务成本低、治理效能佳,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品德。志愿服务的非营利、自愿、公益等伦理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基层导向。在伟大的政党与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以为群众服务的方式来回馈社会。
首先,志愿服务对聚集新兴社会力量十分有利。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分层弱化,职业和收入还有户口在社会成员地位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社会的流动性也越来越明显。许多流动青年和新兴业态从业者因为社会交往面狭隘,在社会融合中,表现出“内卷化”的特点,更有甚者,部分年轻人完全脱离党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有效改善了以上问题,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需要年轻活力,志愿服务的价值观与年轻一代人群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契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和新兴业态从业者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融合。此外,为获取更多机会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少数民族纷纷搬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由于社会交往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与社会的融合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一来组织志愿服务,二来,给少数民族提供不同类别的服务;我们还能将一些少数民族吸引来加入到志愿组织中去,促使少数民族更快地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其次,志愿服务对促进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利交流十分有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衍生出各种社交软件,但这种不见面的交流方式不利于情感的交流,且人与人之前本身就存在着信任危机,同他人的交流越来越少。志愿服务是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途径,能将正规信息传播渠道不足这一问题弥补一下,让亟需帮助的人尽快得到社会各界的各种关怀。志愿服务能够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民族的人都聚集起来,从而强化基层社会组织的凝聚力,使社会资本得以增强。正如大卫·博伊尔在新经济学中指出的那样,一个社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它就越有韧性,它的成员就会更多地参与进来,能够共同反映问题。这些要素必定会对振兴经济与减少贫困人口有很大帮助。社会资本对改善社会各个成员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物,提升他们的参与能力。在志愿服务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利用福利、自愿、娱乐、股权参与等方法来增加公民社会资本,对增强社区成员参和社区治理的兴趣及能力,形成和谐的社区和推动社区建设等方面都十分有利,进而使社区治理的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再次,志愿服务对增强社会向心力、凝聚力非常有利。志愿服务组织非常规范,遵守民主协商制度,按照治理标准完成基层治理工作,确保自治和民主管理有章可循,这也是志愿服务组织取得广大参与者认可与信任的关键。志愿组织在为他人送去温暖和慰藉的同时,还应关注志愿者的多样化需求,加强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将志愿者及其家人作为服务对象。比如,推广志愿服务的积分制度与兑换业务,让志愿者和家人在他们有需求时,能够通过获得的积分兑换相应的服务或者商品券。这种回报与简单的物质回报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更温暖的情感关怀,特别是对自己家人的关怀,不但会激发志愿者对价值实现的成就、自豪感,而且还能激发出志愿者在“付出回报”的良性循环当中的积极主动性。此外还能凭借给志愿者购买相关保险,不断完备困难志愿者救助体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在2020年3月18日,深圳恒辉儿童公益基金会与澎湃新闻共同发起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金会公益项目,为抗疫过程中不幸牺牲的抗击新冠肺炎的英雄的子女们持之以恒地提供教育支持与陪伴关照。在抗疫的过程当中,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得到了提升,全国性的志愿服务被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①,志愿服务在其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我国的志愿服务往往是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的,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美好生活。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凝聚引导更多社会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为推动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美好社会提供动力。“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理想与信念、爱心和善良、责任感,已成为民众有信仰、祖国有实力、民族有希望的真实体现。”②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幸福生活的精神建构帮助非常大。
首先志愿服务对形成合理稳定的公共文化氛围十分有利。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关于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进而增强社会成员的无私奉献意识。“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勤勉刻苦,为疫情防控贡献巨大”③,要对一线志愿者的感人事迹下大力度进行宣传,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朝着正确的方向建设发展。评选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各级宣传组织、民政部门宣传志愿服务的手段,通过这些方法一方面可以奖励先进组织,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志愿服务组织中来,这也促进了志愿服务人才的培养。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比赛与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将使众多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迅速突显出来,成为具有指导示范作用的典型案例。
其次,志愿服务在重塑社会公德方面十分有利,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恶意竞争事件层出不穷,人们的底线一再被刷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志愿者精神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施行的纲要》中提出,学习雷锋与志愿服务对于社会主义道德践行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④志愿服务不但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一种传承,志愿服务将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契合完美演绎了出来。把“无私奉献、互助有爱、与爱同行”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融合,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也有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志愿服务所倡导的道德理念对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融洽和谐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拉近距离,消除隔阂,重建信任,增进和谐。志愿服务的接受者不仅会得到他人的温暖帮助,也会迸发出更强烈的爱心和回报社会的意识。弘扬志愿服务的精神,能增强道德意识,削弱利欲,使人们端正义利观,抵御拜金主义,弘扬崇高的道德风尚,对形成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趋向十分有利。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是提升全民道德素质的主要实践渠道,能整体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
再者,志愿服务对推进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非常有利。志愿服务属于民众自救与奉献行为。将志愿服务当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种激励体制,使民众通过志愿服务进行社会信用积分积累,形成完备的循环体制,不仅能够促进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也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有好处。关于志愿服务的奖励措施也逐渐施行,2017年《志愿服务条例》就出台了相关奖励措施。由于志愿服务条例具有倡导特点,各个地区、部门的志愿服务组织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施行和革新了推动志愿服务激励体制。除了进行评级、星级表彰、奖励和荣誉称号等精神激励外,各地还采用提供衣服、提供免费的工作餐、提供免费体检、提供考察学习机会等方式,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例如,杭州、北京海淀区等地已经启动了志愿服务的公益积分制度。上海发行了包含志愿服务的时间查询与交换、志愿补助的支付、银行卡金融等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志愿公益龙卡,促进了金融赋能公益的快速发展。这些举措有利于激励社会公众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中国社会在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悄然转变,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已成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的需求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也使得基层治理的诉求随之增加,志愿服务组织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主要作用也得到了强化,指出了“完备志愿服务体系”“普遍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求,“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社会新阶层、工作、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法”。毋庸置疑,志愿服务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的主要社会实践载体。
第一,志愿服务可以使广大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来。特别是在制定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行为准则、规范、相关标准上,群众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不仅可以给群众带来成就感,提升群众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行为准则的威严性,促进群众自我管理,此外,还可以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准则、标准。志愿服务通常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倡导协调和民主协商等这些灵活的手段,促进基层源头的治理。因为治理的措施贴近民众,人文关怀性较强,使民众更乐于接受,对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十分有利。
第二,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志愿组织能灵敏捕捉到社会的痛点,凝聚表达利益诉求,从而对政府组织的决策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话语权弱,资源占有少,他们的诉求很难被关注到。而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更好地服务弱者,搜集他们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向政府反映情况为弱者发声,为他们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志愿服务组织的优点就是非常贴近基层。他们能较快发现普遍性较强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现实问题,并且不断跟进。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倡导较为易于民众接受的宣传方式,凭借各种媒体手段和利益表达途径,把展现出来的社会问题逐一放大,带来一定的舆论效应,进而起到影响政策议程的作用。许多志愿服务名人本身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身份,可通过特定途径参与到政策议程中去。一部分名人志愿者他们本身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由于他们职业身份比较特殊:歌手、记者以及知识分子等。他们还会采用非制度化的形式无形中给政府工作人员输送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影响到一些政策的制定。
第三,志愿服务的实践对完备基层治理体系十分有利,提高社会福利。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组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首先,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因为长时间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准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充足,且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多数区域无法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根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城市进行比较,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投入有很多不足之处。城乡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城镇居民服务需求为家政、就业、老人、孩童、少年和收入较低家庭提供服务,农村居民服务需求为老人、文化体育生活、儿童少年、低收入的家庭服务。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志愿服务组织在基层文化区域、环境保护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志愿服务对完备社会应急救助系统十分有利。在抗疫期间,中国的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援系统在志愿者的参与下更加完备。随着环境事件不断增多,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志愿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公益诉讼活动,为处于“原子化”状态的环境问题困扰的许多人供给了司法援助。志愿组织在环境司法援助中的作用非常大。最后,志愿服务组织接受通过政府委托或者参与政府组织采购等一些方法融入到政府组织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去。实现公共价值是志愿组织的愿望。志愿组织通过提供服务来践行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具有主体需求多样化、覆盖面复杂性和消费感知差异性的特征。自愿组织利用招标、谈判等方式参与政府采购,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和社会的沟通,对供需精准匹配十分有利,进而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综上所述,推进志愿服务更大范围、更高效率地展开,对新时代社会治理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简言之,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本,事关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精神建构,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由之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志愿服务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发挥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在全社会传播志愿服务精神⑤,推进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展开,从而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②习近平: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N].人民日报,2019-07-15(01).
③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2).
④《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
⑤习近平: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19-0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