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根本问题解决的中国智慧

2023-01-05 13:05
关键词:教育方针根本任务立德

王 鉴

(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阐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铸魂;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根本问题解决的论述十分丰富,形成了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中国智慧,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人类思考教育问题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认清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才能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理想。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长河中,人的教育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哲学家和教育家试图从人性论出发找到教育的起点,确定教育目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由此出发,关于教育的假设便会完全不同。哲学家和教育家还试图从知行观出发回答教育的方法问题,“次序之问”与“难易之辨”均表现出对教育过程与方法的不同选择。教育不论是作为文化传承的手段还是作为培养人的工具,都要从人性的假设出发,经由教育的活动与过程,让人成为有道德的人,即人的自立、自强、自达,而教育工作者便是立人、强人、达人之人。统观中国传统教育,主线是在“立德”和“树人”两个维度上讨论人的教育问题。中国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教育,就是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遵守社会伦理纲常的君子,既有私德又有公德,具备仁义礼智,形成德之四端。于是中华文化与教育史中便有了仁义并存的孔孟之道。先秦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到了汉代转而独尊儒术,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汉儒思想体系。儒家的“八条目”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知从格物开始,从行到知,由物及人,由小到大。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首倡“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提出了“见闻之知”之外的“德性所知”。到了南宋时期,朱熹与陆象山之间进行了多次辩论,争论教育的首要目的到底是“尊德性”还是“道问学”[3](P.78),如果是尊德性,那就要将立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果是道问学,那就要把系统的知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归根结底,就是教育中的道德与知识“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孰易孰难”的问题。到了明代,王阳明打破了这一思维模式,不是从格物致知,而是从已知致知,由此形成所谓的顿悟心学,创立了所谓的“四句教”“致良知”的心学教育体系,同样将育人的根本问题放在道德良知方面,并强调知行合一。

在西方教育史上,人的教育问题从哲学的“爱智慧”中分化出来以后,形成了专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西方历代教育家都十分关注人的教育问题,从古希腊的三贤到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都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正义和勇敢的品质,培养有德行的人。即使是中世纪最黑暗时期的教育,也在人的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贡献,这成为当时的唯一亮点。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思想家和教育家憧憬理想社会,构建了一系列的理想教育。法国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以文学的笔调畅想了教育的理想,出版了教育名著《爱弥儿》,提出了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教育主张。他的儿童中心理论,通过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影响到了初等教育,通过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影响到了幼儿教育。工业革命之后,科学勃兴并逐渐发展,科学教育的力量越来越大。面对现代教育出现的问题,教育家又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进一步提出“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观点,他指出“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一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4](P.6)。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更是十分明确地论述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杜威提出在民主民治的社会中,教育要培养有良好素质的公民,教育的最高最后的目的是道德教育。既然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那么学校为什么给予学生读书、写字、计算等知识的教育,如何通过知识教育的途径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真正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通的,教育者应该在知识教学中找到方法使受教育者的行为与道德相通,知了便去行,这样就可以做到道德为最高最后的教育目的的希望。[5](P.153)难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对未来的年轻人发出警告时强调对于未来一代人,“我想要说两点,其一关乎智慧,其二关乎道德。关于智慧我想对他们说的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关于道德,我想说的也十分简单,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6]。未来社会,人类的智慧与道德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类的智慧将面临人的生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日益复杂的问题,人类的道德将面临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

当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共振的影响时,人类的道德与智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将为人类解决未来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何种贡献?我们不妨算一笔教育账:今天在学校中的受教育者,从幼儿园的孩童到大学的青年,正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幼儿园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再过30年,到了本世纪的中叶,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人将是30-50岁的社会中坚力量,今天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每个国家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同样事关每个国家的命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教育应该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不仅要培养有利于各个国家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情怀的人才,要培养全人类利益的维护者。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研究报告,将复杂世界中的教育政策指向共同利益,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每个国家都是这棵树的树枝,每个人都是这棵树的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国或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7](P.12)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研究报告,延伸了共同利益这一理念,为应对与气候、民主参与、数字化等相关的“关键破坏性影响”,提出了一项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旨在重新平衡我们与彼此、地球和技术的关系。这一新社会契约必须基于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将教育视作一种公共社会事业和共同利益。[8](P.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教育关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值得各国教育政策制定者深思。在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教育的终极目的上,人类应该达成共识,培养为全人类发展有益的下一代。这不仅仅涉及知识与能力,更涉及道德,正因如此,我们今天的教育不得不重新思考道德与智慧在教育中的地位。今日之学校,是教育本质问题解决的重要场所,我们的学校教育给予学生什么样的道德与智慧,直接关系到这些青少年的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鉴于此,今日之学校教育就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人生奠基,为民族和国家的事业奠基,为人类的命运发展奠基。中国的教育就要为铸牢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体服务,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服务,要为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二、教育根本问题解决的中国经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方针的探索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始终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实践依据,逐步确立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方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培育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新人提供了制度保障。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此社会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是“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P.2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此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改革开放实践进程的现实需要,先后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培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多次赴各级各类学校考察调研、致信、回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明确要求。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国家教育法典之中,使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法律效力,更加有利于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利于加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更加有利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的解决。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方面,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方面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事业的教育方针。

在培养什么人方面,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这些人才的素养决定了革命事业的成败,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懈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的“三好”到“德智体美”的四个方面再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教育对象的基本素养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并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树人”到“立德”,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三个方面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经验结晶。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党的教育方针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的要求中,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地位,确保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守。另一方面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的规定,即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怎样培养人方面,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在教育领域中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关系,批判那种脱离生产劳动的关门教育,也否定没有教育的生产劳动,而是倡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倡导在生产劳动中提升人的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劳动的范畴得到发展,教育除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外,还必须与社会生活及各种各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它拓宽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体现了这一时代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此为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反对闭门办学,反对脱离实际,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在为谁培养人方面,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百年探索,从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最终形成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规范表述。这一表述使教育的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更加规范和科学,同时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蕴含其中,将教育的阶段性、政治性、社会性、个体性等属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人,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明确规定了教育对象的基本素养、培养途径、服务方向等,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教育方针的保障,“两个服务”是教育方针的方向。

三、教育根本问题解决的中国方略

教育目的就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目的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才质量定位的根本性问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系统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根本问题要体现在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过程、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将根本任务落实在培养人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之中,将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根本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这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教育方针结合起来的重要表述,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依据。教育领域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要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形成新时期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4]。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根本任务与根本问题的论述十分丰富,成为新时代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16]。学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时俱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是适应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协同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再到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新课标)。新方案和新课标明确指出此次课程改革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与规划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在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通过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等的变革,进一步从理念层面落实到学生的真实素养,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方案,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进而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学生的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教育根本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组织,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管理、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牢政治方向、清理制度规范、校正误区偏差,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使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各级教育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内容与逻辑体系,研究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政策与方略,真正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落实结合起来。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改革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人为本,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还要把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各项教育事业评价的首要指标,并通过有效的督导检查教育方针落实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政策之中,通过持续不断地贯彻落实,让教育行政管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工作上,还要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国自21世纪初以来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便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它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解决教育根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育根本问题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落实到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一体化中,进而在整个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其次,各级各类学校,不论是基础教育学校还是高等教育学校,不论是普通教育学校还是职业教育学校,都要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办学思想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师生的评价等方面,均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破“五唯”为基本出发点,坚决纠正办学思想方面出现的偏差与错误,提升校长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明确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底线。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抓手,坚决纠正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片面、极端的观念与行为,开足开全国家课程,重视德智体美劳课程体系的全面落实,彻底改变学校教育的育人方式,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体系。

再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不仅从信念上明确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方针教书育人,而且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依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强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的意识,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反对片面发展的教育,反对以升学应试为目的、不顾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与教育科研人员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应深入研究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将教育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将教育研究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将教育研究与推进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将教育研究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将教育研究与各级各类教育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理论研究的先行功能、总体解决功能、经验总结功能。各级教育研究机构与教育研究各类期刊,要把正确的理论引领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教育方针根本任务立德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种特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