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倩茹
【摘 要】本文在探讨我国音乐教育起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近现代到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借道日本,从日本引进教学思想;向欧美学习;以苏联为师;国际化思想的融合。
【关键词】音乐教育;发展历程;教育方针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93-01
一、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
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在最早的乐舞葛天氏之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①意指葛天氏之民抄起牛尾,踏足而歌的情景。虽然这些并不是狭义上的音乐教育的范畴,但从广义上来讲,也给了百姓娱乐和教育的作用。我国古代已用音乐为政治所服务。乐教已成为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最早的专职音乐教师。接着,我国《周礼》中记载过最早的学校为“成均”之学。“成均”是五帝时期的教育机构。《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而它作为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是有章可循的。郑玄在《周礼》《礼记》的注释中指出:“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以教化音乐为重要内容。“成均”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二、近现代至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
(一)借道日本,从日本引进教学思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华之门从此被打开,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这样的社会情形引起我国许多有志之士的思变之路:我们中国如何才能抵御列强的侵略?如何才能强大?一部分人主张兴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西音乐文化也开始碰撞。1898年康有为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②的建议,效法日本的“把西学效仿西方音乐”的唱歌教育。我国当时留学日本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推崇这种教育理念。
(二)美欧音乐教育在我国传播。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不仅借鉴日本,也借鉴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模式,开设西方音乐课程,传授西方理论知识。具体来看,音乐课程被列为我国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以唱歌、乐理、欣赏和乐器这四项内容为主要的音乐教育体系。另外,教育家们还编写了中小学教材,如萧友梅编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是“最早一本由我国音乐教师撰写的系统性的乐理教科书”③。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运用了欧洲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编写方法,是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典范教材。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学制上,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制为“甲种四年,乙种两年”。④规定“师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为补充初级中学教员,可设两年制专修科”⑤。1927年上海成立国立音乐学院,设置了理论作曲、钢琴、小提琴及声乐四组,国乐课为选科(副科),传授西方音乐,聘请外籍教师。
(三)以苏联为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从效法欧美转向了向苏联学习的办学模式。受苏联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强调加强民间音乐的教育。我国基本废除了以欧美为蓝本的音乐教育理念,人们下乡,参加集体劳动,涌现新思维,在艺术实践中实现中国音乐的振兴。在实践中创作音乐作品,并对民间音乐和器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关注本土音乐的时期,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四)国际化、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呈现出与外国思想相结合的特点。体现在:音乐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我国介绍了很多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法有一定的冲击,如强调节奏、节拍的训练。国外的音乐著述传入我国,为国外教育思想传入奠定了基础,如李妲娜《世界音乐教育集萃》、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等。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众多,有我国专门派人员去进行学术交流,也有应邀参加的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会议。如我国1990年应邀参加的ISME第19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等。中国与世界音乐界来往频繁,走向世界的理念,促使我们打开眼界,聚焦国际。1999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巨大变革。2001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其方向就是“与本(音乐)学科相关的国际比较”“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多方位思考,打下了国际本土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体系看似是以效仿为主,但也可看到积极的层面。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把自己看作是国际化的一部分,定位较为准确。我们不可避免地崇尚了西方的观念,但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没有放弃本国的民族音乐研究。我们要以开放的心胸来看待我们的音乐教育,我国音乐教育在国际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
注释:
①《吕氏春秋·古乐篇》。
②康有为:《请开学校折》(选录)。参见《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③④⑤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页、81页、79页。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233-238.
[2]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9,(06):50-61.
[3]覃江梅.影响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三次会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1):5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