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峰
摘 要:对于我国当前的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而言,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重要环节,不仅可为水土保持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可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特结合迄今为止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对其所获成就进行分析与总结,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发展历程;成就
前言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水土流失规律的认识,来为水土流失现象的预防与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依据。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近年来也逐渐取得了较大突破,为水土流失治理理论的与时俱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特从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出发,对于现有成就做出了阐述,现总结如下。
1.通过试验观测,探索水土流失规律
在水土流失规律的探索进程中,试验观测是初级阶段的一大重要环节。试验观测主要是将小流域综合试验区、地面径流泥沙观测场作为观测对象,并对其各种水土流失因子、产沙过程、回流过程、径流量等相关因素进行观测,来对水土流失规律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以1973年我国在陕西省建立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验基地为例,通过将纸坊沟小流域作为试验区域,对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定位监测[1]。据悉,该试验站目前所建设的径流小区已多达160以上,且在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进展上,已经可对坡型、坡长、坡度不同的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分别观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用于水土流失规律探索的技术、设备均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当前的试验观测工作中,数据的采集、记录、传输、测试等环节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行,为水土流失的观测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条件。
2.通过区域动态监测,提供生态建设依据
对区域水土动态保持监测,主要是通过对该区域的水土流失分布情况进行切实掌握,并将监测结果作为依据,对生态环境现状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人工调查对水蚀的面积、分布情况、强度等水土流失形式进行了探查,所获取的数据在后期确定长江、黄河重点治理区的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过遥感技术+地面监测技术的利用,对全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分布情况进行了大致掌握,由此使全国水土流失现状得到了较为宏观的展现[2]。1999年,我国通过利用遥感影像(具有更高分辨率)对于全国水土流失现象进行了探查,同时对水蚀、风蚀的交错区做出了划分,使全国水土流失的动态情况得到了更为清晰地展现。以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的大地震为例,地震现象发生后,我国水利部迅速针对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区的灾区水土流失情况展开了调查,取得的调查结果在日后的灾害生产重建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通过建立监测网络,促进动态监测水平的提高
对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建立起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临时监测点、常规监测点等层次式网络结构,旨在通过数据的采集与交换来获取相关的网络信息。据悉, 自1997年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成立后,各区域的保持监测机构均逐渐得以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络监测体系[3]。就当前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现状而谈,相关的监测机构人员队伍正处于不断壮大的趋势当中,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水土保持、地理、林业、水利、计算机、遥感等,在专业配套、结构方面逐渐取得了长足稳定的发展,为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工作奠定了可靠的专业基础。另外,当监测网络得以初步建成后,动态检测与公告的基础设施也随之获得了发展契机。国家首先针对各级监测机构的配置及设备进行了建设,并对相应的数据库与应用系统进行了大力开发,在技术与设备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建设成本。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将对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做出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建设力度,由此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通过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决策水平的提升
对水土保持信息系统进行建设,主要是通过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来对水土保持业务数据的管理与决策能力进行提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革新的当前,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得以扩大。从80年代开始,以“黄土高原区域治理重点攻关项目”为基础,北京林业大学将门头沟作为试验区,对水土保持数据库系统进行了开发,为后期水土流失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4]。2002年以来,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步取得了较大突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特针对监测信息的采集、管理、共享工作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且对相应的系统软件进行了初步研发。另一方面,我国各区域针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处于逐步扩大的状态。例如,在长江上游区域,应用了滑坡泥石流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在黄土高原区域,应用了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总而言之,在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得以不断加大的当前,水土保持数据库的相关信息结构也随之得到不断的完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业务的角色分析水平,对于水土保持监测在社会服务中应用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安全信息收集的传感器,在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开展意义。就我国当前的水土保持监测而谈,在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呈日趋成熟趋势,且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要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质性推进,还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技术与理论的整合工作,加大研究力度,由此为水土保持事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宪春,王万君,王爱娟,等.遥感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4(08):64-66.
[2]聂云举.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4(28):96-97.
[3]罗霞,华国春.输变电建设水土流失特点与水土保持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3):183.
[4]王锋,李云涛,孙树国.二级公路工程滞后性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4(05):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