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杭
【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大力提升课堂品质,对教师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强调培育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学作为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高效预习、巧设导入、问题导航、创设情境、分层练习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品质。
【关键词】“双减”;高效;品质课堂;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物学以实验为基础,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十分紧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只能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不能布置课后作业。初中生物学教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环节,强化细节处理,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品质。因此,提高课堂品质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减负提质”的根本途径。本文以探究“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品质课堂为中心,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发生肺内的气体交换》为案例作实施策略阐述。
二、实施策略
(一)高效预习,重视学生课前准备
做好准备充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对教学,教师应该是有备而去,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前提;学生则必须有备而来,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障。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的主导功能,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预习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预习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
对于预习这个环节,作者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如上表),最终确定为每节课腾出最后10分钟书写生物预习本,每次上课前科代表检查并评价、教师询问并不定期抽查。书写生物学预习本的作用有三点:第一,学完新课后直接进行下一章节的预习,学生不缺乏自主了解新知识的兴趣,因此参与度高;第二,时间有限,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效率高,有利于学生书写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第三,堂堂课如此,节节课循环相扣,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检查和梳理,同时书面资料的形成,为学生日后开展高效复习打下基础。
(二)巧设导入,抓住课堂第一环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各种各样的课堂导入是不可或缺的。一节高品质的课,导入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要。新课导入环节是全面回归教学的开端,是学生学习开始的第一兴奋点,也是教师成功教学的起点。合理的导入形式往往能抓住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也能激发教师的自信心与成功感。导入部分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针对性。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请大家看一部电影,学一门江湖失传多年的绝世武功。”教师故弄玄虚,学生充满期待。“下面请看周星驰《功夫》的片段——小龙女大战火云邪神之狮吼功。”当视频播放时,学生顿时笑声一片,第一时间点燃了兴奋点。当视频播放到小龙女深吸气后身体夸张变形时,教师突然按下暂停键,同时在学生失望的表情中将问题提出,小龙女此时胸廓扩大还是缩小?此时她是吸气状态还是呼气状态?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扩大、吸气。
(三)问题导航,分解转化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主线,也是教学成功的生命线。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学习目标只当作书写教案的一个环节,很少突出其主导作用,以致经常会出现课堂气氛热烈,场面热闹非凡,但学生的学习与讨论主次不分,出现感觉有意思的、想说的就多说多学,感觉没意思的、不想说的就少说少学的情况,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落不到实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节课列出“问题導航”,将学习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知其所为,同时给出具体参与和解决的指引,让学生知其将如何为。
“问题提纲”将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就像导航的航标,指引学生一步步向前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基础知识层面:介绍了肺部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泡与血流的气体交换过程;二是专业技能层面:通过设置多组教学活动,进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与交流的合作能力;三是科学思维和情感心态及其作用层面: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激情,使他们感受科技探索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务实的科研精神、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协作精神。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转化为成7个问题:你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呼吸运动与什么有关?胸廓体积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胸廓和肺的变化与呼吸之间有什么联系?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吗?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氧气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这些问题的设计使教学环节与内容一一对应,目标得以一一落实,学生参与、思考和互动中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提升课堂品质。同时“问题导航”让学习者可以在纵观问题时,就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架构有个总体了解,也有利于学生整理学习思路。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问题再次明确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加简洁和有效。每节课都将教学目标进行转换分解为具体问题,对日后进行高效的提问式复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创设情境,让教学更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美籍知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将所教的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符合学生体验过、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使整堂课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和人性化。同一节课中,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多个情境。首先可以利用自身体验创设情境。课堂上,作者设计了闭眼数自己呼吸次数一分钟的活动,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体验呼吸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达到快速放松平静的目的。其次是利用新闻事件创设情境。在学习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有何不同时,引用学生溺水后人工呼吸抢救的视频,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呼出和吸入气体成分变化的理解,同时加强生命教育和防溺水安全教育。最后,引领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和健康社会,了解“抗疫神器” “终极救命神器”——体外膜肺氧合装置,进一步强化肺部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功能的认识,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
(五)分层练习,减量提质落实“双减”
“双减”政策对生物学课堂作业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检测课堂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巧妙使用课后练习进行分层练习。多媒体的全面使用也使练习的大容量成为可能。本堂课设置了6道题目,其中3道“基础题”必做、2道“拓展题”选做、1道“体验题”进行讨论,易中难梯度清晰,选择填空、判断问答,探索讨论、题型多样。完成练习除了让学生充分思考,教师检测评价也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基础性必做题选择生物成绩靠后的10位学生回答,并请第一位学生推荐另一位学生回答第二题,依次进行;拓展性选做题则通过随机叫号软件“盲选”。练习环节形式多变,在紧凑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对课堂内容重新审视与把握。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付出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六)多管齐下,点燃激情于细微处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而且是情感和艺术的教学。“教学艺术价值是激励、启示和活动。”教师注重语言的生动性,语调的抑扬顿挫,能在最大限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在严谨的生物语言中穿插抑扬顿挫的幽默语言,中英文夹杂其间,使课堂充满笑声和乐趣,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学艺术同时还体现在对一些细微环节的处理上。细节的适时引入往往可以为一节课增加不少亮点。比如本节课一开始就要求学生齐读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目的明确;随机叫号软件的使用,使整个课堂都充满乐趣和悬念,充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的侥幸心理,自由讨论的热烈程度空前;赏识评价、诙谐批评,突然的一句诗句等细微的处理,都成为一节好课的催化剂,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
三、 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教学策略必须为目标服务。本节课从“高效预习→巧设导入→问题导航→创设情境→分层练习”等方面入手,不同程度优化教学方法和环节,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都找到了学习的主线,做到备课有纲、学习有纲、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考点明确,从而为在“双减”政策下打造“高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品质课堂指明了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海云.初中生物课堂的导入设计策略.基础教育论坛[J],2021(384):69,71.
[2]张慧.试论分层作业设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 2018(33):68-69.
[3]黄媛.分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J],2020(1):238.
[4]劉冰.激活课堂气氛,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专刊[J],2007(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