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媛
【摘 要】本文对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首先,概述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其次,分析例题变式教学的作用;最后,从概念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三个角度出发,列举例题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
一、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原则
近年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对例题变式教学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经验表明,遵循以下原则进行例题变式教学,可使例题变式教学取得最佳成效。
(一)目的性教学原则
例题变式教学中,教师多数情况下都会使用现成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如针对教材中出示的例题,设置变式题目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有必要遵循目的性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工作,將现有的资料,以多种方式进行灵活变化,形成更具针对性、创新性的例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学需求,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解例题及变式题,使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最大化发挥例题变式教学的效果。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有必要在备课环节中,仔细分析题目特点,找到变式方向,如此便可使变式题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教学的助推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
以循循善诱的启发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思路。教师应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开展例题变式教学。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甚至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的例题变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带领学生借助变式题,巩固数形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持续进步。
二、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长期学习数学学科后,学生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通常指的是一种固化的思维习惯。大量研究及实例证明,人脑的认识活动常受“经验”的影响,有时人们会因这种经验的影响而走入误区,这便是思维定势为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若无法及时察觉这种思维定势,人们的思考会变得因循守旧、生搬硬套,细化到数学解题领域中,就是学生常会因思维定势的蒙蔽,走入解题的误区。教师可借助例题变式教学,解决以上问题,减少思维定势为学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科学、严谨,鼓励学生开阔思路,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解题思维变得更为变通,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初中生正处青春期,大脑尚在发育,可塑性强,教师可借助例题变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成长发展。例如,教师可从例题的情境、条件等角度出发,给予例题灵活的变化,从多视角切入,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形成挑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外,现阶段看来,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例题变式教学的价值,还在于能够彰显数学学科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明确地察觉题目给出的干扰项,对数学知识的本质产生明确认识,这同样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三、初中数学例题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概念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目前看来,初中课堂中,很多学生背诵数学公式十分熟练,却对概念的理解十分肤浅,在使用这些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解题时,常会遇到瓶颈,若教师给予变式题,这些学生很难顺利完成“举一反三”。为解决以上问题,使这类学生真正领会数学概念的核心意义,教师应重视在概念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变式题,将概念还原到真实的数学模型或数学情境中,为学生呈现有针对性的变式题,供学生进行探索,使数学概念的内涵变得更为清晰、明确,使学生更好地经历知识体系在脑海中构建而成的全过程,突破概念教学瓶颈。
以对“相似三角形”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出示两个全等三角形△ABC、△DEF,并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吗?你是如何判断的?你认为满足什么特征的两个三角形,可被称作全等三角形?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思索。之后教师可为学生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提问学生这两张地图有怎样的关系?接着为学生展示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两组相似三角形,鼓励学生走上台来,以直尺等工具,测量两个三角形,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内涵,明确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定理,掌握概念的核心特征。
又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针对例题,为学生设计变式题:
(1)x轴上有一点P(a,b),求b的值是多少;若点P位于y轴上,求a的值是多少;若点P与0点重合,求a、b的值分别是多少。
(2)若点P位于第一象限,求a与b的取值范围。若条件不变,P位于第三象限呢?
(3)求点P(-3,1)到x轴、y轴、原点的距离。
(4)若点P到x轴距离为5,到y轴距离为4,且点P位于第二象限,写出点P的坐标。
(5)已知点P坐标为(3,-6),现有一点关于x轴与点P对称,写出该点坐标;还有一点关于y轴与点P对称,写出该点坐标。
教师可依据教学需求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变式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主探究,一步步探明数学概念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升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例题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现阶段来看,数学教材给出的例题极具典型性,对学生而言,有良好的潜能开发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仅沿用传统教学手段,让学生孤立、静止地解答这些习题,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也仅是使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个问题而已。但如果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对例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挖掘题目更为深刻的学习价值,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将会得到质的提升,教学成效会更加显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恰当合理的变式题目,也有助于在课堂中营造出民主、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亲近感,这有利于减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视角出发、自主探究数学题目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原题:如图1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F与CH、DE与BG长度相等,EG与HF互相平分吗?为什么?
变式1:如图2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O为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现作一线过点O,交AB、CD于点E、点F,OE与OF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变式2:连接图2中哪些线段,可构成新的平行四边形?图3、图4出示了两種构成新的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请证明四边形EBFD、AECF为平行四边形。
变式3:图2中, 若过点O,再作一线段GH, 分别交AD、BC于点G和点H (图5) , 可得到哪些新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上题组中,教师对题目的条件、结论、背景给予了层层递进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变式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考查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数学解题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复习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复习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思索传统复习课的不足,将复习课真正视作深化、提升学生学习思维的重要环节,精选习题,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指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出发,进一步思索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夯实知识、技能储备。
例如在教学完“全等三角形”一课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变式题:
问题:在△ABC中,有AB=AC,BD与CE为三角形角平分线,求证BD=CE。
教师可设计以下的变式题:(1)你能够用不同方法证明BD=CE吗?(2)原题目中,若已知条件不变,可得出哪些结论?(3)能否在改变已知条件的情况下,证得BD=CE?(4)请你同时改变已知条件与结论,甚至改变图形,利用学过的知识点,对题目进行一定的改编,并自己回答问题。
以上的变式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相关题目的创新,实践证明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革新问题情境与问题条件,使题目变得更为新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但应注意,为“变式”而“变式”,设计形式僵化的数学题也是不妥当的,教师应遵循目的性原则,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变式题,确保变式题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致,力求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地学习数学知识,彰显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教材给出的例题,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变式题目,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为例题变式教学制订明确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围绕例题,给予学生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变式题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许道娒.“变式教学活动”在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中的组织设计[J].教育界,2020(27):50-51.
[2]胡安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题的应用技巧探究[J].新智慧,2019(3):32.
[3]吴玉龙.掌握初中数学变式题组,提升复习课学习效果[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1(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