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
摘 要 古诗文篇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几近一半,普遍教学效率相对低下。因此,需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策略。以写悟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读写结合 古诗文教学 以写悟读 以读促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规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運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究其本质,以上论述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方法的运用,尤其是要注意语言习得与运用的结合,读与写的结合。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篇数,提升了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由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任总主编、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注重题材的全面性和体裁的多样性:时间跨度上从先秦到近代,内容上有唐诗、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先秦诸子散文、秦汉时期的政论文、明清时期的小品文等等,都有选录。据统计,被该教材选录的古诗文67篇(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
在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大背景下,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是:一方面古诗文教学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越来越重要,选录比重几近高中语文课文总篇数的一半,而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学,学不会。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抓住古诗文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即注重读写结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理解的诵读,根本不能促成学生对于诗文本身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我们哪怕读了几百遍,也很难让学生做到“其义自见”。如何才能加深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呢?笔者认为,以写来悟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为《沁园春·长沙》。以往,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也选了这篇课文。在教授的过程中,笔者重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把握“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把握词中以动写静、俯仰结合等手法……老师带领学生对诗词进行全方位的赏析。但是,学生对于词中所表现出的青年毛泽东的形象往往品味得并不深刻,甚至有些学生被纷繁的知识点所蒙蔽,根本没有意识到词中所蕴含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在本学期的教学中,笔者联想到近期的网络热词“躺平”,在分析词的下阕后,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小练笔:青春的样子,是躺平还是奋起?设计这个小练笔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完成这个作业,引导学生在诵读《沁园春·长沙》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感悟诗词,尤其是把握词中所表现出的诗人形象,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自尊自强,关键是能够勇担时代大任。这样的青春,正是一直奋起拼搏,勇往直前的青春。
在以上的教学实例中,笔者还通过课后小练笔的设置,拉近了学生与古诗词之间心灵上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是通过小练笔的写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诗词,加深对诗歌情感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青春,在理解诗歌形象的同时加强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常说有感而发。那么,感从何来?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对于实际生活的直接体验,一方面就是来源于阅读等间接的渠道。事必躬亲,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以读促写的策略来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叙述了香菱学习诗歌,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志于学诗;二是拜师学艺,并按照黛玉的要求认真品读王维、杜甫等人的诗歌;最后是在继续读诗的同时自己尝试写诗,最终获得成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香菱学诗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品读背诵王维、杜甫等大家的诗作,打下坚实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再开始尝试创作的。
其实,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先读后写,以读促写。阅读是积累,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模型;而写作就是输出,就是对读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一次重要的提升。通过阅读诗词作品,学生可以仿照原作进行仿写,可以借用原作的意象进行创作,还可以借用原作的手法进行创作,也可以写自己的读后感受,等等。总而言之,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并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就是在学习单元课文的基础上,以“青春之美”为主题,学习写作诗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教学任务。在系统完成《沁园春·长沙》《红烛》《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等诗词的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诗词的体裁特征,了解了意象等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以致用,尝试进行诗词写作。
古诗文教学的效率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厌倦与抵触。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对于古诗文的教学,重在疏通文意,分析思想感情,转嫁到学生身上,就是背,就是记。似乎在他们看来,古诗文除了记忆,根本上就没有其他的价值,更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执教老师在讲授《鸿门宴》时,为加深学生对项羽、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理解,在展示了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的诗作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结合《鸿门宴》给项羽和刘邦写一封信或创作一首诗表达你对他的看法。学生课堂创作分享如下:
《题霸王》
霸王不敌败垓下。血染乌江一片红。
此后再无楚霸王。豪气长存乌江边。
《乌江畔》
霸王气盖世。奈何楚国王。
江山不复存。恨别乌江畔。
以上两首诗作,可能略显生涩,也不符合诗词格律。但是,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读写结合的形式,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顿时就活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开展古诗文教学,能够创新教学模式,释放课堂活力。
综上,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开展古诗文教学,以写悟读,加深理解;以读促写,有法可依;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这一策略的运用,将对提高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作者通联:广东惠州市博罗县博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