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的优化途径

2022-06-28 14:56王小英
甘肃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道德教育素质教育

王小英

【摘要】加强道德教育既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小学素质教育持续推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重视的新问题、新挑战,而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方面的新思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文章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小学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实践,分析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1—0019—04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作为社会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在人才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时代人才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的推进[1]。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而德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行为模式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德育培养,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能够为社会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才。在目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面临着新挑战和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现实问题出发,探究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实践路径。在此,笔者结合当下小学德育的现状,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围绕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而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在小学教育阶段,可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小学生的客观实际,开展道德教育。但由于现代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小学道德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缺位、低效等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看,目前小学德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德育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脱节,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人精神层面的变革,而这与一个人的觉悟、意志力、体魄、能力、技能等方面素养的培养关系密切。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忽视了德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过分强化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学生学习变得功利化。

不仅如此,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目标设计也陷入形式化、表面化,导致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对片面,无法有效助推德育工作开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再加上德育评价不完善,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一些小学德育评价中,应试教育的评价思维占据主导,侧重于量化分析学生对思想道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核心素养,导致德育评价徒有形式,也弱化了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1]。

(二)德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

在小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局限在校园空间,让学生的价值理念塑造失去了生活内容的支撑。这样的情况导致德育工作无法深入生活实际,无法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惑提供“解题思路”,甚至让一些学生出现了“在校一套,回家一套”的言行割裂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德育实践活动形式化,难以产生实际的德育效果

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成长需求的调查和了解,无法在教育目标与学生素质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盲目根据课程实践需要设计活动方案。并强制学生参加,这使学生在活动中难以真正接受道德的熏陶,自然无法使学生将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

(一)明确德育目标,凸显素质教育要求

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養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尤其教师要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要从小抓起,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明确道德教育目标。

1.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所体现,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是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要素,也是新时代青少年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要素。

2.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社会性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体验集体生活之后,便开始了对自身社会性的初步认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特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说谎和诚实”的两难困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实现统一,则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智能思维、思想交流、价值判断、情感驱动作为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行为普遍存在着与其道德判断力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也就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

为此,教师可以密切接触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再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符的内容,这样才能合情合理,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尊重友谊,讲究诚信”一课时,我选择了小学高年级两位同学的一个案例。A、B两位同学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同学和好友,有一天,班上一位同学丢了一块电话手表,大家到处寻找未果。晚上,A同学去B同学家玩耍时,意外地发现了那块手表。几经追问,B承认是他拿了手表,并请求A为他保密。“A同学该怎么办?”我抛出这个问题,班里的学生们展开讨论,很多学生的看法有分歧。对此,我适时引导学生们大胆交流,最终大家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选择了更合理的推理方式。由此可见,在这样讨论中,学生能较好地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中学到德育相关知识,更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二)挖掘教育资源,推动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创新新时代德育工作、凸显德育工作特色、提高素质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措施,而德育校本教材是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根据学校要求,深入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发系统的德育校本资源。如通过对学生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生活中缺乏德育、安全意识。对此,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德育课程中增加了“德育篇”“安全教育篇”等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时刻渗透相关教育观念,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关典型案例视频课件,指导学生学习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叙述,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相关教育素材资源,展开专题教育和指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发、完善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丰富德育课程资源,确保德育工作契合学生实际需求,切实有效提升了德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留下了“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切嘱托。近三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传承弘扬红西路军精神”为主题,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西路军历史文化,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把讲好红西路军的故事与弘扬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围绕红西路军精神内涵,通过宣讲红色故事、传唱红色歌曲、开展主题演讲及红色课本剧表演等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和德育资源,打造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品牌,使德育课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地、革命精神的弘扬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課堂。

(三)依托生活背景,进行生活化德育教学

新的教育理念下,提倡道德教育要立足学生生活,突出时代性和生活化的特征。所谓的德育生活化,就是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活动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生活中,用生活化的语言或场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表达出来,利用生活现象和生活情境活动,对学生进行主题道德教育。为了实现德育的生活化,笔者积极给小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给学生提供生活化德育场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从而将所见、所学、所悟的德育内容付诸于生活之中,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

为了更好地让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传承红西路军精神,我们联合红西路军纪念馆、“红军营”等红色旅游体验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长征文化体验活动,参与踏寻红色足迹、再现战斗历程、红色文化体验、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活动。通过走长征路、吃忆苦饭、看红色电影、听红西路军奋战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红色文化。通过一个个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模拟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

(四)强调活动育人,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校、教师应坚持活动育人的原则,并在教育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成长需要,在教学中开展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发展的萌芽阶段,要想真正达到活动育人的效果,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形成系统科学的德育活动方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相关德育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接受思想熏陶,在内心产生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愿望。

例如,借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系列活动”开展的契机,学校和班级组织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在纪念日当天的早晨举行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升国旗仪式;每个班级组织一次相关主题班会,布置相应的主题学习园地;班会结束后,组织学生共同观看抗战题材的影像资料,共同感受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坚忍不拔、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组织以“缅怀抗日英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各中队组织歌咏比赛活动,传唱红色经典歌曲。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有机会深切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调动起自身奋发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五)做好过程评价,优化德育效果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德育评价工作也应作出一定的调整与优化。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认识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发展联系的实际,并利用成长档案等,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过程进行全记录。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其中德育知识积累、能力提升、身心成熟等都离不开学生在平时成长中的点滴积累,而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汇聚起来,教师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从而相应进行更加准确、人性化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档案袋,档案袋一式两份,一份存在学校,一份寄给家长。教师定期对学生的相应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道德教育阶段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都能获得被认可、激励的喜悦,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充足的情感驱动。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德育目标形式化、道德教育资源有限、德育渗透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德育实践缺乏实效、德育评价模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课题研究,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把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作首要任务,深度挖掘身边的德育资源,通过生活化的德育体验活动,构建丰富的德育资源库,并不断优化、拓展德育实践活动及评价模式,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邬江.小学德育系统化构建育人机制创新实践探索——以成都市双林小学为例[J].新生代,2020(04):64-69.

[2]宋宜秀.有效加强小学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19):32-33.

[3]黄兴.让德育助力学生更好成长——谈小学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J].华夏教师,2020(17):3-5.

[4]毛毅平.“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中学品德课中的运用[J].思想品德研究,2004(09):109-118.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道德教育素质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