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研究

2022-06-18 15:06李玲珺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语文教育双减

李玲珺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猛,信息时代也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中华传统文化被人们认识到了,因此,每个人的素质都要提高,这就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旺盛。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也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民族团结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认真学习、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初中阶段是一个深度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理解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这个时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初中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意识。在中学时期,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传承和发展。对传统文化应当从其精华中剔除其糟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自身修养。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教育也逐步深入,语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步扩大。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知识的积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素质,首先要做好表率,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为此,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入手,探索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一、“双减”的解析

实行“双减”以后,多个地区性教研部门开始组织教师科研作业的设计。本文主要通过对语文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发现作业设计的转换主要集中于“控制”与“形式”。在控制方面,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第一,控制任务量,例如一天最多几个题目;二是控制完成工作的时间,如“几分钟内一个问题就完成”等;第三,控制工作所完成的范围,例如仅限于上课或在辅导期间完成等。

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意义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初中学生的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单是教书还要育人,教书只是把教材知识教授给学生,育人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优秀品质的人。所以这里所说的育人,就是要让语文教师把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语文教学课堂中。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学生才能耳濡目染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运用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把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方法作为工作目标,从而更能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二)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语文学科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工具,它是具有人文性的,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组成成分。因此,传统文化融入进语文学科是最具可行性的,促进了语文教学,还能够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相当深重的意义。一方面,在语文课堂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艺术价值,并且开阔了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眼界,丰富了学生艺术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渐渐地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言行规范,举止文雅;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课堂,能够从小熏陶学生,使得学生面對外来不良文化时及时产生抵制心理,使自己内心不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就是因为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外来文化已经遍布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外国不良文化在中国越发猖狂,所以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有着积极意义。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语文教师要重视开拓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勤奋分析语文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传统文化,感知传统美德,从而锤炼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经常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谚语俗语等,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传统文化,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藏。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朗读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古人高尚的品行、宽广豪宕的精神情操以及宽阔的胸怀眼界等,以此来增强学生语文知识和智力发展,还能锻造他们的韧性。

例如:教师教授诗词《过零丁洋》的时候,让学生感受诗人文天祥浩然正气的精神品质以及忠心爱国的英雄气概;在教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让学生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精神;课上解释成语“鼎力相助”一词时,部分学生会觉得成语中的“鼎”应该是这个“顶”,教师为学生开阔思想,“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文化的首要代表,它在古代可是国家的权利体现。“鼎力”就是要拿出扛起鼎的力量,这是他人帮助了你,你对他人的赞扬词语。学生听到这样的解释茅塞顿开,不但修正了自己的错误,还了解到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可以将传统民俗民风融入初中语文课堂

中华传统文化除了拥有稳定性和继承性之外,它还拥有明确的民族性。初中语文上课时,教师渗透进传统文化,课内有限的教材知识会变得丰富有趣。课上传统文化的学习,课下再进行传统文化的品读鉴赏,这样使得学生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妙,进而愿意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让学生逐渐萌生出爱国情感,以自己的民族为傲,热爱国家,热爱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在讲授白居易的古诗词《除夜》的时候,不但讲解了这首古诗的内容,还可以向学生普及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习俗,学生明白了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日益沉淀越发的历久弥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重视越发明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其它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风俗,比如元宵节就可以赏灯、猜灯谜,端午节就可以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就可以吃月饼、赏月等,教师让学生互相讨论,还有哪些知道的传统节日习俗,学生讨论的非常激烈。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引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结语: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底蕴以及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中华儿女必须要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有效的继承、发展,可以使得子子孙孙都能铭记我们的优秀传统,感慨先辈们的伟大思想和创造力。而青少年正是国家将来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所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他们需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化和陶冶。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明白,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意义深重,并且这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语文教师应该同学生一起努力,积极地探索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把中华的传统文化深刻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世伟.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1(25):47-49.

[2]梁红.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1(25):78-79.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语文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