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杨
摘 要: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同时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通过多种方法实施德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激励学生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我国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实践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又要育魂。”[1]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德育要以自然的形式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既能让学生吸收知识、提高能力,又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而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好文章,蕴含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知为出发点,所以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次的语文教学都成为学生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过程。而有了内心的情感积淀,就会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迫切地需要在课文中探索情感的根源,学生进行多次阅读,由情悟理、由情明理,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知慢慢演变为待人接物方面的理性态度。因此,在阅读感悟中渗透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数的课文内容都浅显易懂,思想情感是很自然的流露。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愿意在课内外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积极安排、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多彩丰富的语文阅读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当然,阅读的时候要有选择,书有良莠之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阅读。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坚强不屈的孙悟空,聪明过人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武松……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的榜样越具体越鲜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条件就越好。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文本的内在价值。
在阅读的熏陶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在阅读中要真正学习知识、接受德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
二、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告诉我们,除了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之外,教师在平时生活中更应该做好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良好的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注视下都会无限放大,他们会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评价,最终会直接地影响他们。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应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发挥表率带头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第一个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坚毅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基础沉淀的过程,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高尚的人格形象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我们难以想象出一个格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能教出一批社会精英、国家栋梁。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之前就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应该是信行统一,这是唤起学生道德是非观、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催化剂。“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2]。学生会根据身边的环境不断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其次,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特别是拥有强烈的“爱”才会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碰触是深刻而久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优秀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榜样和导师。由此可见教师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都是能引导学生发现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道德因素,是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无形力量。
这样在言传身教中的德育渗透,润物于无声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宽阔的胸怀、高尚的人格,以自己的情操感染祖国的花朵,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道德的顶峰。
三、在习惯内化中渗透德育
学生在亲身的阅读感悟中体验德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接受德育,由此学生内心的情感认知和对待问题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这些变化都是学生的内化,只是德育渗透的第一步,还要不断深化和提高,不能让学生的这种认知能力仅仅停留在心中、存在于口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内心的认知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认知和行为相统一,体现完整的德育过程。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和自身出发,有机地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丰富、饱满、生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才能成长为更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5.
[2]班主任手册[Z].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