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艳
【摘要】阅读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出台,促进教育体系结构优化,减轻学科本体型作业压力,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从立足语文要素、教师课后辅导及作业转型三方面,对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素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中年级;阅读素养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不仅是国家对教育界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对学校教育教学安排进行的整体规划,更是对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少、慢、差、费”现状的整体改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课标中这样的要求也直接反映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视。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钻研的议题。
一、立足语文要素,教授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着力点聚焦在文本内容,向学生渗透书中的人文主题。但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上却有失偏颇。2019年新发行的统编版教材中采用了“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语文单元教学。即:“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在人文组元中添加了“语文要素”,为学生学习指明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学习策略。因此,教师理所应当要抓住语文要素,精准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进行组织编排,单元“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制定本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此教学重点,针对性地教授学生理解难懂词语的阅读方法。如,讲授《秋天的雨》一课,由于“五彩缤纷”这一词比较抽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为“颜色繁多”,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思考,除了颜色繁多,此成语蕴含着怎样的意思?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层层引导,不仅仅教会学生学习文本内容,还教会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又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關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教师在教授这一单元时,须在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进行关联。即通过对教读课文《花钟》的教授,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在自读课文《小虾》一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在《花钟》一课的习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读课文《蜜蜂》的学习中,则教授学生领悟“观察事物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的表达方法。并且,教师在教授阅读教学时,务必注意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分别落实到不同单元、不同学段,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呈阶梯式上升,循序渐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将“双减”政策的教学“提质减负”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实现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质量。
二、课后辅导,“提质增效”会阅读
小学中年段是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双减”政策也明确要求各学校要提升校内教育服务质量,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力图让每个学生在校内能够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还要求各校要竭力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课后服务方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显而易见,“双减”政策表面上是“减”,其实际则是“加”,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且,阅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精准化的阅读引导,注重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介绍更多与教材内容主题相关的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书目。同时,制定有效的阅读目标,有效地阅读目标会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方向、更有途径,更能感受文本内容。例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整本书籍《稻草人》。如,当学生阅读到22章《稻草人》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吸引学生与文本建立联系。如:1.你们觉得《稻草人》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个怎样的稻草人……引导学生以“ 稻草人”的身份去感知在文本经历的一切。感受“稻草人”在田间守地看见一个挨着一个稻穗的喜悦之情;感受“稻草人”看见渔妇的操劳和病孩子口渴时的心痛;感受“稻草人”看见可怜女人寻死时的心惊与心碎……从而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同情心、善良,却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幕无可奈何的“稻草人”的复杂情感。
三、学科本体型作业向拓展素养型作业转变
“双减”政策下,阅读最应该成为语文作业形式,包括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过程的指导和阅读策略的掌握等。而传统教师布置作业大多数以学科本体型作业为主。如,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摘抄课文内的生字词等。虽听起来这些作业都对学生巩固与消化课文内容有一定意义。但由于学生运用的是机械识记的方法,并没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无法消化大量的学科本体型作业。所谓“拓展素养型作业”,是以某一个或某一段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而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阅读类型,是教师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也是教学与生活结合的重要途径。
“双减”政策的实施,也适时给广大一线教师重新思考作业布置应如何从“学科本体型”向“拓展素养型”转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以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为例。从本篇课文内容可知,主要是叙述了在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当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后,可结合“资料袋”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拓展素养型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纸的种类,在家自主查阅资料或阅读与纸的种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发现的知识。这样学生既可以对课堂内容更加了解,也丰富了学生关于“纸的认识”这一系统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扩大了知识面。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多措并举,立足语文要素,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用好校内课后辅导,从传统学科素养型作业布置转变为拓展素养型作业的思想。切实提升小学中年段学生的阅读素养,实现“减负增效”,把“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