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绍怀
虽然“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常取决于其思想境界的高低”的说法,似乎过于绝对,难于让人接受。但在现实生活中回望历史,毕竟存在这样的事实:有的人思想境界比较高,加之勤奋、努力,确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然而,思想境界低,却想取得功高盖世的成就,这是不容易达成和受到认可的。可见,思想境界的高低与成就的大小还是密切相关的。看语文特级教师陈凌云老师的教育教学叙事文字,不难看出其思想境界的站位高,更不难看出她对待语文教育教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与行动。现已退休的陈凌云老师,曾是东北师大附中的语文组组长,在附中教学一线工作34年。在十分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陈老师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读过她的相关材料之后,令人受益良多。长期以来,陈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很受学生欢迎的一些做法,除了她首创的课前“一分钟讲话”训练,对全国各地的口语交际教学、读写教学有深远影响外,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思想,对学生更是入耳入心。
一、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陈凌云老师说:“教师要教书,更要教人,尤其是语文课。课本中许多篇章是通过艺术手段去感染人、教育人的,而且教师在讲课中,自觉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不仅使学生练好语文的基本功,更要在思想品德的形成、道德情操的熏陶方面多下功夫,以完成我们教书育人的任务。”陈老师在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个活泼泼的人的过程中,是以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为育人的途径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其教育观与新课程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学生首先是一个人”
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真正的人来对待,体现了陈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与热爱。在《动之以情,晓之以义——“语文教学与人的培养”琐谈》一文中,陈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先生,然后才是‘学习知识’的先生。‘先生,先生’,你是先于学生而生,在做人和知识方面,我们对学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有对学生‘传,帮,带’的责任;有对人类培养健康的后代的义务,我们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其中的“首先”,就意味着“学习做人”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业中最重要的事情;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的宗旨。对那些自私自利、有打仗斗殴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耐心教育,对重组家庭中缺少关爱的学生的及时帮助,对学习成绩优异又有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远大理想的教育及其榜样作用的发挥等,都凝聚着陈老师的汗水与心血。没有對教育的执着、对教育持续不断地奉献的爱心,很难有那么多的付出与努力。
三、“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为遗传、环境、教育以及自我需求的相互作用,所以学生的身心也不断地发展、成长。但因为智力、自制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发展进程也存在各自的差异。这意味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等待,更需要抓住时机。如《在“师德杯”表彰会上的汇报发言》一文中,陈老师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善于等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学生以真情;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与他们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朋友和同志。”这样,教师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还比如,在《应该把学生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一文中,陈老师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创造。这种能力才是学生终生受用无穷的、极有用的东西。”如对《祝福》中祥林嫂反抗行为的认识,学生反映不一,回答的答案差别甚大。但在陈老师的追问与引导下,学生从说其具有“有无产阶级觉悟的表现”到“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意识到了问题的本质,显示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可见,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解决核心问题。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双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还是钱梦龙提出的“三主”(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是教学的主线),其中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最终走向考场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一)陈老师在其首创的“一分钟讲话”训练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陈老师说:“他们在准备这个讲话时,把自己看成是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留心地听、看、找。他们找好了材料后,再进行筛选,材料要好、新,而且是别人没讲过的,这样才能吸引人。找到材料以后,又要细细地看,费一番思索去分析理解,抓住核心,寻找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恰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讲话时,他们尽量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最高涨状态,用最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兼以恰当的神态和手势,以感染他人,使别人欢迎、肯定、支持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讲话达到极好的效果。”还说:“‘一分钟讲话’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了一种自我教育的群体气氛。”
(二)在读写训练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小说时,陈老师先做示范,讲一篇小说,然后鼓励学生试着模仿、分析另外一篇小说。如,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举一反三》一文中,陈老师要求学生除了要知道文中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怎样塑造出的、有什么典型意义之外,在这段教学中,她重点讲了《普通劳动者》这篇小说;但当学习《取经》时,她就采取让学生分析的办法。“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怎样挖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会举一反三,则实现了其自我教育的主体价值。又如,《从多方面努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文,提到的《梁生宝买稻种》中的梁生宝为什么不肯花两角钱住店的问题,以及部分学生在《这件事发生在今年三月》中摆出的社会丑恶现象、最终得出的正确认识等,所引发的讨论,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以及陈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陈凌云老师的教书育人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归属于教育学范畴。陈老师在育人时,抓住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呈现了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