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蒲松龄重阳诗

2017-01-16 14:03张敦彦
蒲松龄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想境界蒲松龄艺术风格

张敦彦

摘要:蒲松龄诗词造诣极高,一生留下了千余首诗、百余阕词。他是一位杰出诗人,其诗博采众家之长,风格多样、诸体皆备,极为精彩。《聊斋诗集》存有重阳七言古诗二首、七言绝句五首及七言律诗六首。今赏读蒲松龄重阳诗十三首并步韵和诗二首。

关键词:蒲松龄;重阳诗;古诗二首;七绝五首;七律六首;艺术风格;思想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因《聊斋志异》誉满天下,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而他在诗词方面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并在二十岁时与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结郢中诗社。他作诗开始于写小说之前,结束于去世前二十二天,时间超过五十五年,有一千二百多首诗、一百多阕词留于后世。其诗博采众家之长,既体现了同时代大诗人赵执信提倡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兼有同乡诗坛盟主、神韵派代表人物王渔洋之空灵神韵。他效法李贺的熔铸辞采、想象奇幻,又学习汉乐府的质朴古拙、通俗浅显。其诗风格多样、诸体皆备,而其格律诗——七绝与七律尤为精彩。

自古以来,每年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节日。如今成为法定的老人节,敬老节。国家尊重民俗,弘扬孝道,深得民心,因而选择了赏读蒲松龄重阳诗这个题目。古人有不少重阳吟咏,其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脍炙人口,广为传唱,蒲松龄重阳诗写得同样精彩,而知之者不多。《聊斋诗集》存有重阳七言古诗二首、七言绝句五首、七言律诗六首。今试对其重阳诗分类进行赏析并恭和二首。

一、重阳古诗二首

《重阳毕莱仲邀集石隐园》《重阳载酒柳亭作》这两首古诗均记写了蒲松龄与朋友毕莱仲之间的交往:

重阳毕莱仲邀集石隐园

宴会遥定重阳前,深感高义凌云天。

名园主人除胜地,岸帻蹑屐来群仙。

荒年酒贵沽不易,一瓻三百青铜钱。

一醉真堪饱十口,况复列鼎烹肥鲜!

今年虫蝗害禾稼,君独与我同迍邅。

帝天遣怒方未已,过享恐註为尤愆。

丘子久别各憔悴,握手谀噱开愁颜。

诸公琴声罢雅奏,雏僮度曲能清妍。

老夫倾觞为大叫,顿忘晨竈无炊烟。①

这首古诗写于甲申年(1704)重阳节,先生六十五岁时,描写了灾荒年的重阳节,与自己同样处境困难的朋友毕莱仲邀请赴宴之事。诗人既感激朋友深情厚谊,又为荒年的残酷现实而焦虑,几乎不忍心享用这丰盛佳肴、美酒和雅奏。但他不能辜负朋友美意,只好强颜欢笑,只有在开怀畅饮时,才暂时忘却了早饭还没有着落的家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既愁苦焦灼又无可奈何,只好借朋友之酒浇愁。

重阳载酒柳亭作

彭泽人去东篱摧,重九未见黄花开。

……

凭几四顾水清浅,置身疑在小蓬莱。

仿佛舣舟西湖岸,丝丝垂杨蘸酒杯。

……

君自别成锦绣队,骏马玉勒登高台。

翘首东望群徘徊,不见小车花外来。

为念旧游罹奇灾,胜地蒙冤为罪魁。

我醉癫狂歌落梅,曲肘支颐卧莓苔。

明年玉烛调九垓,一笑为君破疑猜。

该诗写于丁亥年(1707),先生六十八岁时,抒写了重阳节蒲翁邀请毕莱仲等朋友来柳亭饮酒,而毕君负约未来之事。聚会后以此诗赠毕君。诗中描绘了柳亭自然景色、友人欢聚饮酒盛况,还有诗人翘首盼毕君而不见的心情。他指出毕君认为在此游宴不吉利而不来赴宴的想法很可笑,使得“胜地蒙冤”。两朋友亲密无间的感情洋溢诗中。两首古诗皆情景交融,文采斐然,真切感人。

二、咏重阳绝句五首

重阳送定甫北上 (绝句四首)

九月九日登高台,易水风寒酒一杯。

红树不缘愁客醉,黄花专为远人开。

白衣送酒不曾沽,莫惜酣歌倒玉壶。

幸喜登高兄弟聚,一人犹及插茱萸。

行人班马系斜晖,醉把刀头问早归。

时有霜风下黄叶,行行鸿雁向南飞。

金城杨柳已堪攀,道上黄花照客颜。

人趁斜阳浮绿蚁,风吹离恨满青山。

这四首绝句写于癸丑年(1673),先生三十四岁,是为即将赴北京的友人王定甫所写。诗中描写了重阳节诗人与众友登高为王定甫送行的情景,既描写了重阳节特有的自然景物,也抒发了他与王定甫的深厚情谊。这组七言绝句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如“红树不缘愁客醉,黄花专为远人开”,“红树”对“黄花”,“不缘”对“专为”,“愁客醉”对“远人开”。诗中巧妙用典,如第二首中“幸喜登高兄弟聚,一人犹及插茱萸”。化用了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定甫与友人及兄弟一同登山郊游,还来得及与大家一起插茱萸,而不像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第三首的首联:“行人班马系斜晖,醉把刀头问早归。”谐用民俗:“刀头”上都有“环”,“环”与“还家”的“还”谐音,表达家人朋友盼望出门者早日归来的心情。组诗的末联“人趁斜阳浮绿蚁,风吹离恨满青山”,表达了他与王定甫之间的离情别绪。四首绝句格律谨严、语言典雅淳朴,感情充沛,极为感人。我觉得唯有第一首的第二句“易水风寒酒一杯”用典似乎欠妥。因为王定甫去北京是为探望在京为官的兄长王敷正或办理捐监等事。此时是“幸喜登高”为他送行,虽是惜别,但不同于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高渐离去刺杀秦王那样生离死别、凄凉悲壮。但瑕不掩瑜,这组绝句整体来看还是极为精彩的。

再看第五首:

重 阳

中秋恨是在天涯,客里凄凉负月华。

今日重阳又虚度,渊明无酒对黄花。

此首写于壬午年(1702),先生六十三岁,作于济南客邸中。重阳节时诗人远离故乡,在简陋旅馆中,面对凄冷的月光,想到自己才华横溢、勤奋苦读半生却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倍感凄凉。首句中的“恨”字,极为贴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蒲松龄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但此后却是屡试不第,三十一岁离妻别子,随孙蕙到宝应任上当幕僚,一年后归来,又到缙绅家当塾师谋生,课余仍然勤奋苦读,以求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然而却总是榜上无名。这对于热衷科举的蒲松龄来说,是极大的打击。诗中尾联说,今年中秋节又失望了!又虚度了!他把自己比作陶渊明,而且是“无酒对黄花”的渊明。陶渊明是晋代诗人、文学家,他因厌倦了官场生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印去职,归隐田园,常把酒赏菊赋诗开心不已,至死不仕。而蒲公则是一心入仕却不得志,被埋没在乡间。因此,他这个“渊明”,当得很不甘心也很不开心。

这五首绝句真实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一位重情重谊、醉心科举而不得志的落魄文人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诗论家赵执信“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的现实主义主张在这组诗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重阳七律六首

赋得满城风雨近重阳

山城秋色半苍苍,露染枫林晚气凉。

泽雁未能忘故国,篱花犹自认重阳。

千家野哭闻墟舍,几点渔灯近柳庄。

劫种三生宁可避,只令空忆费长房!

此诗写于壬戍年(1682),先生四十三岁时,以宋代潘大临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为题,全诗写出了故乡深秋萧条凄凉的景象。第一联,概括出故乡的整体环境与气氛,第二联写出了重阳节的特点:鸿雁南飞不会忘记故乡,篱笆上菊花盛开在重阳。语言形象生动。第三联“千家野哭闻墟舍,几点渔灯近柳庄”。把灾后的乡村景象如一幅漫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年因为先旱后涝颗粒无收而至于千家哭于野,只有几点船上渔灯,靠近村庄。尾联道出了诗人的感想:《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费长房,汝南人,得仙方,教徒弟挂茱萸囊以辟邪免灾。他感到:苦难是三生注定的,即使至今使用这仙术也难以避免灾荒,只能空忆费长房了。客观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故乡淄川那年先旱后涝的凄惨景象,重阳佳节人们却没有一点喜悦和轻松。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在那个时代,诗人的宿命观可以理解。这首七律格律严谨、用韵和谐、对仗工整,巧用典故,全篇语言既朴实生动又浪漫夸张。根据淄川地形,即使是水灾,水也会很快流失。“几点渔灯近柳庄”之句,就像其诗中的“愁随白发添千丈”一样,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这是首极好的诗篇。

再看甲子年(1684)先生四十五岁时写的《重阳王次公从高少宰、唐太史游北山归,夜中见访,得读两先生佳制,次韵呈寄》(七律二首)

其一:

午夜敲门贵客残,登堂喧笑礼仪宽。

未分胜友名山座,犹得奚囊妙句看。

去就依人常似鸟,功夫化鹤不成丹。

高斋萧索惟秋树,李郭仙舟望亦难。

诗的一、二联记写了:重阳节半夜,好友王次公(广铨)与唐太史(梦赉)、高少宰(珩)登山归来来访。虽未能与友人同游名山,却能欣赏到友人游山佳作也很开心。第三、 四联说自己就像是依人小鸟,行动由主人说了算,不得自由。并借用了《搜神记》中丁令威化鹤成丹的典故。隐喻并非自己没有功力,只是怀才不遇,声未达于天庭,故只化为鹤而未成丹顶。末句活用《后汉书·郭太传》典故,李指李膺,郭指郭太,是古代两位仙风道骨的名儒,借指好友唐梦赉、高珩。身为富家塾师,无缘同致仕好友唐、高等悠闲舒服地登山同游,很羡慕、很遗憾,但也很自负,除了“化鹤不成丹”句外,和诗本身就是自负的表现。

其二:

词人车马北山游,日暮携归诗句遒。

爽气长存黄叶下,逸思欲抱白云留。

重阳无酒怜新菊,九月迎霜恋敝裘。

兄弟茱萸应插遍,年年为客负清秋。

重阳节,诗词家友人们游北山日暮携诗归来,佳作的豪爽气长存于黄叶,超脱高洁的诗意欲抱白云;而我穷困潦倒,无法以酒肉招待你们。为谋生年年辜负清秋,不能与友人、兄弟子侄一起享受佳节。诗中既有对友人重阳节出游的羡慕,也有对友人佳作的欣赏与赞美,又抒发了自己处境的悲哀。重情重谊与自悲自怜的情绪浸透在诗中。这两首七律,诗意浓浓,语汇丰富贴切,严守格律,对仗工整,用典巧妙,情景交融,读后深深感受到先生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

再看写于甲申年(1704)的七律二首:

其一:

重阳前一日作

残禾刈罢朔风吹,白草烟寒未下犁。

垅稼至芟终望雨,肩锄才释便啼饥。

愁随白发添千丈,饮断荒年益一痴。

腊底春前当何似?于今乡社已流离。

诗意是收割完了残禾后,寒风吹来,因为干旱,耕种很困难。直到秋收还在盼着下雨,才放下锄头就喊饥饿。让人愁白了头发,收秋不久就缺粮,到腊月春前可咋办呢?现在乡社已经有不少人逃荒流浪去了。蒲松龄的处境虽略优于普通农家,但在灾荒年也极为困窘。他既关心个人身家,也关心乡亲父老的疾苦,那种极度忧愁,都从这首诗中宣泄出来,极为感人。

其二:

重阳犹似去年秋,里社相看涕尽流。

逃似雁行飞不断,绪如蚕茧老方抽。

或疑是病贫非病,人未言愁我欲愁。

衰遇奇荒逸兴减,懒随年少做清游。

重阳节还与去年一样,但乡亲们相见涕泪交流。逃荒者如大雁纷离故土,灾荒年的重阳节,我愁肠百结,“或疑是病贫非病,人未言愁我欲愁”。晚年遇到奇荒,兴致大减,重阳节也懒得与少年人一起出去游玩。

写这两首诗时先生六十五岁。此时他已不再追逐科举梦,而是把梦想寄托在了儿孙后辈身上。关心并抒写民生疾苦,成为他诗词文之重点,读后催人泪下。

我六十五岁那年,重阳节前曾带儿孙随夫回乡看望亲友(老家距蒲家庄仅三里之遥)。所见所闻,感慨万千,归来依蒲公韵恭和一首,以抒情怀:

重阳犹似早年秋,里社欣看喜泪流。

百业俱兴财不断,衣食丰厚幸方稠。

脱贫致富农家喜,重教尊师后代优。

翁媪金秋多雅兴,欢随晚辈乐悠游。

重阳节还是早年的重阳节,但如今回到故乡,却是喜泪直流。新村楼房林立,乡镇百业兴旺,乡亲正在脱贫致富。教师倍受尊敬,晚辈成才者越来越多。老年人欣逢盛世多雅兴,重阳节大都快乐地跟随晚辈出游,与蒲翁当年的困境相比,真是天上地下!而这只是步入小康的开端,更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再看蒲公的第六首七律:

重阳前一日

节近重阳叶渐红,客窗又一听飞鸿。

愁添小雨新寒后,被拥秋声漏滴中。

既为伤农忧谷贱,尤缘多累祝年丰。

苦逢敛薄加官税,民隐谁将达帝听!

这首写于丁亥年(1707),先生六十八岁。诗人在重阳节,看着日渐变红的秋叶,听着飞鸿远去的鸣声,年景不错而诗人仍忧虑难眠:既担心丰年谷贱伤民,又盼望丰年以使众多家口得温饱。最苦的是,灾年天子在各地减税,本乡贪官却偷偷加税,这民间疾苦谁又能报告给皇上听呢!宣泄了诗人“灾荒年愁,丰年也愁”的内心痛苦。一位忧国忧民的优秀诗人形象矗立在我们眼前。

今年此时,我与亲友登山归来,入夜再赏这首《重阳前一日》,依韵恭和:

节到重阳叶渐红,抬头又见过飞鸿。

佳诗再赏登山后,感念书于习作中。

国靠运筹平贵贱,民凭科技创年丰。

农逢盛世无三税,富裕祥和曲动听!

还是枫叶渐红的重阳节,飞鸿依然从头顶飞过,然而,如今中国农民的生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和国家执行了一系列爱民政策,以人为本,重视三农,对农业免收三税,农民也有了养老、医疗保险。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傍晚,故乡村边花园里男女老少在跳广场舞,那欢乐祥和的乐曲是多么动听!蒲公泉下也有知了!

赏读蒲公的重阳诗,可以真实形象地看到诗人晚年不再局限于个人悲欢,而达到了更高境界,晚年所写重阳诗与他这时期所写的古诗《蝗来》《捕蝻歌》及上书《救荒急策上布政司》等一样,怀着补天的愿望,深刻反映社会黑暗现实,为百姓呐喊,向当局传达民众心声。聊斋诗与短篇小说《聊斋志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思想境界蒲松龄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刍议舞蹈创作中的艺术构思
蒲松龄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思想境界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