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从古典诗歌中收获美趣

2022-06-03 12:32李欣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6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审美情趣合作探究

李欣钰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教师应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承这一瑰宝。在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还是沿用传统方法去讲解古典诗歌,收效甚微。对此,我们提倡古典诗歌教学也要求革新,突出高效课堂。要在创设氛围,诵读激趣的基础上,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把握诗歌内容,进而在合作探究中,深刻领悟诗歌主题。最后,还要提升鉴赏水平,从诗歌中收获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典诗歌;高效课堂;诵读激趣;以生为本;合作探究;审美情趣

在新课改、新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新课程已实行了一段时间,新的理念也已逐渐深入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老观念、旧做法。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标、新教材,自身学习不够,革新动力不足,教学上因循守旧,对提高课堂实效更是手足无措,依然是“满堂灌”教学。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亟需匡正。对此,我们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高效课堂,即讲求课堂教学的效益。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求新,古典诗歌教学也不例外。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富有美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思考如何构建古典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同时,也应着重构想如何把美趣带入课堂。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并序》是篇幅较长的古诗。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类似《琵琶行并序》这样的长诗要处理得好并非易事。教师一般都逐句逐段剖析,唱独角戏,把课讲“肿”了,学生提不起兴趣,加上篇幅又长,容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课堂高效无从谈起。基于此,笔者以《琵琶行并序》教学为例,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从古典诗歌课堂中收获美趣,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

一、诵读激趣,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新课改再怎么改,古诗词诵读依然很重要。古典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只有学生通过诵读去体检。诵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初读诗歌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诗中的一个经典画面(显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因为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以季节特点拨动学生情丝。然后再显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让学生初步感受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学生从直观的影像获得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后,视频范读开始,这样在视觉、听觉双重愉悦中,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接着,笔者选择了一首与诗歌感情贴近的琵琶曲做配乐,请学生伴着琵琶曲朗读,然后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诗朗读的要领,读准感情基调,读出诗情画意。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既兴趣形成,又获得对诗歌情感的初步感知。

郭沫若在《论诗三札》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别林斯基评爱德华·古贝尔的诗:“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情感成了维系诗歌的生命。所以,解读诗歌重点就在于体验作者的情感。当然,情不可言传,所以需要精心设计,逐渐引导学生入情。选择“传情”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这需要创设特定的感情氛围,在诵读中移情入境,充分调动感官,使他们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出发,充满激情,为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生为本,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初步感知诗情是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对于高中生,我们相信他们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知识积累,已经具备了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鉴别的能力;我们也相信,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好了,学生一定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开放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相互促进,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在《琵琶行并序》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去诵读、体味、质疑、比较,抓实课堂的“过程”。如,学生配乐朗读后,笔者提出了问题:请同学们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体味,思考一下这一段好在哪里?然后和周围同学交流,展示成果。于是,学生纷纷速读课文寻找自己喜欢的文段,轻声诵读,细心揣摩,前后桌学生迅速进行热烈交流,取长补短,气氛十分活跃。

展示成果时,学生先是比较拘束,不太愿意在这么多人面前表现自己。经鼓励激发,一位女学生站了起来,她说喜欢第二段的音乐描写,理由是比喻运用得形象生动,把音乐具体化。并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了分析: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我们很难想象;可是分别比喻成急雨和私语,模拟成大大小小的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我们具体想象和感受到这两种声音,体会到美妙的感觉。打开话匣子,大家踊跃发言,一位男学生说:“我也是喜欢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从流转变到凝涩,我感觉非常形象,好像听到了流畅婉转的莺啼声和水在冰层下面汩汩流动却又不那么流畅而时常受到阻碍的声音。”学生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把课堂变成他们的“阵地”。这样,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争辩中,一个个问题不知不觉地自问自解,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了诗歌内容。

教学中,我们以生为本,一定要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精心设置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问题,而问题当然应联系文本。这样,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体现了自主性,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就能更好地锻炼思维,更有效地把握詩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深刻领悟诗歌主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扮演好 “导演”这一角色,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任务就算完成了。但要明确一点,讨论不等于探究。讨论往往只停留在表层,要让学生深刻领悟诗歌主题,还需进行探索、研究,这才是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就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对话。首先,学生之间要有真正充分的对话。教学中可采取先分组合作探究,后汇报总结的策略落实“充分对话”的表达。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体验和思考;然后要求每一个小组都形成集体的意见,并推选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以此实现各小组之间互相启发,达成更为广泛的沟通。其次,师生之间要有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以“智者”的面目出现,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尊重、赞赏他们,保证课堂上师生彼此平等地交流。这样,师生双方通过积极沟通、相互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理解、思考和见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就能深刻领悟诗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有时会陷入一个思维方向,无法深刻领悟主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深入引导。当然,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不可能每一处都拿来深入引导,这就需要抓重点。如,《琵琶行并序》正文的第二段,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前面学生对第二段解读的基础上,笔者这样引导:

师:这一段音乐描写到哪里结束?全段都是直接描写音乐吗?另外的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来,探究一下!

生(很快):最后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没有音乐描写。

师(继续引导):但这两句是否和音乐无关呢?

(学生一愣,接着私语一阵)

生(有一人):有,作者实际上是通过写听琵琶的人的安静来表明他们都被琵琶曲吸引了,说明琵琶曲很动听,表现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技艺很高超,所以还是和音乐有关。

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琵琶女?

生(齐答):侧面描写。

师:有何作用?

生:起烘托作用。

师(随手板书):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

捅破了这一点,笔者再顺势推进:本段还有哪处运用了侧面描写?

有上面的引导分析,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有关它的作用,在交流、探讨后得出:表现了主客二人急于见到琵琶女,想再次聆听琵琶曲的急切与喜悦心情。说明琵琶女在水上弹奏的曲子深深打动了二人,这是从侧面表明琵琶女技艺的高超,也暗示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已经使他们产生感慨和共鸣。探究至此,笔者再提出:作者为何感慨?联系后文琵琶女的身世及作者的遭遇探究一下。经探究明确:琵琶女身世凄凉,作者深感同情。进而作者联想到自己遭受贬谪的处境,于是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深伤感之情。而这正是本诗的主题。

抓住重点作深入探讨,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古典诗歌的凝练及意蕴的深厚,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放兼容的胸怀,学生发言精彩,应不惜赞美之词,出现偏差,应适时引导,适当鼓励。这样,他们对将要探索、发现的问题就产生期待,有继续探究的热情。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继续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钻研精神。具备探索、钻研的精神,深入领悟主题就不是难题了。

四、鉴赏提升,获取诗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是“美”的综合体。教学古典诗歌任务之一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收获美趣。学习古典诗歌,先让学生感受其中之美,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美就容易发现了,这也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的途径之一。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关键在于解读好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向读者展示了音乐之美。他采用大量比喻,将无形的音乐形象化作有形的视觉画面,“大弦”如“急雨”,“错杂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比拟乐声,把“小弦”比作“私语”,化陌生为熟悉。这些意象的叠加,使音乐不再抽象,而是化成形象的多彩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不可言喻的音乐享受。这样的音乐美,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后去体会。

那么,这段描写是否只是为了让读者感受音乐美呢?非也!如果我们在这里仅感受到音乐美,那就等于把这一段的内容与全文割裂开了。诗歌中的每一部分,都应是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段也是如此。作者写音乐的美妙还表现了琵琶女的技艺精湛,而拥有精湛技艺的琵琶女,弹奏的又是“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曲调,暗示出身世的不幸,揭示了社会的不公。进一步通过联想显然可以看到,诗人是以琵琶女暗写自己,因为诗人并不缺乏才能,他的迁谪同样是社会不公的结果。所以才有后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它与后文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一段放在整体中鉴赏,通过想象与联想,可以感受到这里的音乐美被蒙上了一层伤感,变得非常凄美,于是诗歌的悲剧美就被揭示出来了。诗歌就是这样,如果我们不深入挖掘,没有充分调动想象、联想的热情,缺乏整体性,很多美就会在我们的疏忽中流失。

当然,要让古典诗歌教学更高效,让学生在古典诗歌課堂中收获美趣。语文教师既要当好“引导者”,又得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者”。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实际,精心准备,以生为本,着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更深入,体会要更深,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这无疑增添了教师的负担,但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教师唯有明确责任,勇于担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和吸收新课改的理念,与时俱进,锐意求新,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洪.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南北桥,2017(20):1.

[4]李绪强.开垦,在课改的原野上[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梁国胜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审美情趣合作探究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