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指在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学生的“评”三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评价标准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形成动态的“教学—评价循环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和教学资源等,分解细化、诠释课标为可观测的学习目标,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说、写等外显行为表现,对照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诊断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以期缩小评价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标准;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课程课标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函数为例)”(立项批准号:FJJKXB20-12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欧阳銮容(1983—),女,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师应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仍存在课堂上教师教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的开展显得尤其重要。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聚焦目标把握任务,用活动关联任务,用问题引领活动;评价对应目标,反馈学情,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注重产出导向,注重知识的整合、建构以及迁移运用,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深度思维打下坚实基础[1]。
一、落实课程标准,以学为中心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中教学目标表明了教师期望的教学结果。教师需要在课前开展集体备课,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讨,实行大单元整体设计,分解细化课程标准,预设可观测的学习目标,包括单元前置学习目标、单元各课时学习目标、单元建构学习目标。在制订目标阶段,教师需要思考:本单元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大概念?为了掌握这些概念,学生需要理解、领会哪些内容?即教师要以大概念为核心,确定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以及对应的作业目标,创设问题链,并使之贯穿整个单元教学,教师设置的学习内容应不重复、不同质、不零散,具有结构设计,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2]。
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包含四个核心元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即谁来学、学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学、学到什么程度。案例如下。
课标原文条目: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步骤一,原文分解。将课标中单句的复合型课程教学目標分解为多个最简型课堂教学目标:(1)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2)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步骤二,行为动词分析。“能画出”(技能习得类行为动词);“探索并理解”(情意发展类行为动词、知识掌握类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分析及定性:一次函数的图象(概念性知识);一次函数y=kx+b(k≠0)中k>0和k<0时,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规则性知识)。
步骤三,基于课标、教学论和教学经验的可观可测化刻画描述(学习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说出绘制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操作程序和步骤,以及动手画出一次函数图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课堂提问、板书展示与归纳小结等认识一次函数y=kx+b(k≠0)中参数k、b对图象(直线)的影响与作用——参数b决定直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参数k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准确描述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通过探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归纳概括能力,完善知识结构。
4.运用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解决一次函数中k、b相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能总结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及涉及的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
设计说明(可观可测化诠释要点):
知识掌握类行为动词——“理解”,即在了解的基础上,知晓对象特征的由来;能确定某物某事所属类别(如概念类别);发现观点、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情意发展类行为动词——“探索”,即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从而认识并领会数学的学科价值与文化价值,发展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关注教学设计,转变教学行为
长期以来,“教了”等于“学了”,“学了”等于“学会了”的传统观念影响着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导致他们只关注“教”。对此,新时代的教师要重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逆向设计法,剖析教材内容,精准分析学情,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后,精心设计评价任务与评价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评价信息,并利用评价信息促进学生学习,把教师的作用定位在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和促进学习上,而不是系统的知识讲授上[3]。教学案例如下。
学习准备:什么叫一次函数?从解析式上看,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我们是怎样得知这些性质的?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一次函数的图象也是一条直线吗?
学习任务一: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
1.动手操作:请用列表和描点的方法画出函数y=6x与y=6x-5的图象。
2.小组交流:比较并观察函数y=6x与y=6x-5的图象的形状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
学习任务二: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动手操作:画出函数y=2x-1、y=2x+1、y=-0.5x+1的图象。
2.小组交流,结合课本探究、思考:
(1)需要几个点才能确定这些函数的图象?
(2)除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外,还有什么方法能画出这几个函数的图象?
(3)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b的作用又是什么?
(4)归纳性质。
学习任务三:探究正比例函数y=kx(k≠0)与一次函数y=kx+b(k≠0)的联系与区别。
1.不画图,你能说出一次函数y=3x-4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吗?
2.它與直线y=3x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快速画出直线y=3x和一次函数y=3x+1、y=3x-4的图象,并归纳总结直线y=3x与一次函数y=3x+1、y=3x-4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从变换角度思考)。
学习任务四:一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在设置评价任务时,教师应以“教、学、评”一体化为基准,以任务驱动目标达成,重视每一个任务问题串的设计,以目标融合的问题串为线索,将主题目标细化成相关的多个任务问题开展教学。对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问题串创设,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理清知识架构,挖掘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全面诊断学情,确立目标素养;进行目标任务分解,整合资源,结构优化,设置课前准备性、课中活动性、课后拓展性问题。问题的实效性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策略与方法,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做什么”——明确学习什么内容?解决哪些问题?二是“怎么做”——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根据问题的要求不同,教师可把问题分为四类:判别类问题、描述类问题、探索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搭建结构化的学习体系,追踪学生的思考轨迹。
在设置评价标准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画、说、写等外显行为表现,对照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诊断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发现对象(能否画出图象),运用学科语言表述(是否能具体说出k、b的作用),表达疑问或补充(观点是否正确),描述证据(从变换角度思考是否能具体说出函数的直接关系),等等。
教师应在深度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设计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的小问题,使其承载一定的数学内涵与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些小问题的引领下得到全面激活;设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有意义的任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获得较高的达成度。想要有效利用好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质量,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学生展示小组交流成果时,可借助希沃助手、互动课堂、教学助手的拍照上传功能。教师在引入视频创设情境、动态演示几何图形时,可借助希沃助手自带的视频、几何画板等,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课堂上嵌入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设置评价量规时,可借助班级优化大师软件的组长评、自评、老师评等功能快捷进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诊断学生课堂小测或作业阶段性训练的结果时,教师可借助大数据平台分析诊断学生的错题,形成个性化作业。
三、聚焦学生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4]。为使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实施建议。
(一)阅:学生阅读导学提纲中的学习目标,了解当堂课的重点、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议:交互反馈策略(合作学习)。6人一组,以正副组长为中心,互帮互学,迅速完成评价任务的校对,组织开展问题讨论,解决课堂自学中的疑问。
(三)展:多维对话策略(激情展示)。教师要通过引导和激励调动学生的探究激情,不要急于评判或讲解。若学生回答正确则给予肯定,不再重复;若学生回答情况不佳,则通过“谁补充”进行引导;若学生回答错误,则通过“谁质疑”来解决。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够完整时,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做出回答,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学习中疑点、误点和盲点的方法和思路;在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要及时补充,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和总结。例如,在回答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k≠0)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时,有一个小组展示:当k>0,b>0时,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当k>0,b<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此时有另一个小组补充:只要k>0,函数图象必经过第一、三象限;此时,b的数值决定函数图象要经过第二还是第四象限,即b决定函数与y轴的交点位置和坐标。
(四)评:点评精讲。该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通过板书、思维导图、记笔记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五)检:颗粒归仓。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根据学科特点,教师自主选择是否开展这一环节。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部分知识内容进行当堂小测。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要用生生合作交流、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多维对话,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领略深度学习下的课堂思维差异,构建健全的知识体系。学生活动主要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同伴评价反馈实效性强,对同伴进行评价反馈时,学生也会加深自己对相应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把控力不足;仍然存在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的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不同课型无法很好地处理;小组互助学习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提倡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其要求教师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每一个课时设置可观测的学习目标以及有效的评价标尺,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和体系,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
[参考文献]
卢臻.以评价驱动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15(13):6-10,19.
叶云飞.数学实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6.
梁宗.高效课堂建设中学习目标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6(4):134.
张美玲.初中数学教师对过程目标认识程度的调查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陈行.关于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衔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