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2-05-30 10:48李宛泽范文忠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互联网课堂

李宛泽 范文忠

摘要:线上教育的逐步兴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本研究以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核心课程为例,探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优化平台构建,通过实践探索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质量,科学考核评判学科教学的可行方案,以期为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融合教学;植物化学保护

互联网在当今中国的发展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也间接促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共赴这场春天的邀约。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优化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明显。“互联网+教育”是指通过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

开展混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使用在线平台,不是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也不是开展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而是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传统课堂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无差别,学生学习进度、学习视角、学习途径单一化。一定层面上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层次化学习,很难满足学生对于本学科知识的思维拓展需求,不利于学生差异化学习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课后很难对当堂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和拓展训练及补充。期末考核往往以一张试卷作为直接考核依据,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自身拓展过程的质量监控,难以全面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也不利于学生专业发展。

线上有资源,资源的建设规格要能够实现对知识的讲解。线上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我们倡导混合式教学就是希望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视频上线的形式进行前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较好的知识基础走进教室,从而充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部分仅仅针对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线下有活动,活动要能够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如前所述,通过在线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在线下,经过老师的查缺补漏、重点突破之后,剩下的就是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把在线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让师生之间的见面用来实现一些更加高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认知层面参与学习,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坐在教室里。

2018 年,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 + 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基于此,本研究以农业院校“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期提升学生学习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时间碎片化、智能化、专业知识融汇化、系统化、链条化、学习长效化等需求。顺应信息化社会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思考能力。

1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特点

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之一,其课程主体围绕关键环节“农药”开展。农药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它又污染水体、土壤,并通过生物链富集造成了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所以如何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同时本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又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入门学习较为简单,但是随着后续学习知识体量大的特點较为突出,并且农药的开发与使用更新换代迅速,课程需要及时调整与改进,学生学起来就有些吃力。

2   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混合教学模式探索途径

2.1 打破无差别化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黑板+PPT,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录笔记,缺少思考和有效互动。知识点输入过程中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缺少课前有效输入和思考,完全被教师引导,思维固化,缺少个性化和需求化学习。故在传统面授课堂基础上,在课前引入由教师筛选过的优质视频资源、MOOC课、超星学习通等智慧学习工具,其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境化等特点。微课的应用,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大大拓展了自主学习的时空。设立课前预习环节,利用学习通上传学习资料,如凝练的知识核心、拓展视频、参考书、本章节学习要点等请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学生既可以针对性听课,又可以再次强化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更为关键的是鼓励学生写出预习后的疑问及思考,课堂上与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深入探讨。

在学习通中设立课前预习针对性小考,课前教师结合预习小考答卷情况,及时调节课程难易点内容分布时长,使课堂利用率高度提高。这样极大地优化课程内容并及时与学生实现互动,有效完成信息反馈。

2.2优化课程设计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内容知识点分散且繁多。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时长难以完成主体教学内容,故采取线上+线下模式高效利用学生碎片时间,集中利用线下课堂条理性疏导、针对性的知识点,采用多元化、形象化、提炼化建立系统知识网。再设计表格、演示、分析等方法进行补充,最后使学生做到知识点相互融会贯通。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绘制,强化核心知识点,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结果。如“杀菌剂”学习部分,将学生分为3~5人一小组,每小组分配2~3个类别的杀菌剂品种。由学生自由设计本小组学习内容。引导同学间互相讨论,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学习内容。

课程线上设计采用循环式设计模式,由于课程知识点杂而多,故在“农药”学习过程中,在学习通线上部分引入复习环节,选取一些优质视频及学生自行录制的视频上传。在学习新知识内容的同时不断复习前期知识内容,以期达到学习的高效化和遗忘的最低化。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除了理论课程配合实验课、实习课程外,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将农业生产实践问题带入课堂,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学而用,用而思,思而强,强而精。

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课程优化设计可以很好地符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特点,与此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和进阶。

2.3知识点的分类量化

根据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设计特点,结合教学大纲章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难易程度和植物保护专业其他课程及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将“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章节知识点进行细化分类。以往的教学大纲中,只给出难点和重点,并没有给出应掌握程度、具体学习方法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度。故在本项研究进行中,在学期初将整体课程学习具体章节难易内容上传至学习通中。如第三章“杀虫剂”,分为杀虫剂进入害虫体内方式与杀虫剂高效利用;杀虫剂作用机理;杀虫剂各论。其中杀虫剂作用方式属于“简单”层次,根据杀虫剂作用方式结合生产实践提高杀虫剂药效属于“一般”层次,杀虫剂作用机理属于“中度”层次,杀虫剂分类及品种特点,内容量多,属于“难度”层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期初就对课程掌握有整体印象,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给出章节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的同时,相应给出学法指导参考。如第四章“杀虫剂”第一节“除草剂选择原理”,课前:预习教材,自主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看微课(中国大学慕课);完成课前自评。课中:首先给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难易程度,解决在课前设计的预习问题,学生回答之后老师补充。除草剂选择原理教师以讲解为主。根据理论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并展示,在此期间给出相关专业课需要强化的章节知识。

2.4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由于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引入,除了课前利用线上学生预习学习,在每一章节结束后,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由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形式可以是在校内的智慧教室,也可以是线上的腾讯会议等。主要议题为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由设立,教师参与讨论。如学生在调查、毕业论文设计试验、教学实习过程中提出的议题:药害解救方法等。

3   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课程考核

3.1课前考核

教师在每学期第一节课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授课计划表及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微课、视频资料、参考书籍上传到学习通中,学生可按照相关节点提示对课程进行预习学习,并完成课程预习题,由系统直接评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听课。教师也可以及时在学习通后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预习题最后一题为自身思考提问题目,教师对优质问题给予加分并进行课堂分享。

3.2课中考核

课中考核主要以小组协作为主,针对教学中某一知识点进行头脑风暴、任务驱动等。如学习过农药助剂知识点后,由小组协作给出农药剂型的组成。学习了如杀虫剂品种知识点后,小组协作建立思维导图,并将内容以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及解说。分数由教师、小组互评等给出。计入期末成绩,占30%。

3.3课后考核

由线上统计完成,如作业提交速率,课后思考反馈,期末复习题库练习的得分率、練习频度等计入期末成绩,占40%。

线上+线下融合考核,能真实有效地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热情的考核,科学地评判分析学情。给出的课程分数也较为客观科学,对教师以后的教学改进给出数据化分析。

4   注重课程思政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师团队,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把“思政元素”以碎片化、实际化的模式贯穿线上与线下课堂设计过程中。如在“农药施药预防方法”中将创新与创业精神融入其中。在课程实验项目中,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录制实验过程及解说,并进行剪辑,培养学生紧密团结与协作精神。作为农业院校学生,自身更应该具有不怕吃苦的敬业精神。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忱。

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它更加开放,更加高效,更加满足个性化发展,更加以人为本。在每节课渗透给学生知识及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其突出的智能化、时间碎片化、地点不受限化、信息更新快速就很好地服务于这个宗旨。教师与学生借助现代教育信息资源、教育媒体、教育技术方法进行双边活动。在双边活动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步性、数据共享性、实时分析性,利于教师组织、管理、控制课堂,同时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打破以往一张卷面的评价模式,而转化为可视化、交流化、讨论化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习成果展示。加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与反思,进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思考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贝贝.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平台构建研究——以“三维动画制作”课程为例[J].信息与电脑,2020(20):221-223.

[2] 张宗波,王珉,吴宝贵,等.“线上 + 线下融合式”工程图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图学学报,2016,37(5):718-725.

[3]张明,郭小燕.“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启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4):167-171.

[4]刘霞,张敏.线上线下混合与课堂翻转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198-200.

基金项目:2020年吉林省教育厅本科高等教育改革立项课题:“互联网+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研究改革与实践——以“植物化学保护”为例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互联网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