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公民教育实践路径分析

2022-05-30 10:48汤锋娟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汤锋娟

摘要:小学生是振兴民族的传承者,是加速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后备力量。所以,小学生需要提前适应公民素质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知,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公民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充分结合这些教育资源展开教学,为学生实施正确的公民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公民意识与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保障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分析探索公民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现代化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公民教育;教学实践

公民教育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均能产生影响。所以,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渗透公民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工作的前提。教师需要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利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奠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理解公民教育的积极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学科,并且在该课程中还包含大量的公民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基础上,还要深层挖掘、利用各种公民教育资源,为提升学生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1    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是公民教育的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个体基石。因此,教师在开展公民教育时必须明确公民的内涵。公民是既拥有本国国籍,且享有宪法或法律规定的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公民教育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民教育是指培育人们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上的公民教育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上的公民教育,还是狭义上的公民教育,均是培养、改善、提升公民素质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人格、民主意识、社会责任、公共责任的公民。

2    小学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基础性

小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均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小学公民教育要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公民教育目标进行基础性的公民教育,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之能够掌握更多合格的公民基本知识,如公民的权利、义务、行为等。

2.2实践性

小学公民教育既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还要符合公民教育的生活性。因此,小学公民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或是教化,而是要以公民教育的主体性、生活性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生活化、实践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公民教育内容,进而切实将公民教育内容转化为公民的实际行为,最终为提高公民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教师对公民教育认识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涵盖了大量的公民教育内容,如人与社会、个人品德、人与世界等。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忽视了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甚至个别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提及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公民行为等,进而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量公民教育资源被浪费,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行为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3.2教师、学生家长对公民教育理念理解存在偏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为教师、学生家长对公民教育理念理解存在偏差,进而导致公民教育途径、教学内容被阻断。调查发现: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以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实践为主,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但是学生却对自身的公民权利浑然不知。家庭本是公民教育的摇篮,但因为很多学生家长对公民教育存在错误的思想与理念,简单地认为孩子成绩优异,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即可。导致学生家长没有给予子女更多、良好的公民教育与实践机会,并在无形中“剥夺”“削弱”了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社会活动的权利与义务,进而导致大量的“巨婴”“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出现。

3.3教师的公民教育模式单一

调查发现,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公民教育中没有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特点、情感及学习规律,多采用公民权利、义务的理论性教学,且教学模式单一,这样就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热情。另外,在教学中还存在公民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且缺乏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模式,最终也直接影响公民教育质量。

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公民教育实践路径

4.1强化教师公民教育意识,明确公民教育目标

开展公民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意识,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思考正确的公民教育方向,进而将正确的观念传授给学生,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实自身的公民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将“育人”“树人”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公民教育环节,以满足公民教育需求。

教师首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以助力公民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公民教育的有效性。如在1~2年级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家庭关系,以及自身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展开思考,進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初步养成学习的自理能力。如在3~6年级时,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灌输公民义务、公民权利等相关知识,进而帮助其了解公民对社会生活所做出的贡献,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践行公民的义务与权利。

4.2基于“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改变公民教育理念

尽管学校具备健全且完善的公民教育环境,教师通过教学为学生传授公民教育意识已经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公民素质,但家庭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一启蒙教育,需要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做出改变。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来改变学生家长对公民教育的理解,使家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在提高学校公民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首先,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公民教育的知识,使家长能够初步了解公民教育的意义以及公民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其次,教师需要为家长讲解家庭公民教育的方法,让家长掌握公民教育的技巧,并将之渗透在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对学生的家庭公民教育得到完善。最后,在“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公民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深入交流,从公民教育特点、家庭公民教育方法以及公民教育需求等方面展开探讨,积极收集不同学生家长对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以及困惑,从而围绕家长的问题制作家庭公民教育指导手册,并以此为桥梁促进学生家长对家庭公民教育理念的完善,保证“家校合作”模式下公民教育质量的提升。

4.3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公民教育的开展策略

4.3.1公民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

德育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而公民教育恰恰与德育教育存在广泛的联系。两者的核心目标均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应将公民教育与德育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进而实现“双赢”的目的。

公民教育与德育教育同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关键,两者的教学目标都是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的优良品质与道德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德育教师应将两者有机融合,从深层角度开展整合式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低学段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但这阶段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公民理念,对于义务和权利没有清晰的认知。所以,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将公民义务、权利等知识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初步使学生感受到责任感的重要性,进而助力低学段小学生明确承担公共责任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应尽的义务。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值日生的工作内容,以及值日生对维护学校教室卫生所做出的贡献,激励学生将值日活动视为自身的义务。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没有担任值日生时也要承担起学校、教室、社区、家庭的卫生工作,为学生树立“承担责任”的意识,并给予学生适当鼓励,使教师达到培养学生公民素质的最终目标。又如,在“我们是公民”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化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对 “公民的身份意识”“公民的道德意识”“公民的法治意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将自身与公民展开联系,在增强学生公民意识的同时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4.3.2公民教育与情境化教学的整合策略

公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明确自身公民身份的基础上不断践行自己的公民权利与义务。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建构一个能够使之主动投身学习角色的环境,并在相应的环境中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自主建构能力。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公民教育时,还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公民教育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为改善、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及道德品质提供保障。

如在“我是中国公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塑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学习活动中。

首先,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对话流程,鼓励学生思考“公民”和“中国公民”的含义,使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将“公民”和“中国公民”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并鼓励学生积极阐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深刻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

其次,教师可以搭建一个关于“我是中国公民”的交流平台,要求每位学生扮演“中国公民”的角色,并发表自身对“中国公民”的理解,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中国公民”概念、内涵的掌握。

再次,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为学生分享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公民所做的事情,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担任小区内的志愿者;定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等,使学生能够结合教师的行为展开思考,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所认为的优秀的中国公民应做的事情。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需要热爱国家、热爱劳动。有的学生甚至想到做实践活动,如帮助社会残障人士度过愉快的一天。还有的学生进行补充:遵纪守法、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等。

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整理,表扬学生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并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补充,最终为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4.3.3公民教育与主题式教学的整合策略

主题式教学法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针对性、主题性的学习环境,使之能够利用自身既有知识结合某一主题学习任务开展横向、纵向的学习,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能的目的。该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将既有生活情感、经验以及知识体系加以自我整合,这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公民教育时,可以为學生创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公民学习主题任务,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主题下高效完成公民教育内容的学习。

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题学习与讨论任务——“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公民都有哪些义务”。该主题学习任务既是学生熟悉且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好途径。如有的学生提出:“我们要在疫情防控期间遵守疫情防控规则。”也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出门都要戴口罩,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病毒传播,还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只要我们都做好疫情的自我防护,就可以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同时也为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随后,教师可以借助学生阐述、讨论的内容适时引入公民的权利、义务、道德、规则、法治等内容,进而也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公民教育的完美融合,并为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道德素养奠定了基础。

5    结语

公民教育已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公民教育时需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意识,以帮助家长与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教育观念。对此,教师可运用创新型公民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推进公民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与完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元珍,曾水兵.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公民教育分析[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2):68-70.

[2]黄泽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公民教育的探讨[J].文理导航,2020(3):50-51.

[3]金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6):16-18.

[4]傅明.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J].广东教育,2020(9):76-77.

[5]吴咏雪.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学生公民素质[J].师道,2021(8):122.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