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巧花
[摘 要] 以问题为载体,以对话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有效学习之中,在互动交流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研究者以教材为媒介,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烙饼问题”一课,阐述了以课堂对话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课堂对话;数学思维;问题情境;烙饼问题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见,作为有机联系整体的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平等、和谐的对话局面,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有效学习之中,在互动交流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数学是一门以思维含量大著称的学科,教师若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自然是不可取的。而以问题为载体,以对话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本文以教材为媒介,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烙饼问题”一课,谈谈以课堂对话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情境:指引对话的方向
在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下,三维目标的设计已然成为“标配”,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依旧是“走老路”,效率低下不说,学生感觉乏味,课堂对话的开展也不具备实质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开展需要始终围绕问题。因为凝练教学内容而生成的问题情境具有数学味和思考性,所以课堂对话的开展应与此高度契合,同时课堂对话的形成应是自然而不做作的。基于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以问题为载体,促成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对话场,激发探究主体的对话兴趣,并准确指引对话的方向。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教学片段1:激趣设境,初探“2张饼”问题
师:请大家猜想一下,老师在家有哪些兴趣爱好呢?(课件出示自己在厨房烙饼的视频)
生(齐):烙饼。
师:厨房里隐藏了哪些数学问题呢?下面请大家仔细读一读情境图中的信息。(出示情境图)
生1:每次最多烙2张饼,两面都需要烙,每面需要烙3分钟。
师:很好,信息掌握得很全面,那么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生2: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3:烙10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4:想要给小红与妈妈各烙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非常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需要几分钟?
生6:12分钟。
生7:6分钟。
……
相信正是有了这样的课堂导入,有了这样适切的问题情境,才能让教师在课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搅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很愿意进行对话交流,以促成思维的碰撞,逐步走向有效的“对话”,发展他们的思维力。
二、共享资源:形成思维训练场
当今,学生的信息摄取量和信息更新速度并不逊色于成人,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十分丰富,因此获得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思考与想象资源就是交流互动的有效资源,只有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放下戒备、树立信心,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才能在信息的补充与丰富中形成思维的训练场,在交往互动中获得积累与成长。
教学片段2:互动辨析,深研“3张饼”问题
师:爸爸、妈妈和小红都饿了,想要尽快吃到3张饼,需要烙多久呢?
生8:12分钟。
生9:我觉得是9分钟。(学生中支持生8和生9的都有,且各持一词,一场辩论即将拉开序幕)
师:现在有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请两方各派出代表,说一说你方的想法。
生8方:我们可以边演示边解说,首先同时烙第1、第2这两张饼的正面,接着同时翻面烙它们的反面,之后再烙第3张饼的正面,最后烙它的反面。这样,一共用了3×4=12(分)。(两名代表边演示边解说,一目了然)
师:演示得很清楚,一共用12分钟烙好了3张饼,另一方认可吗?
生9方:我们不认可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还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我们首先也是同时烙第1、第2这两张饼的正面,接着同时烙第1张饼的反面及第3张饼的正面,最后再同时烙第2、第3张饼的反面,一共需要用3×3=9(分)。(该方也是采用边演示边解说的方法)
师:第2组用了9分钟就烙好了饼。
生8:我们改变想法了,的确9分钟可以完成。
师:这两种方法有何不同?第1组的同学有什么想法吗?
生8方:的确9分钟更省时。
师:我们再和生9共同回忆一下烙饼的过程吧!(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这种方法的要点是什么?
生(齐):同时。
师:一样要烙3张饼,为什么这种方法只用了9分钟?
生10:因为饼铛一直没有空闲,被充分利用着。
这样的课堂对话并非出于教师的预设,教师也没有在学生产生错误想法后及时将其“拉回正轨”,而是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交流、去辩论、去分享。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思辨性得以体现,进而在资源共享中获得思维的生长。
三、睿智点拨:让课堂对话充分、深刻
想要让课堂上的对话有效延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当的点拨和导引。因此,在对话不断靠近解决问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自身的教学智慧睿智地点拨,很好地延续学生的思维,从而让课堂更加生动,促进思维的同化与顺应,同時让课堂对话更加充分、深刻。
教学片段3:追问点拨,再探“4到6张饼”问题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烙3张饼的最短时间,那烙4张、5张、6张饼呢?下面请小组合作研讨。(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探讨)
师:想必经过思考,每个小组都有了想法,哪个组先来说一说?
组1:可以先烙1张饼,用去3×2=6(分),接着再烙3张饼,用去3×3=9(分),一共需要6+9=15(分)。
师:其他组也赞同组1的观点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组2:我们不赞同,我们认为还有更短的用时。首先烙第1、2两张的正面,再烙它们的反面,用时3×2=6(分),再按照这样的方法烙第3、4两张饼,也用时3×2=6(分),所以一共需要6+6=12(分)。
师:组2认为最短用时是12分钟,组1觉得呢?
组1:他们的想法的确比较好,用时的确少,我们认可他们的想法。
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组3:我们组也认为最短用时是12分钟,不过,我们的方法与他们不一样。我们的烙饼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烙第1、第2两张饼的正面;接着取出第2张饼放入第3张饼,开始烙第1张饼的反面与第3张饼的正面;然后取出第1张饼放入第4张饼,开始烙第3张饼的反面与第4张饼的正面;最后取出第3张饼放入第2张饼,开始烙第2张饼的反面与第4张饼的反面,这样,所有的饼就烙完了。
师:组3用时与组2相同,就是烙法不同,对不对?(有的学生点头赞同,有的学生默不作声,有的学生摇头表示不赞同)
师(点拨):那就让我们进一步比较以上两种方法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生(齐):两种方法的相同之处是饼铛内一直都有2张饼,不会浪费时间;不同之处是组2采用的是有序烙饼法,就是2张饼都正面烙或2张饼都反面烙,组3是饼的正反面掺杂着烙,有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师:这两种烙法用了相同的时间,哪一种方法更省力一点呢?
生(齐):前一种。
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参差不齐,对问题的反应不一,正是有了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和导引,才能引领更加深入的对话,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烙饼问题的本质,使得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肤浅的知识深刻化、零碎的知识结构化。更重要的是在这样深层次的对话中,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也提高到另一个层次。
总之,对话与交流已然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与趋势。数学教师需要抓住数学学科优势,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对话关系,通过问题情境、共享资源、睿智点拨等策略加以实施,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領学生真正地走进问题和对话,让课堂对话自然、顺畅、充分、深刻,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