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教学,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2022-05-30 22:35王佳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对话教学小学数学

王佳

摘要: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数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只有在实现有效阅读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数学知识、数学题目信息的提取和解答。笔者采用对话式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将知识迁移应用,关注数学文本中的细节。其次,通过与问题对话,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利用渐进式、链条式、剖析式问题形成知识分析框架。最后,引导学生与图谱对话,建立思维可视化模型,实现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数学阅读;小学数学;对话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基础数学能力,首先就要从阅读做起,学生只有提升阅读能力,能够读懂课本和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而想要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对话式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对话是指与某项数学内容深度互动的过程,通过与文本、问题、图谱等对话,学生能够在对话中实现文本理解,完成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积累,提升阅读能力。

1   与文本对话,胸有丘壑

1.1对话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开展对话式教学,首先要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细致研讨,搜寻关键信息和有效信息,让学生胸有丘壑。教师可以让学生与知识结构对话,带领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数学文本的结构性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节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到与多边形面积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部分内容与知识结构对话,让学生深入数学知识结构中进行深度学习,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多个图形的面积公式,而在几何学知识体系中,图形都是由边、角构成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几何图形的基础结构入手,让学生进行结构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构成要素,学生此时就会回答:“是由4条边和4个角构成的。”教师接着为学生融入“高”这一概念,在学生了解这一概念后,进而引入面积的概念。假设高为3cm,底边为4cm,那么其面积就是高与底边相乘得到的答案,这样就构建了“边—高—面积”的结构化知识脉络和体系。

进行知识结构的对话,让学生对整节内容的大致脉络有清晰的认知,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学习建立在清晰完整的数学框架中,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数学大局意识,在这种大局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养成梳理知识结构的习惯后,学生在未来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也会自动进行结构和体系的构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2对话例题、习题,迁移应用

除了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与例题、习题对话,让学生对在例题、习题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如何与例题、习题对话,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例题、习题的本质和内核中,抛去例题、习题的各种外壳,直击知识的本质,让学生清楚了解题目考查什么?在了解题目的本质内核后,学生才能调动相应模块的知识进行题目解答,这样就达到了例题、习题对话的目的。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习到因数与倍数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例题、习题对话,让学生迁移应用。教師直接为学生出示一组数字:1、2、3、4、5、6、7……36,接着询问学生:“这其中36的因数有哪些?”学生此时就会针对这一典型例题进行思考,想到可以将36拆解成1和36相乘、2和18相乘,这样一步一步梳理出36的所有因数,在学生给出所有答案后,教师再反问学生:“36和大家刚才找出的这些数字有什么关系?”学生此时就会积极发言:“这些数字都是36的因数,36是这些数字的倍数。”这样就通过与例题、习题的对话,进行了知识的迁移应用。除了这类例题、习题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判断题的练习,例如,36除9等于4,所以36是9的倍数。让学生直接通过这样的判断题了解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

通过与例题、习题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晰地了解了如何快速从例题、习题的表象深入内核,如何对一个陌生的题通过层层分析了解到考查的内容,从而迅速调用相应的知识进行解答,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数学阅读尤其是阅读数学题目时能快速汲取有效知识,促进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效提高。对话例题、习题是进行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是为了对数学题目做出有效解答,这一步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意义相吻合。

1.3对话旁注文字,关注细节

除了题目信息和知识结构外,还有一类信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旁注文字,课本中的旁注文字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知识的某些特性或特点,既可以视作课本正文知识的补充,也可以看作知识内容的延伸。题目中的旁注文字是对题目信息的提示,可以让学生了解解题关键。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与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与旁注文字展开对话,关注旁注文字的细节,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课本中某应用题下有对长方体和立方体关系的讲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包含于长方体之中。”通过这样的旁注文字,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正方体为什么被称为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哪些特点符合长方体的特征?哪些又是自己独有的特点?”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关注细节并进行探究。

旁注文字是对正文的补充和提示,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寻找带有相关文字的数学题目进行教学,还可以自主创编题目,让学生持续接触此类题目,从而锻炼学生关注细节的能力。

2   与问题对话,搭建支架

2.1渐进式,由浅入深

进行对话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与问题进行对话互动,问题是学习的支架,是学生认识知识、了解知识的重要抓手,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通过问题对话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渐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阅读文本的各个方面,从问题入手,清晰了解文本表达的意义和架构,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重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首先向学生提问:“分数是如何产生的?是不是由于我们没办法用整数来表示某种数字才产生的?”接着继续渐进:“分数是如何表示的?”学生此时就会写出相应的分数表示方法。在学习完分数的基本概念后,教师继续询问:“分数有哪些类别?”学生此时就会发现,分数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两个类型。学生每回答完教师的一个问题,教师便以下一阶段内容为重点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渐进式问题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通过一个个问题深入数学文本,实现数学文本的有效阅读。渐进式问题以其循序渐进的特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支架,可以深入数学文本,进行深刻学习,有效强化了数学阅读深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效果。

2.2链条式,梳理脉络

链条式问题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问题链条,通过这种问题链条可以梳理出文本的脉络,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基本逻辑架构,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实现数学逻辑能力的提高。对于部分数学文本的脉络,通过链条式问题的对话,在学生和数学文本的逻辑梳理过程中,学生能够透过数学定理、规律的表征,直击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与折线统计图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链条式的提问,按照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脉络进行教学。教师首先沿着折线统计图的x、y轴进行询问:“折线统计图的x轴和y轴分别代表什么?”学生会回答:“x轴一般代表时间,y轴一般代表具体数值。”按照这一逻辑继续提问:“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的x轴、y轴也是表示相同的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这一问题就是沿着逻辑链条进行知识延伸。

链条式问题和渐进式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链条式问题不仅是循序渐进深入的问题,而且是具有一定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其可以让学生弄清楚知识的逻辑链条是什么。通过对逻辑链条的研究,学生能够弥补自己在数学思考过程中逻辑性不足的弊端,从而有效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3剖析式,理解本质

剖析式问题是针对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难点,提出尖锐问题并进行剖析,带领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参透平常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层次跃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剖析问题,发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了解学生在思考中有哪些漏洞和缺陷,从而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教学。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效果不同”这类原理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剖析式问题解答。教师首先抛出问题:“所给出的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此时就会开始思考,想到之前教师所给出的三种方向的图片,想到要确定某几何体具体的形状,需要从正向、侧向、俯向三个方向观察,才能得出真正的几何体形状,这样就实现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剖析式问题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在思维上进行提升,它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才能在课堂中依据学生的弱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3   与图谱对话,思维可视

3.1联系生活体验,建构模型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因此要進行数学教学,引入生活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图谱是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将抽象和形象相结合的特殊思维图示,它能生动形象地呈现数学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实现可视化教学。运用图谱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进行生活模型的建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形象度,帮助学生构建可视化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位置”一节的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与位置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首先让学生绘制班级的位置表,用列和行的形式表示每个人在班级中的位置,待学生将整个班级的表格绘制完成后,教师就开始询问学生:“如何用坐标点将自己的位置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利用图谱思考问题,首先他们在表格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着查看相应的排、列,最终将坐标点写成(3,4)这样的形式,从而利用生活场景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教师成功利用生活知识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场景中和经验相结合,并进行了有效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生活场景进行图谱教学,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可视化的思维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数学思维过程,找到自己思维的弊端,运用生活场景进行教学,还可以打开学生的生活视野,引导学生自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自然发生。

3.2激活心理图示,丰富表象

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内心活动是十分丰富的,这种丰富的内心活动如果呈现在图示中,会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极大帮助,它可以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而在这种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往往会萌发出对于解题具有帮助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

例如,在“简易方程”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与方程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在纸上,丰富数学表象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数学解题思路。教师为学生出一道题目:“爸爸的年龄比小红大30岁,那么当爸爸40岁的时候,小红多大了?”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图示写在纸上,这样就让学生利用心理图示完成了数学题目的解答。

心理图示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将数学文本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阅读和学习。

对话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但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领域的探讨还停留在表面,只是将对话式教学的方法梳理出基本的研究方向,未来期待有更多学者针对对话式教学展开深层次研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宏亮.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 (30):29.

[2]周映花.数学阅读:在语境理解中提升思维品质[J]. 山西教育(教学), 2020 (11):60-62.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对话教学小学数学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数”山有路“读”为径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