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敏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其他四育的纽带,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价值,劳动育德、劳动启智、劳动审美、劳动健体。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保守落后,意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忽视对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的培养。本文阐述了小学生劳动能力现状、培育价值与培养策略。
关键词:劳动能力;现状;价值;策略
人类的进步,一切的成果無不来自勤劳的双手,来自人们平凡的劳动和创造。当前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学生的整体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却急剧下降,许多学生好吃懒做,不爱劳动,不会劳动。长此以往,这些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生,劳动素养低势必成为一大问题,对未来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将会造成一定影响。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其他四育的纽带,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保守落后,意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常常忽视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与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现状、价值与策略。
1 小学生劳动能力现状分析
劳动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主要包含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两个方面。劳动意识是对劳动的看法和心理表现。当今小学生的劳动观念逐步淡化,对劳动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劳动的意识,不愿意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中拈轻怕重,嫌脏嫌苦,消极怠慢。
劳动技能是人进行生产活动的技术和能力,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括。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家长教育思想存在偏差,只重视学生智力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关注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认为孩子还小,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平时几乎不让孩子参加任何体力劳动,导致他们在生活上独立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基本的劳动能力,缺乏良好劳动习惯。经过问卷调查和劳动能力测试,发现许多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偏低,不爱劳动、不会劳动,部分学生劳动能力欠缺,小到洗个碗、洗条红领巾,大到拖个地、做个菜,几乎都不会做,有些学生甚至系鞋带、叠被子、穿针引线、做手工都不会,有些学生在劳动中不掌握劳动方法和技巧,劳动效果不够理想。总之,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活动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堪忧,劳动意识及劳动能力培养迫在眉睫。
2 小学生劳动能力培育价值
劳动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许有些事情可以由机器替代,不需要人类自己动手就能实现,如洗衣、做饭、扫地等,可以由智能电器或者智能机器人去完成。但是,你必须首先具备操作这些智能工具的劳动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劳动技能,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只有在劳动中才会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才能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
新时期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强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新时期的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具备学习能力,而且劳动能力强,善于劳动创造。劳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法,劳动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劳动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认为劳动影响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劳动非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面影响,对学生的智力、体力、品格等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劳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了实践体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劳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客观世界,感受和体验世界的美好;劳动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健康成长,让学生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3 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途径有多种,主要立足学校劳动教育以及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三个渠道,其中以学校劳动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劳动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下面,笔者着重谈谈如何在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3.1精选劳动项目,搭建劳动舞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就要给学生安排合适的劳动内容,提供劳动工具,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在劳动项目选择时,要基于学生实际,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体特征,设计合适的劳动项目。低年级学生可以安排自我服务型劳动项目,让他们学习自理,给他们上一些家政课,组织开展系鞋带、洗碗筷、洗茶具、洗手帕等劳动项目。中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家务劳动,如择菜、洗衣、做饭、使用简单炉具、家用电器等劳动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做家庭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级学生可以组织房间整理、教室布置、植物栽培、苗木嫁接、泥塑纸工等稍微复杂一些的劳动项目,帮助他们学会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设计劳动项目要因人而异,应当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智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劳动项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力量小,协调性差,动手能力弱,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轻松、力量小、强度低的劳动项目。中高年级的学生体能增长较快,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经验,动手能力也逐步提高,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劳动的强度和难度,提高劳动项目内容的挑战性。譬如,在中年级劳动教学中,笔者在“清洁与卫生”单元设计了洗碗筷、洗茶具、洗衣物三个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在“现代服务业”单元,笔者精选了立体贺卡、自制信封、福字台历三个项目,这些劳动项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都比较适合中年级学生,难易适度,而且项目多样化,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些劳动内容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
3.2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劳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劳动产生兴趣,才会主动投入劳动活动,才能学会劳动技术与能力。劳动兴趣是劳动能力培养的前提,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劳动,成为劳动的主人。只有喜欢劳动,才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的价值,才会积极学习劳动技能,锻炼劳动能力。
在劳动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将劳动游戏化,让劳动和游戏结合起来,赋予劳动游戏色彩,用游戏点燃学生劳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劳动学习的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比赛,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劳动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劳动实践活动中。在劳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情境激趣法,即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出真实有趣的劳动任务,让枯燥乏味的劳动充满趣味色彩。例如,在教学“洗茶具”一课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学生提出洗茶具的劳动任务,而是采取故事导入,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小和尚买茶叶”的故事,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使学生产生了兴趣,自然引出了劳动任务,点燃了学生的劳动热情,为接下来的洗茶具奠定情感基础。
3.3自主探究学习,探索劳动方法
劳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是动和静的融合。劳动能力是一种综合素养,是劳动知识、劳动方法、劳动技能、劳动经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劳动方法是劳动能力的标志,聪明的人掌握科学正确的劳动方法,在劳动中懂得用巧劲儿,不机械蛮干。学生劳动方法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教师直接传授,二是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两种途径中,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展开能动思考,让学生亲历劳动实践,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对劳动方法的理解与概括。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自我摸索出的方法往往更加有效,体验深刻,可以受益终身,而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方法,很多学生会不理解,忘得快。
探究学习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自主探究是教师引领下的探究,而不是学生完全自由的探究,师生合力的探究学习更加有效。笔者在劳动教学中常常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探索劳动方法。例如,在教学“洗茶具”一课丰富过程中,在引出洗茶具活动主题后,笔者没有着急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洗茶具的方法”,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讨论,共同探寻洗茶具的方法,着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逐一展开探讨:“洗茶具时会用到哪些洗涤用品?”“不同材质的茶具,洗涤方法相同吗?”“洗茶具的主要流程有哪些?”“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积极献计献策,对洗茶具的步骤、方法、细节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劳动实践做好了准备。
3.3.1亲历实践体验,历练劳动技能
实践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劳动技术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劳动过程中历练,学生要亲历实践体验,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劳动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除了通过讲解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方法外,还要为学生演示操作,对学生进行劳动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劳动技术和技巧,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
熟能生巧,劳动技能是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反复操练形成的。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练兵场,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训练劳动本领,亲身体验感悟,不断提高劳动技能。例如,在教学“洗茶具”一课时,在学生讨论探究了洗茶具的方法后,笔者让学生拿出各自带来的茶杯、茶壶等茶具,让他们选择不同的洗涤用品,动手清洗茶具上的茶垢。有的小组选用牙膏擦洗,有的小组选用碱水,有的小组用草木灰蘸水,有的用南瓜叶擦洗。全体学生积极动手,劳动气氛活跃,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小组之间展开比赛,充分锻炼了劳动技能。劳动实践既是对猜想的验证,也是对劳动方法的检验,既训练了学生的劳动技巧,也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效能,促进了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
3.3.2展示交流反思,提升劳动经验
经验往往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劳动经验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能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效率,创造丰硕的劳动果实。劳动经验是劳动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劳动能力强的人善于积累和运用经验,提高劳动效果和效率,勇于创新劳动实践。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劳动实践,还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分享碰撞,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过程与结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提炼劳动经验,以促进劳动能力的提高。
劳动经验不仅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总结,而且要同伴相互交流碰撞。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不仅要动手做,而且要动口说,不仅要动脑思,而且要动手写。在劳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笔者都会安排展示交流环节,组织学生展示劳动成果,相互交流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调整优化,展开自我反思,以积累劳动经验。
3.3.3布置课后实践,提升劳动能力
小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通过每周一堂课就能实现的,劳动能力培养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劳动教育不能只靠学校,不能仅凭课堂教学,不能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开发多方渠道,借助家长的力量,形成家校合力,依靠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应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劳动知识、技能,要应用到生活中,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中进一步实践锻炼,其劳动能力才会不断巩固和增强。
家庭是很好的劳动练兵场,家长是劳动指导师,劳动教育应回归家庭,回归生活,让学生参加家庭劳动。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熟练劳动技巧,提升劳动能力。在劳动教学中,要做到校内外结合,布置课后实践,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展劳动活动,不断夯实劳动能力。
4 结语
“劳动是一首永恒的赞歌。”劳动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一个美丽跳动的音符,生活是由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谱写成的赞歌。让我们在劳动教学中精选劳动项目,搭建劳动舞台,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积累劳动经验,鼓励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拓展劳动空间,丰富劳动生活。立足劳动教学,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唱响劳动赞歌。
参考文献:
[1]陈林,卢德生.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J].教学与管理,2019(17):11-13.
[2]孫福胜,杨晓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人学思考[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