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材料,助推顺畅表达

2022-05-30 23:25:54顾雪梅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灵活处理

顾雪梅

摘要:借助辅助资料进行写作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结合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合理利用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种收集、筛选、查找和统整信息的能力也是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辅助资料,并指导他们自主寻找相关信息,合理归纳整理,学会顺畅表达。学生要试着提炼文本的重要信息,挖掘其特点,并学会依照文本进行表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加以引导,使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习作中,试着丰富表达模式。最后,学生还要试着围绕特定主题,自主收集并整理信息,找到独特的表达角度。如此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灵活处理材料,助推顺畅表达。

关键词:灵活处理;顺畅表达;融入情感;依循范本

表达能力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感知、观察方面,同时还表现在对现有素材的整合处理上。统编版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便有意识地设置了借助相关资料进行专项性习作的要求,其着力点是聚焦社会公民在现代社会所必须掌握的信息收集、筛选、查找和统整能力,不仅契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极富时代特征和意义,具有重要价值。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编者设置这内容的真实用意,更没有关注到这类习作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这一类习作始终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上。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资料,在丰富的训练形式下,增强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最终推动学生语言表达素養不断提升。

1    提炼表达特质,依循范本表达

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如果不按照规律培养学生,就会导致教学误入歧途。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水平都有所不足,要想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想着“一口吃出一个大胖子”,或者揠苗助长,人为地拔高要求,试图加快进程,这些都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探究如何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丰富他们的内在认知体验,充分挖掘教材范本所展现的特点和价值。因此,教师不能将这些资料以完全割裂的状态或者作为额外资源加以运用,而是要运用深度融合策略,与课文进行类比辨析,引导学生品味、借鉴作品的语言模式和表达策略,并在实践中进行模仿和迁移。

以统编版五下第七单元中的《金字塔》一文为例,这篇课文较为特殊,它包含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两个部分。其中,“连续性文本”是《金字塔夕照》,其文字优美、语言精妙,展现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画面。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充分运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而且与这个单元所设置的习作主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度契合,都是介绍名胜古迹,都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策略。对于学生而言,这部分文字是非常重要的典范之作,都能给予他们积极正面的引领。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在阅读《金字塔夕照》这部分内容时,借助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展现出来的鲜明画面感,并伺机鼓励学生在想象还原中,洞察这种表达策略所形成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紧扣《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部分内容中的各种说明性文字,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形象和严谨。

拥有了这样的资源和收获,教师如何才能使其成为助推学生整合资源、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原动力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在学生实践表达的过程中伺机创设情境,鼓励他们对文本中的方法进行迁移:制作一个“宣传册”,如果现在需要重点介绍我国古代的名胜古迹,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很显然,这一问题情境既有效地对应了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的范例作用。比如,从《金字塔夕照》中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入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散文或者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介绍古典名胜,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将介绍与抒情高度融合。再比如,还有的学生认为,当下是一个读图和观看视频的时代,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制作宣传册,借助直观的图片、精准的数字,激发读者对名胜古迹的向往之情。

纵观这一案例,学生之所以能够形成高质量的表达,教材范本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让学生形成深入而高效的认知,从阅读感知走向迁移运用,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明确的方向。

2    紧扣学生认知,巧妙转化特质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资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资料中可能会出现与学生认知不符的专业性术语。很多教师无视学生当下的能力,无视材料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契合度,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学习。教师如果不加以引领和点拨,学生原封不动,直接奉行“拿来主义”,将这些术语搬运到习作中,不仅会因学生不理解专业术语而导致文章逻辑不通,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减弱灵活处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统编版教材在第三学段的编排中就有意识地将“创造性表述”作为对资料运用的训练重点。

以统编版五上“介绍一种事物”这篇习作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与动物有关的资料,并组织他们适度运用资料介绍有关动物。可有的学生并没有对资料进行适度转化,很多时候都是照抄资料,文章中充斥着自己都不理解的专业知识和名词,比如,“形体构造”“哺乳类”“演化史”“陆生偶蹄目”“鱼鳍”等陌生词汇,这使得读者读起来也有“如鲠在喉”之感。如果类似的词语大量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将是资料收集和运用的一大悲哀。

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首先是分类,要站在整体性的角度,对收集的丰富资料进行统整把握,做必要的分类,以条分缕析的方式把握资料特质。其次是删除,要依托习作要求和表达中心,将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删除,从而提升资料运用的针对性。最后是整合,即尝试对资料的表达方式进行融合,力求将自己理解之后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让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如有学生想要介绍鲸鱼,他想介绍鲸鱼的特点,并号召人们保护海洋生物,所以在收集材料的时候,也要注重这一点,尽量选择这方面的材料。再对材料进行分类,并删除自己认为和主题思想关系不大的材料。留下的材料包括鲸鱼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保护鲸鱼的重要性等问题。之后再进行整合,删除“形体构造、演化史”等不懂的词语,转而加入一些自己容易理解的内容,如详细介绍海洋污染的问题,描述鲸鱼等海洋生物遇到的困扰,叙述鲸鱼搁浅后,人们如何挽救鲸鱼的生命等。在分类、删除、整合过程中,学生合理处理材料,所写的文章也更加生动了。

那些原本僵硬、枯燥的文字,只有经过学生的处理,融入情感和体悟,才能更好地彰显文本的价值,从而推动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高效发展。

3    融入丰富情感,践行感性表达

很多学生认为“资料的整合运用”是写作的一大障碍,原因在于很多材料过于客观,而小学生的表达常常会加入自己的感性认知。对于各种科普类资料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客观、精准而公正地呈現信息,一般都不会带有各种情感和主观色彩,但是,在学生的写作中,却不仅要写出客观具体的内容,更要将情感融入进去。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文的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认识到作者在客观叙述的同时还融入了自身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这样能更好地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例如,统编版教材六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整个单元的文章都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其中,老舍先生的经典名篇《北京的春节》一文就以时间为轴线,分别介绍了老北京人在小年、除夕、初一、初五、元宵等不同日子的风俗和习惯,其中客观展现了很多场景。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有的源于老舍对北京生活的了解,有的也并非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而是源于相关资料,但作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对这些资源的运用却体现出了别样的匠心,突出鲜明的独特之处,展现了语言的别样风格。比如,将农贸市场比喻成“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在描写“喝腊八粥”时,更是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这段话的描写变得温暖而富有生命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一起探究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京味”,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就如同作者与读者在亲切地聊天。因此,在指导学生训练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家乡的习俗”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资料的同时,渗透自身情感,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如有的学生写的是“家乡的粽子”,在作文中,他不仅融入了各种客观材料,介绍了家乡的粽子使用了什么材料,包粽子的手法有什么特点,而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该学生在作文中写了家乡人会在一起,合作包长达一米的大粽子,用巨大的铁锅来烹煮,他详细地描写了包粽子的过程,认为这是一个促进邻里团结和睦的好方法。在这段描写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展现了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在理性叙述的同时也加入了感性体验。

4    变换表达主体,丰富表达模式

新课标倡导“创造性表达”,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要调整表达的文体和样式,以及变换表达的路径和视角。这样变化方式的表达,不仅是一个外显性词语的调整,更关系到内在体系的思维置换,教师要激活学生的表达思维,助推语言能力的发展。

统编版五上习作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在“初试身手”栏目中,就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郭沫若的《白鹭》改写成一篇说明文。这篇课文原本是一篇诗意化、散文化极其浓郁的文章,要改写成说明文,就要注重其科学性、客观性。在文体置换时,要求学生在语言风格、素材选择以及表达方法上都进行调整,让文章的表现形式呈现鲜明的变化,这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这个单元所编选的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分别属于典型的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风格进行置换练习,比如,用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来改写《太阳》;用一般性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来改写《松鼠》。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借助另一篇课文的表达风格作为范例;另一方面又以改写课文的内容为资料,相互融合和交叉之际,学生就能逐步将收集的资料赋予主观性的感受,巧妙地融合内在的表达情感和思维系统。之后再提升难度,将《白鹭》这样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文,思考如何合理调整语句,客观地描写白鹭的形象特点,将其中的抒情部分、拟人等修辞手法去掉,换成更直白的表述方式。在完成这些练习后,学生再参与本单元最后的习作板块“介绍一种事物”,教师伺机介绍相应的作品,让学生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丰富内在认知体验,积极落实文本价值,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素养。如有的学生介绍了“鲸鱼”等海洋动物,运用的是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客观细腻地描写了鲸鱼的体形和外貌,还写了它的物种,介绍了鲸鱼独特的生活习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的表达思维始终停留在固有层面,而是充分整合并运用教材中的现有资源,创造性地搭建语言表达平台,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语言素养不断提升。

5    寻找独特角度,自主搜集材料

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学生先学会了依照范本表达,又渐渐地学会了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最后,为了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表达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独特的表达角度,并自主收集材料,用于表述。这样的活动综合性比较强,能让学生回顾此前学到的各种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创作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如在完成“介绍一种事物”的写作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松鼠。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其他科学类的作品,让他们挖掘、整合信息,看看这些作品是如何介绍一种事物的,有什么独特的写作角度。如有的学生发现:“在介绍事物的时候,要抓住这个事物最显著的特点来写。比如松鼠是一种动物,在写作中就要抓住其外貌和习性来写,但是某一则材料写的是一种药物,不具有生命性,那么自然没有习性,形貌特点也只是一带而过,重要的是写一下疗效、药性等。”“那么,大家打算写什么事物呢?可以讨论一下,展开‘头脑风暴,看看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如同样是围绕动物,学生发现不少资料都只是介绍该动物的生物学特点,但是很少说它们是否有情感,和人类的关系如何等。

在学生开始寻找材料前,教师可以先组织大家开展“头脑风暴”,说说自己手头有哪些材料,然后再分析从什么角度写,围绕这个角度要收集什么材料。此后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资料搜索中,并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6   结语

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而需要将教材中的内容放在整体单元的情境之中,与相关、匹配的资源形成巧妙对接,探寻资源与习作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在形式,搭建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平台,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伟伟.阅读教学中言意共生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9(8):36-37.

[2]毛成.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1(8):31-33.

猜你喜欢
灵活处理
巧记结论灵活处理抽象函数的对称性、奇偶性及周期性的相关问题
浅谈如何用“加减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读写算(2019年4期)2019-09-01 12:15:27
小学数学教材灵活处理策略探究
捕捉教育时机,收获水到渠成
文教资料(2019年34期)2019-02-16 14:44:50
航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灵活处理探讨
科技视界(2018年21期)2018-12-10 11:05:58
让计算课更加生动有趣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思考
灵活处理课后练习,优化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教材
文教资料(2017年9期)2017-06-08 15:36:17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