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流程性检测的内涵及意义,并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提出将流程性检测应用于历史新授课和复习课中,把流程性检测的前测、中测、后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流程性检测 新授课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68-03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讲解课本知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这样的教学缺乏反馈,教师不清楚学生有没有掌握课本知识,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既无法检測教师的“教”,又不能检测学生的“学”。初中生对历史本身是感兴趣的,但枯燥的学习内容和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流程性检测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改变“教师包办课堂,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流程性检测概述
(一)流程性检测的内涵
何为流程?流程就是多个人员、多个活动的有序组合。它关注的是谁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传递了什么信息。简单来说,流程就是做事方法,它不仅包括做事的先后顺序,还包括做事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流程性检测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每一个关键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及时进行有效检测,也称为课堂快速检测或课堂有效检测,主要包括前测、中测和后测。
检测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流程性检测,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流程性检测的结果,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流程,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流程性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对关键项进行流程性检测,主要采用课堂观察表(见表1)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均包含了检测内容、检测手段、检测效果和改进建议等。
教学中采取流程性检测一般有两种形式:基本方式和组合方式。基本方式包括提问、复述、练习、随堂检测等;组合方式就是把基本方式中的具体做法进行组合,如提问+复述、练习+随堂检测、提问+随堂检测等。流程性检测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合理地选择。
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检测方式,可以增加检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会因为多次检测而感到厌烦。根据流程性检测结果,如果8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教学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大多数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教师就要查缺补漏,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直至学生达到目标要求。
二、流程性检测在历史新授课中的应用
在流程性检测过程中:“前测”有助于教师快速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程度;“中测”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行为;根据“后测”结果,教师要考虑是否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以及设计什么样的作业等。
在历史新授课中,流程性检测主要体现在教学中的四个环节和八个步骤当中。“四个环节”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检测导入、梳理知识、质疑探究、小结练习;“八个步骤”包括小测试、知识结构+目标要求+考点分析、自读课文、交流提问、大胆质疑、我问你答、考点过关、自我检测,它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中。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说明如何在历史新授课中运用流程性检测。
教学环节一:检测导入
教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同时对学生进行“前测”。
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哪些?
生: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师:中国“新四大发明”又是什么?
生:高铁、共享单车、扫码支付、网购。
教师利用谈话法引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中国“新四大发明”,完成对学生的“前测”。接着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引出课题,因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两项(指南针、印刷术)与宋代密切相关,教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师生对话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宋代科技如此先进,那么宋代的经济发展如何呢?”于是顺利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目标要求:
(1)知识结构: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2)目标要求:知道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宋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
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和目标要求可知,知识结构中的这三部分内容联系密切,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两宋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直接导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由此可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宋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环节二:梳理知识
课中,学生带着问题“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阅读课文,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宋代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教学环节三:质疑探究
教师预留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预设问题:结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中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内容,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我问你答”的方式展开教学。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教师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中测”: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再进行“考点过关”检测。“考点过关”检测涉及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等知识,以表格填空的形式进行检测(见表2)。
教学环节四:小结练习
课堂教学结束,教师根据“考点过关”检测结果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完成“中测”(见表3)。
首先,学生独立完成“中测”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其次,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题”,由小组代表作答。通过“中测”,教师发现:学生已经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知道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了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的史实,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体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最后,教师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进行“后测”,重点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根据学生完成“后测”的情况,决定是否布置课后作业。
将流程性检测运用于《宋代经济的发展》新授课教学,教师的教学思路变得清晰、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流程性检测在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
流程性检测可以用于历史新授课教学,也可以用于历史复习课教学。将流程性检测用于历史复习课,“前测”有助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把握复习的方向;“中测”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对考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假如有85%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某一个知识点,教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如果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目标要求,就要进行强化训练,巩固知识点;“后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决定是否布置课后作业或者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复习。
下面,以统编教材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是一节单元复习课。学习目标是:整体把握单元知识架构,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掌握相关考点和学习要求。将流程性检测应用于复习课,做法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梳理中国近代史时间轴及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第二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单元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第一步和第二步属于“前测”,主要检测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以及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侧重指导学生梳理中国近代史时间线,培养学生整合单元知识的能力。
第三步,逐课复习,明确四点学习要求:(1)了解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能够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该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4)知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该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第四步,结合中考历史真题,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这是“中测”。“中测”的主要内容是:识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明确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和性质,知道《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等。
在复习过程中,师生通过问答的形式巩固知识;通过讲练结合,链接中考历史真题设计习题,提高复习效率。梳理单元知识后,教师出示“考点过关”清单,引导学生厘清单元知识脉络,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进行综合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比如,“中测”有这样一道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
材料二: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举行“六旬万寿庆典”是在哪一年?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個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签订了什么条约?
“中测”主要检测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教师通过对关键项进行检测,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后测”是指在复习课的后期统计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强化次数是否达标,据此判断是否需要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和多少作业。通过后测统计,这节复习课对考点的强化次数已经达标,教师可以不布置课后作业。
将流程性检测用于历史复习课中,教师需要将知识架构、考点过关、课堂小结逐一呈现给学生,同时加强检测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单元知识。
将流程性检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愈发浓厚。教师在流程性检测中渗透历史学习方法、审题和答题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见,流程性检测可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黄雄姿(1970— ),广西武鸣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