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改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能的策略

2022-05-30 10:50苏英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习效能农村小学教学活动

苏英

【摘要】本文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为提高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提炼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效能的策略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紧贴知识生长点制造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善用数学基本思想;基于数学操作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丰富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活动 学习效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91-03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以教师的单向传输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无视学情、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改进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欠佳,不少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纪律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相对抽象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于课堂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持续性的学习困难,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尤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直观,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一)让“技术”融入数学学习的过程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性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理解困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性、直观性特点,化抽象为具象、降低学生的理解困难,是一种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

例如,笔者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本文所用案例均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下文不再赘述)二年级下册“轴对称”一课时,发现学生很难找出对称轴、很难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于是调整了教学对策:运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内含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图案(如图1),之后以动画方式展示这些图案沿着一条黑线缓慢对折的过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在对折后有哪些地方发生了重合、哪些地方没有发生重合,能重合的图案的线段或曲线、没有重合的图案的线段或曲线分别变成了什么颜色。经过仔细观察,学生终于发现:能重合的图案对折后的黑色线段或曲线变成了红色,不能重合的图案对折后的线段或曲线变成了绿色,这样直观的动画呈现方式,非常便于学生区分哪些图案属于轴对称图形、哪些图案不属于轴对称图形,从而帮助学生突破了理解困难,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轴对称的意义、找到了对称轴所在,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之美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技术”环境

在笔者看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原本就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用轻松的心态面对并不容易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化解疑难,不断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课的课堂练习环节,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趣味呈现相关的数学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小数乘法规则进行数学计算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动态演示的课件中,几只小动物身负小数乘法的算式锦囊(0.7×4,2.5×0.3,1.2×2.4,0.56×0.04)情态各异地“步入”画面。笔者告诉学生:只有解开了锦囊上的问题,我们才可以将可爱的小动物们送回家。这样呈现课堂练习,使学生在面对相对枯燥的小数乘法计算时,可以带着“帮助小动物”的情感展开更加富有趣味、更加富有成效的课堂练习,轻松地巩固了新知。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尽管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已经注意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依然需要教師在课堂教学中用心营造相应的情境氛围,或者创设更加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相应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化情境,而不是直接“讲述”课本上的生活情境。小学生原本就活泼好动,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只是因为缺乏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思考的经验,导致数学思维能力低下。近年来,笔者通过创设更加符合儿童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现实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融入情境当中,以此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培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思维习惯。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笔者带着一个“神奇的布袋”走进教室,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袋礼物,大家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笔者继续说:“这个袋子里装满了不同口味的苹果,我们知道,苹果的味道与颜色有一定的关系。对了,你们都知道苹果有哪些颜色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苹果的不同颜色及味道。之后,笔者开始从袋子里往外掏苹果,在拿出第九个苹果之后,笔者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苹果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是红色”的答案,笔者追问“为什么”,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我发现了,老师是按照红色、黄色、绿色的顺序往外拿苹果的。”笔者笑着点点头,其他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开始回忆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在这个小活动完成之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形,进一步激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热情。观察、实验、思考、猜想、验证,都是数学思考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融入社会以后,能够自如地运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渐培育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而不是成为一个脱离社会、只会做题的“数学机器”。

三、紧贴知识生长点制造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善用数学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属于小学数学“四基”之一,是数学科学的精髓。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基本思想,指的是将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定的转换,变为已经解决和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某一个点上生长出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顺应这个学科特点,利用新旧知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特点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善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发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例如,执教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这一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出示了6÷3、60÷3、3×2、20×3、8÷4、80÷4等口算卡片,让学生抢答,之后谈谈感受。很多学生表示,“这些问题都太简单了”。于是笔者给出了下面这道题: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可以得到多少张?学生很快发现: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了。在学生都产生了困惑之后,笔者开始启发学生:“前面的口算题对解决这道题有没有启发?或者,可不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算?(学生若有所悟,跃跃欲试)那你会怎么分、先算哪一部分?”笔者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回答:“可以把66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60张,一部分是6张。先把60张分给3个人,每人得20张;再把6张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2张;最后用20+2=22,也就是每人最终可以得到22张。”学生们豁然开朗,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笔者顺势进行了小结,给学生提示学法:“像这样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我们都是按照‘先分再和的方法,把几十几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口算,再把结果加起来。”其实,这种学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说的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转化思想方法,该方法可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接下来,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小练习(如图2)。学生们在掌握了方法以后,计算起来得心应手,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纷纷请求老师再多出几道这样的题。于是笔者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学习卡上的学习任务(如图3),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是怎么算的。学生们经过分析、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从一位数除以一位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旧知出发去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新知识,可以轻松解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问题。

四、基于数学操作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长期以来,在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展开探究性学习和表达学习成果的机会都不多,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还会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倦情绪。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开展基本的数学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表达自我的学习成果创造机会,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执教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中的例2,三个学生分别从长方体的上面、正面、侧面进行观察,问图示中的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该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能够正确辨认出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不同形状;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笔者所设计的“观察体验”环节做到了学生合作学习、操作实践与师生交互的统一:首先是请二人小组讨论例题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据此完成学习卡1(如图4);之后请3名学生走上讲台,站到不同的位置实地观察一个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站在长方体的什么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怎样的;随后笔者对踊跃上台展示的学生进行评价,并演示了一遍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应该是怎样的姿势,“眼睛一定要平视长方体,视线与长方体的面垂直,绝不能斜着观察”,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体悟学习、发展认知、体验成功,更重要的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最后安排了一个四人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不同的物体,采用粘贴图形的方式,完成学习卡2(如图5)。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亲自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身实践体验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不同形状,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了立体图形的轮廓,在培养空间观念的同时发展了学科思维,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课程的中央,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效能的提升,是一种正确而有效的路径。往后,笔者将沿着这条路径,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切实培养和发展农村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作者简介:苏英(1979— ),广西玉林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学习效能农村小学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课堂管理与高效课堂的关系探微
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