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素材选择与材料加工是小学生写作文的重要环节,论述针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缺乏写作素材、内容雷同、主题缺乏新意等问题,提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选取素材、加工素材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 素材选择 材料加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88-03
选材是学生构思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审题结束,就要进行选材了。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作文的优劣。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狭窄,经历简单,阅历不足,缺乏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加上平时不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导致作文选材贫乏、平淡、老套,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新意和个性,这是小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学生只要多加留意,就能够从中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的写作指导应当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上,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学会对作文素材进行取舍和加工,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真情实感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要使作文具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选取的作文素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写作文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虽然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但是每日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想,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勇于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有趣、感人的事物,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指導学生用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活”起来。
以“一件难忘的事”习作为例。为了突出这件事情的“难忘”和具有的教育意义,学生往往喜欢编造故事,或者运用作文套路,写一些假大空的套话。这样的作文模板化、程式化,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打动人。没有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学生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愉快、有趣、烦恼、印象深刻的事情随时记录下来,创建作文素材库,以此解决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问题。有了生活素材的积累,学生再次写作“记一件难忘的事”时,也就有了素材选择的空间,所选择的作文素材也更典型,作文内容更充实、情感更真挚。实践证明,在笔者的指导下,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回忆了和爸爸一起种花、种菜的经历;有的学生记录了自己努力克服困难,成功解答数学难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把自己第一次下厨做菜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细致地描写了做菜时紧张、激动的心情……作文写的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表达的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以及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难忘回忆,读来令人感到难忘、深刻。可见,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学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善于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写作时才会有选择素材的空间。
二、围绕关键词,选择素材
生活平淡而琐碎,如果学生对积累的作文素材不加选择,不做取舍,写作文时拿来就用,这样的作文就会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很难写出新意。
以写作“一个平凡的人”为例。大部分学生在写这个题目时都清楚写作的范围和角度,即表现平凡人物“不平凡”的一面。有的学生为了追求真实,写作文时把人物写得过于“平凡”,缺乏个性。比如一个学生写作的平凡人物是自己的邻居王叔叔。文中说,王叔叔是一名工人,平时工作认真,孝敬父母,待人态度亲和,但是在选取事例时不做取舍,叙述事例时平铺直叙,没有表现出王叔叔这个平凡人物的个性特点,作文读起来索然无味。为了启发学生,笔者给学生列举了雷锋、王进喜、白芳礼等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件件平凡事例,说明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平凡的工作,体现了平凡人物的敬业精神。学生获得启发,再次观察邻居王叔叔,并对作文做了修改。修改后的作文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叔”的工人,他下班后不顾身体的疲劳热心帮助邻居老奶奶修理桌椅,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小区里的孩子们制作玩具,平时勤奋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因为说了一句粗口话而狠狠地扇了自己一耳光。这样,一个朴实、上进、乐于助人、热爱生活的“平凡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三、加工素材,突出文章主旨
强调作文真实,并不是对真实生活做原封不动地描述,而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对作文素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和处理,以及有效地剪裁和提纯,使作文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富有感染力。
(一)挖掘和加工微小素材,表现深刻主题
好的作文应当做到“以小见大”,也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深刻。对小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写作目标,还是作文选材的策略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选择作文素材时,人物要少一些,时间跨度要短一点,场景描绘要小一些,故事情节要简单一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深刻的主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物的特点,努力挖掘微小素材蕴含的内涵,对微小素材进行加工,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利用微小素材体现深刻的意义。
以“口袋的变化”习作为例。在写作文之前,教师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同学、朋友或家人的衣服口袋,给他们做一个采访,询问他们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都装了什么东西,结合口袋里所装的物品写一篇作文。一个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爷爷和爸爸。爷爷说小时候家里穷,自己穿的衣服十分破旧,衣服上没有口袋,长大以后在工厂做工,收入少,口袋里经常是空荡荡的,偶尔装有东西,也是拾到的一段绳头、一颗钉子、一粒扣子等。爸爸说自己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口袋里经常有小破洞;上班以后,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口袋里经常装着笔记本和各种票据。轮到自己时,这名学生回忆了平时衣服口袋里装有糖果、玩具、零钱等。作文通过对比三代人衣服口袋的变化,折射出家庭生活的变化,说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美好的生活,正是父辈们艰苦奋斗的结果。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以三代人衣服“口袋”的变化,利用细微而具体的作文素材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祖国发展的变化,作文主题得到了升华。这篇习作选取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口袋”,选材小而具体,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观察和加工,从而写出了好作文。
实际上,写景作文素材也可以于细微处体现深刻的内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其本质。如:观察红绿灯可以联想到威慑力、安全秩序、文明行为等;观察蚂蚁的日常活动,领会到辛勤劳作、团结就是力量、分工合作等;观察路边的野花,联想到自尊自爱、热爱生活、努力拼搏等。微小的素材也可以体现深刻的内涵与主旨,写出意义深刻的作文。在选择微小的作文素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积极思考,形成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
(二)个性化加工素材,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作文贵在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事物,表现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题材千篇一律、陈旧老套,普遍缺乏个性和特色,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不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不跑题、不偏题,极少引导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个性化加工。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世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创作,抒写感悟,学会对作文素材进行个性化加工。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游公园活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不限,要求作文主题新颖,富有新意。没有了题目和内容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一名学生在观察公园里的荷花池之后,没有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而是另辟蹊径描写了荷花池里的“淤泥”。学生在作文中对淤泥是否真的“肮脏”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淤泥里有被风吹落的树叶,有自然凋谢落下的荷花,也有随波漂荡的水草和浮萍,这些树叶、荷花、水草、浮萍等,它们虽然十分美丽,但是如今都成了淤泥中的养料,默默无闻地养护着池中的荷花。最后小作者引用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赞美它们,表现了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作文独辟蹊径描写了并不耀眼的“淤泥”,观点新颖独特,想象丰富,论述有理有据,令人折服。此外,学生们还写出了《在小路上跳舞的树影》《抢面包的锦鲤》《我遇到了一只松鼠》等题材独特的作文。可见,学生对素材做了取舍,也做了个性化加工。
写作主题为“校园”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并对选取的素材做个性化加工。为了写出心目中不一样的校园,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在交流互动环节,教师发现学生描写的校园都很有特色,有的学生站在教室门口观察校园,有的学生站在教学楼天台观察校园,有的学生观察课间十分钟的校园,有的学生观察放学后的校园……学生笔下描绘的校园各有特色,有热闹的校园,有安静独特的校园,有一年四季变化的校园等,学生在描绘校园中的景物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文中的校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选取的素材要鲜活、典型,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并且要学会对素材做个性化加工,利用独特的素材写出富有特色的作文。
(三)利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作文素材,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敢于大胆想象和提出假设,喜欢幻想甚至异想天开,表现出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特点,鼓励学生根据写作素材大胆想象,有效解决作文素材匮乏的问题。尤其是在写景状物和叙事习作中,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够丰富故事情节,使景物栩栩如生,故事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以主题为“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习作为例。在习作中,学生通常局限于说明某一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选材雷同,观点相似,即便有的学生描写了动物独特的叫声和一系列行为等内容,也往往停留在流水账式的叙述当中,作文干瘪无趣,缺乏个性和创意。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具有的“万物有灵”“万物有情”等思维特点,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赋予小动物人的行为和情感。一名学生受到启发,写了“鹦鹉的一天”。在该生的笔下,鹦鹉每天清晨用美妙的歌声“呜呜呜”招呼家人起床,肚子饿了便“喳喳喳”地吵着要吃早饭,吃完饭就“咕噜咕噜”地给家人喊“鸡汤”口号等,作文开头先“声”夺人,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接着小作者描写鹦鹉盯着镜子中的自己,想象它“被自己的美丽迷住了”,在等待家人带出去玩耍时,鹦鹉发出“嘎嘎嘎”的催促声,等待喂食时东张西望,“呱呱呱”的像是在催促“快点快点,我饿了”,晒太阳时它“翩翩起舞”,想象自己正在认真地锻炼身体,还不时地喊几声口号为自己加油、打气。最后小作者感慨道:“虽然鹦鹉不能像我一样自由外出,但是它把一天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我也要像它一样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小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声音等描写,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了一只活泼可爱、富有个性的鹦鹉形象,同时赋予了鹦鹉人性化特征,很有创意。
在写景状物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事物,再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找准写作切入点,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例如,一名学生写作《草丛中的运动会》时,写了花园一角的草地上各种小动物们正在开运动会,作者结合自己观察,想象草丛中的运动会有裁判员河马,有跳远运动员袋鼠,有跑步运动员兔子,有爬树运动员考拉等,还描写了运动会的精彩场面和有趣的赛事。一名学生写作《我和龙眼树》时,回忆了龙眼树陪伴“我”嬉戏玩耍的美好时光,“我”受委屈时,龙眼树用甜甜的果实安慰我,“我”高兴时,龙眼树为我歌唱,这样一棵不会说话、不能移动的龙眼树俨然成了“我”的老朋友。对于写景状物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深化作文主题。上述习作中的鹦鹉、小动物们、龙眼树等素材均来自日常生活,經过作者的想象和加工,它们就有了童真、童趣,有了情感,作文就有了深义。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细心观察生活,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生活中人、事、物的独特之处,善于积累作文素材,对作文素材进行取舍和加工,从而写出富有个性、主旨深刻的作文。
作者简介:廖坤英(1971— ),广西北海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