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与小学低段主题班会课的有效融合

2022-05-30 10:48戴春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班会课班会绘本

摘要 绘本以其鲜明的主题、鲜艳的色彩以及故事留白吸引着学生们,借助绘本故事来开展班会课,将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沉浸式教学中感悟班会主题,进而达到育人目的。班主任要深入绘本,精选绘本,精心设计班会主题,借助绘本资源巩固班会成果,让绘本资源为班会课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  键  词 小学 低年级 主题班会课 绘本资源 班会主题

引用格式 戴春梅.绘本与小学低段主题班会课的有效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2(32):10-12.

一、主题班会课的特点

1.针对性

“班会是基于班集体,把一定目的与主题作为根本方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育活动形式。”[1]班会课的开展建立应有一定教育目标,针对班里的具体现状、班级情况等方面制定班会主题,进而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主题班会课。没有目标的班会课无法实现教育目标。主题班会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关于班会主题的选定、活动的开展以及会后的反思都应围绕主题班会教育目标进行。

2.教育性

“主题班会课的开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塑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2]主题班会课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能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进而提高其思想品德素養。班会课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能促进班风的形成,让班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多样性

班会课的开展形式决定着学生的参与度,单一、呆板的班会课形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将会失去参与班会课的热情。形式多样的班会主题能有效地推动主题班会课达到教育目的,帮助主题班会成功开展。班会课的形式主要有会议式主题班会、访问式主题班会、活动式主题班会、游戏式主题班会,以及建构心情式主题班会等。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班会课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班会课,进而实现班会的教育目的。

二、绘本运用于主题班会课的优势

1.图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体验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3]绘本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学生传递相关主题的教育知识。阅读绘本比教师生硬地讲授更容易让低段学生接受一些道理,并纠正自己的一些坏习惯,进而实现育人目标。绘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接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共鸣,教师这个时候再加以引导,班会效果会更好。如,在开展“规则”主题的班会时,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共读绘本《大卫不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思考为什么这些事不可以,进而引出“规则”这一班会主题。

2.绘本留白,为孩子提供探索路径

留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绘本用简短的文字与鲜明的色彩搭配来为读者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绘本的扉页一般为与主题有关的彩色图片,开始的扉页为孩子提供猜测绘本故事的空间,最后的扉页为故事的结局留下许多的可能,为学生留下更多的猜测,让其发挥想象,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如,关于梦想主题的班会课,教师可以选用《大脚丫跳芭蕾》这一绘本,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梦想被别人质疑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后请他们思考:今后贝琳达会回到芭蕾舞台去跳舞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代表着他们对于梦想坚持的态度,教师可以等学生回答完后引导其思考:梦想受阻时你该怎么办?为他们提供探讨的思路。

3.主题鲜明,为班会课提供教育思路

每一本优质绘本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同时绘本独有的图文结合的特点能为班会课提供思路,让教师通过绘本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与学段特点相一致的班会主题。同时,同一主题的绘本阅读可以放在班会课的不同阶段进行,以推进班会课的进展。如,班主任在开展“同伴交往”主题的班会课时,绘本《小蓝和小黄》会为班会课提供“与不同人交往,也会铸就不一样的自己”的教育思路,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怎样与同伴交往”这一话题,将班会主题引出来,为班会课提供明确的教育思路。

三、绘本与主题班会课相融合的策略

1.深入绘本,精选绘本

绘本图文结合的形式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绘本留白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同时,绘本鲜明的主题能为班会组织者提供明确的教育思路。绘本所具有的这几个特点让班会具有新颖的形式,为主题班会注入活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绘本都适合班会课。因此,教师在组织主题班会前,应深入了解绘本,对绘本进行归类。

班会主题不同,选用的绘本也不一样,要想让学生有所获,就得帮助他们走进班会情境,深入绘本里,让他们产生共鸣,进而推进班会进展。绘本呈现的主题非常多,笔者围绕绘本主题对部分绘本进行分类整理,并精选出一部分适合小学低段开展主题班会课使用的绘本(见表1)。

2.精心呈现绘本开展主题班会课

借绘本的主题、色彩对比以及简短的文字来开展与之相关的主题班会,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阅读绘本来精心设计主题班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主题班会设计。

(1)依据主题,筛选绘本内容

好的主题能带动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切合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筛选主题。第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主题班会的主角是学生,只有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题班会才是真实、有效的主题班会。第二,班会课的主题筛选要小而精。小即主题班会切入点小,从小处着手,这样可避免主题空洞、没有吸引力。精就是班主任要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学段特点的主题班会。第三,班会主题要注重实用性。“即针对实际问题,注重行为指导,用实实在在的内容触动孩子的心灵。”[4]

教师依据以上三点筛选好班会主题后,可以根据主题选择与之相关的绘本,再借助绘本开展主题班会。如教师要召开“培养好习惯”这一主题的班会课,可以通过阅读《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系列绘本对主题班会进行构思。

(2)借助繪本,引出班会主题

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本节班会课产生兴趣。阅读绘本故事能让低段学生对班会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借助绘本导入班会课。首先,讲绘本故事导入主题班会。低段的学生十分喜欢听故事,在听老师讲故事时会带着对绘本故事中主人公的思考走进主题班会。其次,观看绘本视频引出主题班会。绘本都有一个主题贯穿整个故事,教师可以将绘本制作成微电影并播放给学生观看,以吸引学生。再次,共读绘本引出班会主题。沉浸式阅读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低段学生共同阅读则能让学生的参与度变高,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班会课的积极性。

不同形式的绘本导入会给班会课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在选择绘本导入形式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性格特点,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参与班会课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才是优质的课堂导入。如“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编排《大卫不可以》,将小演员的表演制作成微电影,让学生观看。熟悉的家庭环境、相似的家庭经历能让学生找到共鸣点,方便教师适时将班会主题引出来。

(3)依托绘本,开展班会活动

引出班会主题后,教师要让学生沉浸在主题班会中,成为班会课的主体。在开展班会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绘本资源进行活动设计。如,“习惯养成教育”班会课借助绘本《大卫上学去》为学生呈现出上学时的状态,更能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从故事中想开去,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进行对比,进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班会课活起来。

(4)融合资源,扩大绘本外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读绘本故事时有共鸣,还应在阅读后将绘本带入自己的生活中,扩大绘本的外延,将绘本故事的主题引申出来,让绘本故事生活化。教师不仅可以借助绘本来开展班会活动,还应利用其他资源辅助绘本将班会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教师为学生读绘本故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将绘本故事变成配音朗诵,让学生参与配音活动,进行沉浸式班会活动,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班会活动的积极性。再如,教师可以借助其他老师的帮助来开展班会课,比如请音乐老师帮忙将绘本故事改编成音乐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故事中主人公的心境,以及在表演后讲述自己的感悟。

3.借用绘本资源巩固班会成果

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风,还需要教师在班会后持续跟进,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坚持改变。只有作长期的活动安排,班会课的教育目的才容易实现。

如,“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后,教师还需要给学生留下一些习惯养成的延伸作业,让其在日常生活中巩固自己的习惯。另外,“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应是一系列的班会活动课,大的班会主题活动开展完以后,还需要教师从细处着手进行细微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上课习惯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变?”一类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大卫上学去》《艾米莉上学记》等绘本故事去寻找答案。

绘本作为一种资源,不仅班会课上可以借用,班会后的延伸以及班会活动后的跟进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在绘本故事中明白道理,在绘本故事中改变自己的行为,将自己变得更为优秀,就是借助绘本资源开展主题班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 周晓虹.谈小学主题班会课的有效开展[J].小学时代,2020(04):96-97.

[3] 蓝秋莲,罗惠,李丽虹. 依托绘本 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德育土壤[C]//.福广两省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座谈会论文集.厦门: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29-30.

[4] 董雪刚.开好主题班会要做到“四个一”[J].河南教育,2021(06):10.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班会课班会绘本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绘本
绘本
绘本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