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芳 樊宇轩 许翠芳
摘要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渠道。在游戏中儿童不断获得生活经验,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他们的生命韧性和自信心。喜爱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反应,“零起点”教学提倡尊重儿童天性,减轻儿童课业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以游戏为支点,将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内容游戏化、课后作业游戏化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降低家长的焦虑,推动“零起点”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 键 词 “零起点”教学 游戏 儿童天性 课业压力 学习方式
引用格式 许利芳,樊宇轩,许翠芳.“零起点”教学中游戏的价值及教学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2(32):20-22.
全面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提倡“零起点”教学,是国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迈出的坚实一步。“零起点”教学将社会各界的目光从聚集儿童显性知识的掌握转移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是其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是促进其认知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渠道[1]。在游戏中,儿童获得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可以说,儿童的各种学习多半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因此,以游戏为支点展开“零起点”教学意义重大。
一、游戏融入“零起点”教学的必要性
游戏不仅给予儿童成长的机会与动力,它还是儿童与周围的人、物、环境建立关系的主要方式。儿童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塑造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游戏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锻炼和发展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
首先,儿童对游戏存在本能的兴趣。儿童的游戏能力与其对游戏的热爱是天生的,在游戏中,儿童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得以保持集中,并随着游戏的深入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游戏不仅是儿童在幼儿阶段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每个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和挑战,促使其自发地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游戏中,儿童获得了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实现了社会性的养成和情感的飞跃。
其次,在游戏中,儿童不断地经历着成功与失败。那些比较看重输赢的儿童更容易在游戏中感受到挫折,从而主动探寻应对挫折的方法。这既让他们逐渐意识到坦然面对失败的重要性,也让他们不断想办法调整应对技巧。在游戏、反思、再次游戏的反复中,成功不再是其唯一的目标,失败后的反思换来的成功不仅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就感,还降低了失败带给他们的压力,使其能够承受挫折,拥有坚持不懈的韧性。游戏中的失败、痛苦、调整、判断、成功以及由此带来的感受给了孩子们丰富的体验,也让他们学会了总结:失败了还可以再来一遍,经过调整,我也是可以成功的。虽然起初会有受挫感,但是经他们本人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更能增强其自信心。
最后,游戏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思维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加深对游戏中人、物的理解,并形成一定的经验,再通过记忆能力将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成长危机,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不断尝试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物体完成游戏目标,他们的思维也被激活,逐步具有变通性,促进其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二、“零起点”教学中融入游戏的可行性
“零起点”教学强调科学的学习观,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强烈认同和高度重视,利用游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从被动学习走向自觉探索,成为“零起点”教学真正落地的突破口。
首先,从教育理念上来说,“零起点”教学提倡尊重儿童天性,重视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其知识基础,这就为游戏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依靠生活实践,因此,要尝试在教学中融入游戏,让儿童在實践中学习知识,并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既为儿童提供了亲身实践、展现风采的舞台,又帮助儿童巩固知识,促进其创造性发展,有利于其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游戏式教学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冲击和强化,不仅能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增加其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儿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有力对抗遗忘。
其次,从教育手段上来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学校带来巨大改变。现代化课堂中,先进的电子白板使得师生互动成为可能。通过希沃白板、优芽互动电影等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体验性游戏、竞技性游戏以及闯关性游戏是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把教师经常口口相授、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有趣的比赛,不仅能够将抽象知识可视化、静态描写动态化、课堂练习生动化,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欲望。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零起点”教学中融入游戏的重要方式。
最后,从教育主体上来说,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层次的多样化,使得教师不仅能够正视游戏在“零起点”教学中的作用,而且重视游戏在“零起点”教学中的使用技巧。他们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融入不同的“游戏”来为课堂教学服务,对于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非常大的自觉性。而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2.0培训更提高了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的能力,使其不仅能够结合教材设计将一些游戏练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还使课堂知识性游戏延伸到课下成为可能[3]。游戏所带来的师生情感上的积极互动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游戏与“零起点”教学融合的路径
游戏化教学是使儿童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任务的游戏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游戏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因此课堂教学可采取“二一一”模式,“二”指课堂前二十分钟,这段时间教师精讲重难点;前一个“一”指中间十分钟,教师可针对重难点进行练习突破;后一个“一”指最后十分钟,教师进行练习巩固和总结提升。据此,教师可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分成三个板块,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两个板块的衔接处各设置一个承上启下的游戏,既能对前面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又可让儿童活动一下身体,消除久坐带来的身体不适感,以更大的兴趣聚焦于下一板块的学习之中[4]。
游戏种类繁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可以应用电子游戏来激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设置游戏情境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分层检测;可以使用自编儿歌搭配一些体操动作让儿童放松身体,也可以使用传统游戏,如翻花绳、跳橡皮筋、捉迷藏、折纸、滚铁环、丢手绢等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儿童都能有获得感。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空间思维的培养,还可以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如果教师能够与儿童一起参与到游戏之中,师生之间很快会成为友好伙伴,师生有了共同语言,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都会事半功倍。
2.教学内容游戏化
为了教学需要,收集整理课本上比较抽象、需要儿童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创编,利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儿童参与其中。在进行游戏创编时,可以由儿童设计,教师参与,这样既吸引儿童兴趣,又让其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点拨更是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5]。如一年级数学中的“排队问题”,可由教师口述一个游戏情境。如,有个制作人想拍一部电影,构思的情境是这样的:“很多小朋友排成了一队,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个,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目前,我们要进行导演的选拔,谁愿意来当导演?谁来做主要演员小明?然后让学生根据题目内容猜测需要几个群众演员,再将其他演员一一选拔出来。余下的时间交给导演,让导演按照题目情境对演员们进行排队,而其他学生都是评委。之后由评委们对导演的情境编排进行打分,这样就把全班同学置身于游戏情境之中。每位同学都要动脑,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做导演、当演员。对于课上表演意犹未尽的儿童,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将游戏延伸到课下,甚至把出题的工作也转交给学生,帮助他们逐渐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再如数学广角中的“补墙问题”,如果现实情境中真有一堵墙掉了几块砖,只要教师把掉落的砖给了儿童,相信没有人补不上去。但是如果教师非要用抽象的语言给儿童讲解该如何将掉落的砖画到墙上,无论教师的语言多么精炼,总结的步骤多么简练,班里总会有一少半人不能将缺失的砖画完整。但这节课如果设置成游戏就会有所不同:用几张大纸做成墙的模型,将墙上抠下几块砖,让学生去做“补墙”游戏,做完游戏后再在画好的平面图中去做“补墙”游戏。如此,儿童的思维在游戏中实现了从立体到平面再到脑海的转化,完成了对生活实践的抽象和总结。除此之外,低年级语文中的识字、数学中的计算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开动脑筋,将整节课或相同主题的几节课架构在一个游戏主题之内,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自我,丰富知识。
3.课后作业游戏化
低年级儿童回家之后没有书面作业,难免会增加家长的焦虑。教师可精心设计游戏化的非书面作业,针对学生乐于模仿、喜欢竞争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本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主动尝试热情”的原则设计游戏化的课后作业,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将课后作业游戏化对于减轻家长焦虑、提升学生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有利于家长了解儿童情绪感受和当天的学习现状。如,为了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可开展“我是小小配音员”选拔活动:教师鼓励儿童在家里多阅读,通过家长评价和拍摄阅读视频了解儿童阅读情况,然后通过班级海选出优秀阅读者,利用优芽互动电影配音功能给一些儿童电影、儿童动画进行配音,颁发“最佳阅读者”“最佳配音演员”等证书,让儿童在游戏中展现自我,逐步树立信心,喜欢上阅读;为了培养儿童大胆发言、落落大方的表达能力,可开展“我是小先生”系列比赛,如儿童放学回家后与家长互换角色,儿童来做小老师,家长来做“小学生”,由“小老师”把学校所学知识点讲给家长听。“我是小先生”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性游戏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模仿来锻炼其表达能力,加速其课堂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家长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以便针对性教导,促进其专注力的提升,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设置“我是老师小搭档”“我是主持人”等诸如此类的竞争类游戏化作业,让课后作业变成一个游戏场域,教师、儿童、家长都成为游戏主角,为儿童搭建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游戏平台,并覆盖到每一个儿童,在游戏中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增加家长对“零起点”教学的信服力和支持力。
总之,游戏在儿童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零起点”教学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游戏创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游戏是儿童向少年转变的必要路径。游戏推动“零起点”教学真正落地,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炜.“零起点”政策背景下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7-10.
[2] 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05):1-7.
[3]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0-154.
[4] 许利芳.“零起点”教学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2020(11):25-29.
[5] 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J].北京师范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5-1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