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秋菊,龚 雪,钟 慧,陈远旭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 成都 610041)
术后疼痛是影响机体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术后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可导致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其术后康复[1]。另外,术后疼痛还可增加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皮质醇、儿茶酚胺的释放,引起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其卧床的时间,不利于其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并会增加其治疗的费用[2-3]。因此,科学、有效、安全的术后镇痛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腰方肌阻滞(QLB)的阻滞范围为T6(第6 节胸椎)至L1(第1 节腰椎),局麻药物可通过胸腰筋膜扩张到椎旁间隙中,将部分交感神经阻断,进而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基于此,本文将近年来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引导下QLB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患有胆囊疾病,具有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指征;年龄在18 周岁以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为Ⅰ~Ⅱ级;临床资料齐全且意识清醒;术前血压及血糖控制良好;其本人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穿刺部位皮肤破损或发生感染;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有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近期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有酒精成瘾史或药物滥用史;合并有严重的皮肤病或支气管哮喘;存在神经阻滞相关禁忌证;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患者45 例。在试验组患者中,有女性21 例,男性24 例;其年龄为47 ~72 岁,平均年龄为(59.62±3.17)岁;其体重为42 ~80 kg,平均体重为(61.52±2.17)kg ;其中,ASA 麻醉风险分级为Ⅰ级、Ⅱ级的患者分别有28 例、17 例。在参照组患者中,有女性20 例,男性25 例;其年龄为48 ~71 岁,平均年龄为(59.68±3.15)岁;其体重为43 ~79 kg,平均体重为(61.58±2.14)kg ;其中,ASA 麻醉风险分级为Ⅰ级、Ⅱ级的患者分别有25 例、20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的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开通静脉通路并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其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面罩吸氧,氧流量为12 L/min,氧浓度为100%。为患者静脉注射0.6 mg/kg 的罗库溴铵、0.25 μg/kg 的舒芬太尼、2.5 mg/kg 的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完成麻醉诱导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将气管导管与呼吸机连接,持续对其进行机械通气。呼吸参数设置:潮气量为8 ~10 mL/kg,呼吸频率为12 ~18 次/min,呼吸比为1:1.5 ~1:2.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 ~40 mmHg。将患者的体位调整至头低脚高位,术中持续为其静脉泵注0.05 ~2.00 μg·kg-1·min-1的瑞芬太尼、0.15 ~0.30 mg·kg-1·min-1的罗库溴铵、4 ~12 mg·kg-1·h-1的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前,为患者静脉注射5 mg 的托烷司琼和50 mg 的氟比洛芬。术后用50 mL 浓度为 0.1%的吗啡对患者进行静脉自控镇痛,病人自控镇痛(PCA)剂量为1 mL,无背景剂量,锁定时间为5 min,将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维持在4 分以下。在此基础上,术中对参照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QLB,两组患者的阻滞操作均由同一名麻醉医师完成。对参照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将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6 ~14 MHz)置于肋缘与髂嵴之间的腋前线、腋中线部位,保持与身体长轴垂直。当在超声屏幕上可见三层肌肉(分别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时,用22G 神经阻滞针在此处进行穿刺,当穿刺针到达指定的位置后,将适量的局麻药物(多为罗哌卡因)注入腹横肌与腹内斜肌的筋膜间隙内。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QLB 的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将低频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5 ~8 MHz)置于肋缘与髂嵴之间的腋前线、腋中线部位,保持与身体长轴垂直。当在超声屏幕上可见三层肌肉(分别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时,向后方滑动探头至屏幕出现腹横肌腱膜,在腹横肌群收尾处可见椭圆形的、横突指向的肌肉,此肌肉即为腰方肌。在探头后缘平面向腰方肌前内侧方向进针,穿刺至筋膜层后将适量的局麻药物(多为罗哌卡因)注入腰大肌与腰方肌之间,注药后若可见腰大肌下压的图像,即表示阻滞成功。
术后3 h、6 h、12 h 及24 h,比较两组患者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VAS 评分。VAS 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VAS 评分为0 分、1 ~3 分、4 ~6 分、7 ~10 分分别表示其无痛、有轻度、中度、重度疼痛[4]。术后3 h、6 h、12 h 及24 h,比较两组患者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的评分及吗啡累积用量。BCS 的分值为0 ~4 分。0 分:患者存在持续疼痛。1 分: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无痛,但咳嗽及深呼吸时疼痛严重。2 分: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无痛,在咳嗽及深呼吸时有轻微疼痛。3 分:患者在深呼吸时仍无疼痛。4 分:患者在咳嗽时仍无疼痛[5]。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的发生率。
用SPSS 26.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配对样本t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3 h、6 h、12 h 及24 h,试验组患者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VAS 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VA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VAS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VAS 评分术后3 h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试验组(n=45) 0.68±0.16 1.06±0.11 1.21±0.16 1.82±0.22参照组(n=45) 0.89±0.25 1.46±0.16 1.72±0.21 2.29±0.29 t 值 4.7461 13.8196 12.9587 8.6616 P 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活动状态下VA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活动状态下VAS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VAS 评分术后3 h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试验组(n=45) 1.52±0.26 2.21±0.18 2.36±0.15 2.30±0.14参照组(n=45) 2.16±0.36 2.82±0.26 3.06±0.22 2.95±0.27 t 值 9.6679 12.9400 17.6352 14.3367 P 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试验组患者术后3 h、6 h、12 h 及24 h 的BCS 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BC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BCS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BCS 评分术后3 h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试验组(n=45) 2.72±0.26 2.56±0.16 2.36±0.13 2.31±0.14参照组(n=45) 1.82±0.16 1.70±0.13 1.68±0.11 1.62±0.10 t 值 19.7761 27.9840 26.7865 26.9035 P 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试验组患者术后3 h、6 h、12 h 及24 h 的吗啡累积用量均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吗啡累积用量的比较(mg,±s)
表4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吗啡累积用量的比较(mg,±s)
组别 吗啡累积用量术后3 h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试验组(n=45) 0.05±0.01 2.16±0.13 5.16±0.22 10.26±1.84参照组(n=45) 0.12±0.04 5.62±0.39 9.26±0.41 14.26±2.44 t 值 11.3888 56.4598 59.1100 8.7803 P 值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试验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参照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89%,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囊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6]。现阶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包括常规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临床上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临床实践证实,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微创、术后患者恢复快及无瘢痕或瘢痕小等优点[7-9]。但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需要为患者建立CO2人工气腹,术后残留的CO2易导致患者出现肩部疼痛、内脏痛及切口痛等症状,且尤以术后24 h 内疼痛最为剧烈[10-11]。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内脏痛的原因是建立人工气腹、手术刺激等诱发腹膜炎症或导致腹膜受损,激活疼痛伤害性感受器,降低机体的疼痛阈值[12-15]。既往的研究表明,术前一系列伤害性刺激、手术操作、术后神经损伤及炎症反应等均可作用于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导致外周神经敏感化,使机体出现伤害性冲动,释放大量的致痛物质(如前列腺素),进而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强烈的疼痛感。胆囊三角由肝脏、胆总管、胆囊管组成,有丰富的神经通过。该部位是人体重要的解剖结构,也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需要分离的重要组织,术中对胆囊三角造成的持续性刺激可增强内脏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机体的疼痛阈值,最终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疼痛感[16-18]。术后疼痛可增加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加重其应激反应,易引起切口撕裂、渗血等并发症,不利于其术后康复。此外,术后疼痛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导致痛觉信号连续不断地传入脊髓背角,易发展成慢性痛,引起中枢敏感化,对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的影响。QLB 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躯干神经阻滞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下肢、髋部、腹部手术的术后镇痛中[19]。与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QLB 可更有效地阻滞内脏痛及体表躯体痛,发挥良好、持久的镇痛作用。进行超声引导下QLB时,局麻药物可通过腰方肌及腰大肌的筋膜间隙,逐渐扩散到胸腰筋膜以外的侧弓状韧带、胸内筋膜后方,阻断腹部皮神经侧支,进而可发挥良好的镇痛作用[20]。进行QLB 时可阻滞T6至L1的神经根,镇痛效果确切,覆盖范围广泛,且注药部位(在胸腰筋膜附近)血管分布相对较少,药物吸收的速度较慢,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综上所述,对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QLB 能有效提高其术后的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的用量,提高其舒适度,且其不良反应较少,阻滞的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小,这可能会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一般性有所影响,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研究时间,为评估超声引导下QLB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