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2-05-11 06:49邓荣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臂丛锁骨麻醉

邓荣芳

(兴安界首骨伤医院麻醉科,广西 桂林 541305)

锁骨骨折在临床骨科较为常见。青壮年人是锁骨骨折的高发群体。据统计,锁骨骨折患者约占全身骨折患者总数的10%[1]。目前临床上对锁骨骨折患者主要是进行内固定手术。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较为常用。进行该手术时,对患者实施传统的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易出现神经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从而可影响患者的麻醉效果[2]。研究指出,在超声影像技术的辅助下实施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神经定位的准确性,使麻醉药物得到充分扩散,增强麻醉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将70 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7 月至2021 年7 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0 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锁骨骨折的诊断标准;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一般状况良好且病历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存在多发性骨折;对手术或麻醉不耐受;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35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2 例;其年龄为28 ~68 岁,平均年龄为(43.46±8.46)岁;其体质指数为19 ~28,平均体质指数为(23.46±2.15)。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25 例,女10 例;其年龄为30 ~65 岁,平均年龄为(43.24±8.52)岁;其体质指数为19 ~28,平均体质指数为(23.52±2.1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并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为患者静脉输注1 mg 的咪达唑仑(生产厂家:江苏九旭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433),对其进行常规的鼻导管吸氧。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将头偏向健侧。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是:在患者患侧锁骨上约1.5 cm 的斜角肌肌间沟处进行穿刺,沿前斜角肌外侧缘缓慢进针,当患者的患侧上肢出现异感时,固定针尖。待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后,缓慢向此处注入0.75% 的罗哌卡因(生产厂家: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381)25 mL,完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患者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颈外静脉下约0.5 cm处进行穿刺,突破颈浅筋膜后向此处注入0.75%的罗哌卡因5 mL,完成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是:采用SonoSite M-Turbo 高频线阵探头(10 ~12 MHz)对患者患侧的肌间沟部位进行轴位扫描,从尾侧缓慢向头侧扫描。在超声图像上识别臂丛神经,采用平面内技术用7 号注射针头在肌间沟处进行穿刺,待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缓慢注入0.5% 的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完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超声探头在患者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外缘进行轴位扫描,在第4 节颈椎水平胸锁乳突肌后沿封套筋膜深面确定颈浅丛神经。采用平面内技术用7 号注射针头在胸锁乳突肌的外缘进行穿刺,待回抽无血液后注入0.5% 的罗哌卡因注射液10 mL,完成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麻醉不良反应(如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等)的发生率。用优、良、差评估其麻醉效果。优:麻醉后5 min 患者神经阻滞的效果理想,肌肉完全松弛,术中无疼痛感和不适感,术后无明显的应激反应。良:麻醉后10 min 患者神经阻滞的效果较好,肌肉松弛,术中出现轻微的不适感,无疼痛感,术后出现轻度的应激反应。差:麻醉后10 min 患者神经阻滞的效果较差,肌肉未松弛,术中出现中重度的不适感或疼痛感,需要更换其他麻醉方案或加用阿片类药物。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麻醉前及麻醉后15 min,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2.2 麻醉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相比,P>0.05。麻醉后15 min,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均高于麻醉前,P<0.05 ;研究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麻醉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s)

表2 麻醉前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s)

血氧饱和度(%)对照组(n=35)组别 时间 心率(次/min)平均动脉压(mmHg)麻醉前 72.69±6.18 82.13±4.97 95.47±1.68麻醉后15 min 101.86±7.13 105.22±6.13 98.96±0.88研究组(n=35)麻醉前 72.85±6.32 82.65±5.64 95.84±1.36麻醉后15 min 84.63±3.20 93.16±3.15 98.16±0.78 t 值对照组麻醉前后比较 7.775 7.613 4.686 P 值对照组麻醉前后比较 0.026 0.027 0.038 t 值研究组麻醉前后比较 5.538 5.235 3.525 P 值研究组麻醉前后比较 0.034 0.035 0.040 t 值组间麻醉前比较 0.043 0.173 0.370 P 值组间麻醉前比较 0.938 0.632 0.163 t 值组间麻醉后比较 7.910 5.922 1.692 P 值组间麻醉后比较 0.025 0.033 0.052

2.3 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00%,其中有2 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阻滞,有3 例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有2 例患者出现霍纳综合征;研究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6%,其中仅有1 例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研究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081,P=0.024)。

3 讨论

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锁骨骨折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案。在采用该麻醉方案对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准确定位进针点,使麻醉药物充分弥散进入臂丛神经和锁骨神经区域,才能确保神经阻滞成功。以往临床上在进行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医师主要是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来确定穿刺点,并采用“盲探”法进行穿刺,但部分锁骨骨折患者存在骨折断端移位、疼痛神经传导受阻、颈短肥厚等情况,可增加定位神经及穿刺的难度,易导致神经阻滞不完全现象的出现,从而可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实时直观地观察臂丛神经和颈浅丛神经的位置,选择最佳的进针点,并能显示穿刺针与神经的位置关系,使麻醉药物充分弥散,进而可确保神经阻滞的成功。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麻醉后15 min,研究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进行传统的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易受到麻醉医师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神经阻滞不完全的情况,使患者术中感到明显的疼痛或不适,造成其生命体征不稳定。而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弥补传统神经阻滞麻醉的不足,使神经定位更加客观、准确,有效阻滞患者术中出现的牵拉痛,进而可保持其生命体征的平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准确定位局部神经,识别神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避免局麻药物进入血管及椎间孔,进而可降低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接受锁骨骨折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显著,能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且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臂丛锁骨麻醉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35例经锁骨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观察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