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双减”为契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五育共美”课程群,打造各具特色的体验场馆,逐步完善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主动探究、快乐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与充足的时间。学校为学生打造“升级版”的课后服务,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真正实现五育融合、全面育人。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五育共美
课后服务不只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更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智慧校园的硬件优势,以“五育融合”为导向,积极盘活校内外教育资源,全力建设“五育共美”学习中心,通过真实或虚拟的学习场域以及“五育共美”课程群,为学生打造“升级版”的课后服务,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一、构筑“五育共美”学习空间
“五育共美”学习空间是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型而建设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目标,以实现无边界学习为指向,探索建立了人与空间环境、学习资源、智能技术充分交互的复合式学习空间,包括线下学习空间与线上学习空间
(一)线下学习空间
校园是一个教学综合体,教学区、公共区都由廊道、中庭、多功能通道相连接。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大量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和专用教室,以“五育融合”为导向,建设了融学习、活动、游戏与创造为一体的线下学习空间,如沉浸式学习空间、项目式学习空间、协作式学习空间等,实现了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让学生在课后服务的时间里,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五育共美”线下学习空间,由五大学习中心组成,分别是蒲公英母语学习中心(汉字馆、国学馆、写绘馆、戏剧馆、东东大剧场、学生智慧阅读中心、教师智慧阅读中心、楼道主题阅读书吧、廊道书吧、融媒体中心),月亮河生活学习中心(布艺坊、厨艺坊、乐木坊、三模坊、电商坊、行知坊、学娱坊、物联坊、安全体验馆),小天鹅艺术学习中心(天籁合唱室、乐舞坊、民乐坊、颜雨轩、翰墨阁、妙视觉、动漫室、定格动画室、陶艺室、涂鸦墙、云美术馆),北斗星科创学习中心(无土种植屋、室内生态园、智慧实验室、智慧云教室、海洋科技馆、智能机器人教室、云端农场、科技长廊、地球村、乐高墙),蓝精灵体育学习中心(体育馆、开放式运动中心、智慧体能中心、“棋”乐无穷馆、田径场、趣味软式田径场、心灵驿站、健康生活馆)。
(二)线上学习空间
学校探索构建与五大学习中心相对应的数字化线上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对话、观察、诊断、分组、录播等不同功能,做到教育生态在线、数字服务在线、协同在线、沟通在线、组织在线,以保障无边界学习的实施。
学校搭建了3D虚拟沙盘模型,学生可在线上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校园,参观线下学习空间,并随时开启一门课程。云上教室设置互动社区,教师在这里提问、解答、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在这里参与课程学习,分享观点,完成学习任务。虚拟平台主页设立贴吧,方便即时交互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贴吧发起学习任务,自由组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上传学习成果;教师在贴吧发起班级项目、跨班级项目或跨年级项目学习任务。
学校通过对国家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及校外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建立包含数字课程、电子课件、微课视频、知识图谱等内容的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可视化、虚拟化、全息化。学生可回顾课堂实录,观看各类课程视频,也可链接互联网海量学习资源,真正实现无边界学习。
学校建立统一的全程评价系统——“学分银行”,有正式的银行运行方案,具体规定学分获取、支取方式与规则等,关注学生的学习管理、学习能力、学习成果、学习合作等,利用电子积分的即时性评价,随时记录,实现个人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家长参与的全员综合性评价。
二、丰富“五育共美”学习内容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学校围绕“崇美立人”核心理念,充分挖掘与转化国家课程的教育内涵,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础,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五育共美”课程群(如图1)。家长和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一生一课表”。
各课程群以国家课程为根,一课一品,真正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公共生活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高贵品行”;智识生活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智慧品质”;艺术生活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高雅品位”;健康生活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强健品格”;实践生活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勤创品性”。“五育共美”课程群的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格素养、厚实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艺术素养、健康的身心素养、实践的创新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成长。其中,基础型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拓展型课程主要是课后服务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与有益补充。公共生活课程群中的拓展性课程包括:月亮河生活课程系列(八大节日课程、入学成长课程、研学旅行课程、闲暇生活课程、节气课程)、善美习惯课程系列(小公民课程、彩丝带公益课程)。智识生活课程群中的拓展性课程包括:蒲公英母语课程系列(中国风母语课程、汉字课程、小导游课程、读写绘课程、聆听与演讲课程)、智美数学课程系列(数学阅读课程、益智游戏课程)、流美英语课程系列。艺术生活课程群中的拓展性课程包括:小天鹅艺术课程系列(新学堂乐歌课程、美丽和声课程、琴声悠扬课程、百幅名画课程、书法课程、拓画课程)、丰美乡土课程系列(非遗文化课程、益智游戏课程)。健康生活课程中的拓展性课程包括:蓝精灵体育课程系列(乡土体育游戏课程、花样跳绳课程、趣味球类课程、集体舞课程、中国武术课程、生命健康课程)、滋美心育课程系列(莲心岛课程)。实践生活课程中的拓展性课程包括:北斗星实践课程系列(七彩电脑绘画课程、定格动画课程、小牛顿课程、海陆空模型课程、创意搭建课程)、和美生态课程系列(遥望星空课程、低碳生活课程、科学生活课程、无土种植课)。这些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又巩固了课内所学,发展了兴趣和爱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仅这一学期,学校就开设了68项拓展性课程,伴随着每天课后服务铃声的响起,全校1400余名学生自选课程、自选导师、自选教室,开启愉快的学习之旅,充分享受“双减”赋予的美好时光。“五育共美”学习空间为张扬学生个性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把家长的“操心事”变成了“暖心事”。家长普遍反映,课后服务不仅解决了他们辅导作业难的困境,而且发展了孩子的兴趣特长主综合素养,增强了孩子的教育获得感。
三、探索“五育共美”学习新样态
“五育共美”课程学习方式与课程属性相一致,且由具体的课程样态所决定,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学习中心课程学习新样态,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课后延时学习生活。
(一)打造“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及教师共同构成的团体,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校重点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途径,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中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的提出、任务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探究、结果的呈现,均由学生来完成。在这里,教师是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的主要责任人,发现学生最迫切的学习需要,给予学生更客观的发展建议;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等。
例如,在海洋科技馆就“帆船”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四人一组,分工设计“帆船”外部、内部结构以及制作帆船模型,使其在风力的作用下达到最快行驶速度。各小组在头脑风暴中,“面对面”探讨设计方案,教师依次进入各小组交流制作技巧和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帆船的重心过高,会影响帆船的稳定性;有的小组认为船帆的大小,会影响风的受力,进而影响船的行驶速度;有的小组认为帆船的材质不同,会影响船的重量,进而影响船行驶的速度等。针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双线交流,探求最佳解决方案,有效地将自主学习转变为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探索“无边界学习”
如果说共同体学习侧重于改变师生关系,让师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平等的、共同成长的学伴,那么,“无边界学习”解决的是学习空间的关系问题,侧重于摆脱常态课堂的约束。学习空间创设的智慧学习环境,让学习能突破普通课堂的种种限制,达到空间的无边界、资源的无边界和选择的无边界。打破学科边界,进行跨界学习,实现综合化、全景式;打破空间边界,处处可学习,使学习不受物理环境的限制,实现学习空间的无边界;打破时间边界,改变课堂定式,实现时时可学,想学即学,继而实现学习时间的无边界;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边界,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具创新性,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学习。
例如,学校月亮河生活学习空间的各个特色教室如布衣坊、厨艺坊、乐木坊等,都以项目式学习坊的形态呈现。教师围绕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有机融合语文、数学、科学、劳动、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形成跨学科课程,并发布导学任务以及各类学习资源,同时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支持。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查找资料,线上线下互动质疑,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思维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完成学习任务。
(三)尝试“场景式学习”
学习场景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需要的场景,是场所、环境和情境有机结合的综合体。“五育共美”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了多样化的学习场,如文化场景、思维场景、实验场景、生活场景和数字场景等,有虚拟的,也有实体的,让教室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学校重点探索“基于单元主题的文化场景式学习、基于直观感知的思维场景式学习、基于活动体验的实验场景式学习、基于项目学习的生活场景式学习、基于思维可视的数字场景式学习”等实践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认知结构的完善、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价值。
各学习中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营造虚拟情境,通过全息投影、VR等信息手段,为学生营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学生在月亮河生活学习中心的“布衣坊”进行汉服研究性学习时,可运用VR技术穿越时空,感受古风汉韵,从各个角度对汉服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对汉服的形象特征有更准确和具体的把握。汉服制作完成后,学生可通过AR技术,和穿着汉服的娃娃合影。这样的全景式、沉浸式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汉服的魅力,而且打破了学习时空,让学生在课程穿越中,亲历探究、亲身体验。
四、建立“五育共美”学习评价
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用好原有的“星级评价”“综合性评价”“期末庆典”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方案。根据评价方案,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提升给予客观记录、全面汇总和及时褒扬,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点燃学生持久热情,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
同时,学校建立课程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收集和评估反映课后服务实施效果的相关指标,包括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方案、教师课程设计方案、学生与家长满意度等。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课程专家、学校管理层、家长、学生进行课程审议,为学校之后应淘汰什么课程、开设什么课程,以及学生自主选课提供科学参照,不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吴建英.崇美立人,探索教育的美学表达[J].江苏教育研究,2020(26).
[3]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 ,2021(12).
(张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长江路校区,邮编:22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