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心理机制,改善学生行为

2022-04-29 02:13:00蒋祎
教育视界(智慧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

摘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作出“特殊”行为的学生。如何理解学生的“特殊”行为,采取何种策略去帮助他们改善行为、发挥潜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要能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中探寻学生这样做的源头和诉求,为他们提供正反馈,抓住引导学生的“情感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用真情、鼓励和肯定,改善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行为;行为研究;心理机制

教师的教育研究或聚焦于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知识结构,或聚焦于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产生高效的教育成果,而这一切都要以被实践、被注视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依托。可困难在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深入了解并研究学生的特性,探寻学生个性行为的内部动机,找到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就成了一众教师的共同诉求。

一、一个总爱“博人眼球”的学生

新学年的第一节语文课,学生小H成功地吸引了我的目光。他插,抢答,跷脚,在桌肚里做小动作,举手时嘴里发出声音,甚至还有一些我都无法用清晰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行为。其中,插嘴和抢答出现的次数最多。这些“特殊”行为影响了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他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也常常会被打断。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内心五味杂陈,既欣喜又无奈。欣喜的是,小H的每一次抢答都命中问题的要害,每一次的句子朗读或段落表演都充满童真和感情;无奈的是,初入职场的我对这种状况竟无计可施。

留意到小H的课堂表现后,一有机会我便尝试着请他来回答问题。记得一次教学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课文讲了风娃娃去到不同地点的所见、所想、所做及后果,旨在让学生知道“有一颗热心是好的,但要做对大家有益的事情才行”的道理。小H对课文内容的解说,赢得了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

按照惯例,课后我总会给一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发放用来集礼品的小贴纸。小H领奖时,眉眼间依旧藏不住被大家称赞后的喜悦。他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比拇指大一点的苹果贴纸,用力又郑重地向我鞠躬,紧接着用大嗓门喊道:“谢谢老师!”这一举动,让我感到震惊与羞愧,没想到我的惯例之举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这让我对儿童行为的个性化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对小H进行细致而又谨慎的行为溯源的动机。

有效且科学的小学生行为管理,无疑要具备相应的准则和规范。民主、可行性高的班规课规,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促使课堂效果最大化,而且能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践行者。我尝试用这些外部条件去约束小H,他嘟着小嘴,仰起圆圆的脸,眨巴着小眼睛,说道:“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我就是忍不住。”一时间我竟无法反驳他。回想课堂,学生出现异常行为的现象只是少数,教师并不能以规章制度不完善、实施松散来简单概括其原因。严明的条条框框虽能产生短暂的实施效果,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于是,我尝试换一条路径,着力寻找学生出现“特殊”行为的内部缘由和根本动机。

二、学生究竟是如何思考和处事的

学生在课堂上不假思索抢话、插嘴的现象可看作是自我冲动满足的过程,每一次的冲动行为象征着自我展示的机会,那一瞬间是不计结果、不论奖惩的。学生呈现出一副精力充沛的模样,从中想要获得些什么?学生究竟是如何思考和处事的?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假设。“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成分,充斥着欲望与冲动,遵循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是为了适应环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开始遵守现实,考虑后果。“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代表着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小H的行为显然源于本我的冲动,体现了其内心想要得到同学和老师接纳、认可的欲望。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超我,则对应着班规、课规、校规等限制要求。而努力追求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平衡的自我,在小H的心理运作中并没有发挥显著的功效,最终产生了引人注目的“特殊”行为。所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强大的自我能量迫在眉睫。这种情况下,我尝试走进小H的家庭。

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大概率造就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方式。在小H的家庭里,我获得了一些关于他的背景信息:小H的父母离异,他一年能见到父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母亲要外出务工,所以选择了寄宿制学校,利于教师看管。离异家庭作为一种不稳定的、脆弱的社会组织,由于其结构的不完整以及爱的缺失,会极大地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实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必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父亲教育角色的缺位以及寄宿制学校的成长环境影响了小H心智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他的“特殊”行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7—12岁的儿童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冲突(体验能力的实现)”阶段,这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儿童如何掌握丰富的认知技能和社交技能,而这个“冲突”如果没有解决好,儿童就会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的人,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当儿童缺乏安全感,害怕自己不被人关注时,渴望自己得到关注的需求就形成了心理内驱力,驱使他们不惜违反规章制度,达成内部满足。小H在课堂上插嘴,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是寻求他人关注的表现,也是他体验自己能力如何实现的过程。

三、教师该怎么做

(一)情绪让步,提供正反馈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仅是发展中的人,拥有着巨大的潜能,而且也是独特的人,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面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大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简单高效”的负面处理方式,但批评惩罚走不进学生的内心,更不用说引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意识到:面对学生所呈现出的诉求和倾向,应当给予尊重、理解和赞赏,适当地“将错就错”,保护学生内心的脆弱和柔软以及那份未知的能量,当学生的冲动行为得到正反馈后,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会逐渐呈下降趋势。

适当的“将错就错”,是一种因势利导。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作出情绪让步,为其提供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充分展现个人风采,释放个人魅力。这不仅体现了教育教学中方式方法的创新,而且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局意识。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为课堂增添一抹特殊的色彩。

(二)关注细节,找准切入点

教师应当对症下药,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运用共情力和同理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视角去看、去听、去想,理解那些与众不同的童言童语与怪异行为,找准学生情感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沟通。

1. “三明治”沟通法

第一步,发现并赞美学生的优点;第二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三步,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希望和鼓励,以使他们保持自信心和愉悦的心情,不至于产生被打击的挫折感。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在面对心灵脆弱的学生时,将教育的核心内容委婉地裹在“糖衣”里,是极具保护力和说服力的好办法。

2. 代入角色法

教师是教书育人者,可往往也饰演另一种角色,例如伙伴、家长、帮手等。教师应当适当转化身份,针对学生所期待的相应情感板块,创造教育氛围。小H从小和父母相处时间不多,教师就需要代入家长的角色,保护他本身应在成长中领悟的正确的三观和认知,使他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情感归属发挥正常作用。教师用温暖的言语让学生重燃信心,用鼓励的手势让学生相信自己……

教师要关注小细节,在每一个教育步骤中都投入真实的情感,用爱的语言、爱的动作温暖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信任。

(三)提供路径,建立防御机制

当人们受挫时,为了减轻焦虑,保护内心的平静,就会调动自我防御机制,平衡各方关系,增强自我的协调功能。所以,学生只有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发挥强大的自我能量。学生举止异常,多数源于心理未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如何妥善调动人格关系中“自我”的平衡处理器呢?

首先,鼓励和肯定,采取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小H的引人注目的所作所为是想要得到他人关注的一种方式,表现为他人认可后所充溢的小骄傲和小满足。为避免不自信带来的行为投射,教师应善用积极的干预方法,多表扬、多认可,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其次,适当的释放压力,升华自我。教师应该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帮助学生把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运用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用社会认可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可以和亲密的人深入谈心,在无人的角落里大哭一场,进行一次剧烈的体力释放……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借此去找寻应对难题的办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道:“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批评、指责、审问,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唯有教师蕴含温暖的关爱之心,并富有清泉般的美好愿景,才能让学生在温暖和滋养中向阳而生。

参考文献:

[1]冯妮.如何用“温柔”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J].广西教育,2018(29).

(蒋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邮编:213149)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
初中语文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注学生心理 精心设计作业
心理机制架构下的物理作业设计与研究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8:13:11
负面新闻影响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
化妆品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