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倩在学校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小倩常常因为完不成家庭作业而逃避上学。这不,国庆假期结束后的周一早晨,我又接到了小倩妈妈的电话:“老师,小倩的作业没写,她不上学了。”
“小倩妈妈,你怎么不在家监督她提前完成作业呢?”“我就在旁边盯着她,她连笔都不拿,故意和我唱反调。”家长无奈地说。“好吧,你在家做做她的思想工作,顺便让她把作业补一补。明天让她来上学吧!”
周二早晨,我来到教室,发现小倩的座位上空空如也,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我接到了学校保安的电话,说有人在校门口捡到了小倩的书包。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刻拨通了小倩妈妈的电话了解情况。原来,小倩早上仍然不肯来上学,小倩妈妈只能生拉硬拽地将她送到校门口,由于上班快迟到了,就没有目送小倩进入校园。谁知小倩扭头又离开了学校,连自己的书包都不要了。小倩妈妈急忙赶回家中寻找,却在小区楼底下碰到了小倩。
我邀请小倩的父母到学校坐坐。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来到学校,爸爸在前面,妈妈半环着小倩在后面,生怕女儿会摔倒。“小倩假期换发型啦,真漂亮。”为了打破尴尬的局面,我找了一个话题。但是,小倩面无表情,冷漠地往后退了一步,一句话也没有说。
小倩学习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从父母的表现来看,对她也是相当溺爱。但在我看来,当这类学生犯错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冷处理”。于是,我表面上不再过度关注小倩。上课时,我的目光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落在她的身上。同时,我也很少布置额外的工作让她做,如班级日志的整理、班级周工作的汇总等。我隐约能感觉到小倩眼底的失落。
小倩不愿意上学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完成作业。这在班上不是个例,还有几个学生也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所以,我召开了主题班会,针对作业问题进行了大讨论,最后全班形成共识:每个人尽量在周五完成语文作业,其他学科的作业最晚要在周日中午12点之前完成。在这种背景下,有强烈自尊心的小倩开始按时完成作业了。
同时,我与小倩的父母进行了沟通,他们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溺爱,表示会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和善而坚定”地说“不”。我还建议他们平时要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双休日和假期,要多关注她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小倩也感觉到了老师对她的“疏远”,一天放学后,主动向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渐渐地,小倩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了,学习状态也开始慢慢好转。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在父母的溺爱、教师的表扬下,学生会越发地娇惯自己,蛮横不讲道理。这时,我们不妨对学生进行“冷处理”,给学生一些自我反思的空间,并且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实现自主成长。
(许文华,山东省乳山市实验初级中学,邮编:26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