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的阅读往往关注那些对提升学生分数有帮助的“有用之书”,而忽略对学生和自身的精神涵养、思想成长有重要作用的“无用之书”。多读“无用之书”,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让教师有更高的教育追求;可以让教师真正看见教育的价值,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和幸福感;可以启蒙教师的思想,让教师能独立思考,具有反思习惯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教师阅读;“无用之书”;专业素养;思想启蒙
常有教师问我,想把课上好,应该读些什么书。这样的问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好回答,是因为一句话就可以回答:读可以指导自己教学的书,既有适合各个学科的,也有专属于某一学科的。不好回答,是因为可能每位教师心中“把课上好”的标准不一样,有的教师追求的目标是“称职”,有的教师追求的目标是“优秀”,目标层次不一样,需要阅读学习的书自然也不一样。
如果只是追求“称职”,让学生考出好看的分数,就可以归为好回答的那一类,多读“术”,外加必要的“道”即可。换言之,就是多读“有用之书”;如果追求“优秀”,不唯分数,更重视精神涵养和思想成长,除了要多读“道”,还要读很多“无用之书”。对教师来说,“有用之书”就是直接指导和应用于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书籍。而文史哲类的,大概都是“无用之书”;此外,地理天文、艺术美学等书籍,可能也是无用的。的确,文学、艺术等书籍(除非是日常教学所必需的),都不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利益,读之自然“无益”。那么,教师读“无用之书”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让教师有更高的教育追求
如果教师去了解一下自己眼中的优秀教师,就会发现,他们读的书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眼中的“无用之书”。笔者曾与凌宗伟老师有过几次谋面,也常听他聊起读书,他所读的书,大概一线教师认为很多都属“无用之书”,如《被压迫者教育学》《乌合之众》《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与结局》《快思慢想》《文学:八个关键词》等。凌老师作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之所以优秀,一定与他大量阅读这些“无用之书”有很大的关系。他自己就说,没有这些阅读,他就只能是平庸的。
读了很多“无用之书”后,教师便能从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维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不断精进和创新,有更高的教育追求。只读“有用之书”的教师,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节课,基本完成了规定动作,就觉得任务完成、万事大吉了。如果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新问题,他们就会逃避、抱怨,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多读“无用之书”的教师,除完成规定动作外,还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教育追求。例如,同样的教学内容,他们不仅能发现学科学习的价值,还会挖掘丰富的育人价值;同样的学生成长问题,不仅解决眼前问题,还会精心设计有关成长课程,努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真正看见教育的价值,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和幸福感
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给学生的一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就是教育最大的价值,而“精神的底子”离不开“无用之书”。教师自己“精神的底子”厚实了,才能帮助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多读“无用之书”,教师就能更好地看见站在教育中央的是“人”,教育要成全的是“人”本身,而非其他。教师眼中有了“人”,教育行动就会温柔而坚定,就会以尊重为前提,成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成长。
多读“无用之书”,教师就能丰厚知识和精神底蕴,拓宽文化视野,给学生的影响自然就会积极而深远。知识和精神丰厚了,文化视野拓宽了,教育教学工作就充满了创意,就有了真正的创造性。语文教师就不会按部就班地讲授一篇篇课文,数学教师就不会只讲课本上的知识和习题……丰富多彩的创意课程诞生了,自主探究性学习落实了,学生的视野被打开了,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思维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拥有了这样的教育生活,教师就会远离平庸,远离困顿和倦怠,就能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
三、启蒙教师的思想,让教师能独立思考,具有反思习惯和批判精神
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如果我们说一个教师缺乏自我启蒙,他肯定是不乐意的。因为,在他看来,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是不需要自我启蒙的。
实话实说,大多数教师是有教育情怀的,都希望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但也不可否认,也有不少教师拒绝启蒙,自己缺乏理性,不讲逻辑,不肯反思,却不自知、不承认。毕竟,教师的情怀能否创造出好的教育,还需要认知、专业、思想等做基础,没有专业、智慧和理性作为坚实基础的情怀,就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每每遇到热点性的教育事件,总能看到一些教师“天真的善良”或“狭隘的正义”,这些都是缺乏启蒙的表现。笔者私下揣测,盲目、盲从、盲呼的教师,可能没有读过阿伦特和勒庞;在教育中习惯并享受专制的教师,可能没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之类的书;固守传统,不肯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教师,大概对《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一类的书是排斥的……
往往,“有用之书”大多与思想启蒙无关,只有“无用之书”则多具思想启蒙的属性。只有启蒙者,才能深谙“人”的价值,才会真正尊重“人”的独立和尊严,才会在教育生活中帮学生“成人”。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它需要教会学生许多准则,也需要教给学生不单一的价值判断。心系准则,同时尊重不同的价值判断。教师只有经历启蒙,才能慢慢做到这一点。
要做到遇事不盲从,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具有批判精神,就得读很多“无用之书”。有人说,不读百部以上经典,就谈不上启蒙,这话未免会让很多人对“启蒙”望而却步。我想,只要真正开启了“无用之书”的阅读之旅,就已经走在了自我启蒙的路上。
教师要追求优秀,就不能忽视“无用之书”。不读“无用之书”,再多的情怀,也仅仅是情怀,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自己,很难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教育生活来。
(李竹平,特级教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邮编:1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