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志
教育的对象是“活泼泼”的完整的人。但是,长久以来,人的身体与精神被强行分开,而教育也被视为一种可“离身”的精神训练,身体仅作为一种“载体”或“容器”出现。身心统一的身体哲学转向,则要求学校教育要关照学生的身体与精神,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首先,正视学生的身体行为,研究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通过对话实现人文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发出“特殊”行为的学生。教师通常会按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运用班规等规章制度制止这些行为。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身体就成了被矫正、被规训、被改造的对象。学生管理制度当然应该存在,但有时教师根本没法把这些制度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导致学生更多“特殊”行为的出现。本期《打开智囊》栏目的《探究心理机制,改善学生行为》一文,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破解之道,即探究学生“特殊”行为出现的心理机制,通过师生对话等方式,改善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其次,重视身体经验,倡导“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期望用统一的、预设好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育环境来教会每一个学生,致使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身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且忽视了学生身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有些教师也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正襟危坐,跟着教师的思路往前走。这样的课堂,没了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更没了学生思维的流动。本期《对策研究》栏目介绍了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积极构建的“学的课堂”,他们针对课堂中“学味”缺失的现象,努力发挥身体经验和情境场域作用,倡导身心统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使身体、活动、经验、情境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力提升。
再次,重视亲身参与,打造令学生难忘的精神家园。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发展,但精神的发展依赖于身体的参与。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时间的长度,从学生未来发展和身心统一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发展。本期活力人物、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校长叶映峰,秉持“生命关怀”“精神关怀”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师生是学校发展主体的理念,努力把学校还给师生。她扎根于以学生身体为核心的学习经验之中,积极建设“学问课堂”;回归以学生身体为核心的生命体验之中,重建校园生活。最终,让校园生活变得有序列、有意义、有意思,让学校成为学生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