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娣
【摘要】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教师在设计和创新生物作业形式时,应关注与重视探究性作业在体现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展评,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进而锻炼学生的生物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践作业;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本文选取设计生物实践型作业为切入点,并主要围绕情境性、操作性、合作性及延时性这几个方向展开具体探讨,以充分激活学生参与生物实践作业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
一、情境性,渗透环保意识
作业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要注重作业内容的综合性和情境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与运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作业所指向的知识内容有计划、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生命观念等思维品质的发展,真正让思维发展可视化,使得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节生物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可为学生引入几个真实的情境及案例,除了课堂中介绍的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以外,还可以拓展其他案例,如日本水俣事件,由于工厂的生产废水的排放,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这种汞在水体中,被水中的鱼食用,在鱼体内转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鱼后,汞在人体内聚集从而产生水俣病,造成多人死亡。以及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当地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这都是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在引入及介绍这些情境及案例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探究性任务,让学生结合这些环境公害事件的具体案例,思考与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环境污染的事件,长此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生物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与生态理念也是生物学科的重要价值目标。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尽可能地将环保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也可以将情境性实践型作业作为课堂与教学的延伸,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操作性,发展科学思维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操作性作业指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完成的实践型作业。这类操作性强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进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的培育。因此,教师在设计生物学科实践型作业时要适当加入操作性强的作业形式,以使得学生培养与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观察细胞的结构》及《观察动物细胞》与《观察植物细胞》这几节生物内容之后,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动物和植物的细胞结构搞混,在做题时也常常看图分不清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结构。因此,教师可就此布置一个操作性实践作业,让学生制作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以身边的物体为主。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完成之后还需要根据自己制作好的细胞模型指出各结构的作用,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理解。
也就是说对于初中生物学科的作业设计不仅要紧扣教材,体现该学科课堂内容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还要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等更深层次的作业属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与巩固知识,还能逐步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合作性,树立集体观念
在教学中有构建学生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手段,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体现。那么,在设计生物实践型作业时,教师也可立足知识内容与学生能力设计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探究性作业或任务,这样可促使学生的集体作业的驱动下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通过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来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对集体力量的认识和归属感。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生物知识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制作生态瓶的实践型任务,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合作完成自己小组的生态瓶制作。简单来说生态瓶就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学生需要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在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得出所要制作的生态瓶的构成要素及步骤。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逐步制定与完善生态瓶制作方案。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生态瓶制作评比的活动,评比的标准包括是否符合密闭的生态瓶原则,里面所放的动植物的数量比例是否相对合适以及生态瓶维持稳态的时间长短、美观性等,这样比赛的形式能够更进一步调动其组内学生的参与感与荣誉感,发挥良性竞争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的同时树立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
在进行合作性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来,在融洽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同时,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除了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多个因素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提升。
四、延时性,凸显学科特点
学习是一件延迟满足的事情,具有一定的延时性,这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相通的。由于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然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上要兼顾学习的延时性属性,不能只关注学生当下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消化程度,还要通过创新其形式来凸现学科特点,促进学生生物思维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行为》这一生物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探究作业:观察和探究动物的一种行为,并写出观察日记,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时间周期很长的探究任务,教师可以把完成作业的时间定为一个月、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这样才能起到观察的作用及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定时观察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在每次观察到新发现之后学生将观察结果按时间节点记录到观察日记中,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同学之间进行分享与交流,出现不清楚的问题要进行积极的探讨,共同思考解决方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强。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探究不仅对这些动物行为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观察到不同动物适应生活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认识到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还在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丰富见识,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取得积极的效果及反馈。
通过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推进作业形式的改进与创新,可以让学生逐步激发生物学习与作业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乐于做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收获与成长。同时,关于生物实践型作业的具体实现形式不仅限于在文中提到的情境性、操作性、合作性及延时性这几个方向,其更多可行策略还有待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予以总结与探索。
总而言之,对于生物学科而言,作业不仅是督促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还可以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性作业的形式有利于将生物作业的认知目标与技能、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等深层次目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巩固与消化生物知识的同时促进科学思维、集体意识、环保观念等其他方面能力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提升,这样对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关注和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永记.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研究[J].中国教师,2015(S2).
[2]季丽娅.初中生物教学中新概念作业运用的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2016(04).